Instagram 的演化之旅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Instagram的CEO,Adam Mosseri在Instagram上貼了一段「關於Instagram」的影片:
大家好,我想現在是個好時機來分享我們在Instagram將來的走向。現在,我們嘗試在四個方向,給用戶全新的使用體驗。首先是創作者,我提過許多要協助創作者有更好的生存空間的點子,而這必須要嘗試將各行各業創作的能量,從組織移轉到個人。第二是影片,影片現在正是驅動平台成長至關重要的要素,而現在我想我們需要投入更多。下一分鐘我會談論更多關於影片的事。第三是購物,疫情將線下的購物需求轉移到了線上,也加速了電商好幾年的成長速度,現在正是我們應該跟上趨勢的時候。第四則是即時訊息,在過去5年人們和知心好友的連結方式有很大的轉變,也就是從他們在能"貼文"的產品上,改為即時和他們通訊。
但今天我其實是想多談一些關於影片的部分。而且我想要宣告我們不再單純只是一個圖片分享的App。在研究中得知,人們使用Instagram的理由是想要被取悅,因此這是人們使用它的第一號理由。在過去幾週,在我們內部的員工舉手會議(All Hands)中,我們分享了許多往影片及娛樂趨勢的嘗試。老實說,在這個領域還有著非常激烈的竸爭,Tiktok是個很大的對手,YouTube則是個更為龐大的傢伙,還有很多新創和後進的競爭者。人們希望從Instagram獲得更娛樂化的體驗,我們還有許多硬仗要打,而我們也只能擁抱這樣的趨勢,這意味著我們就必須改變。
你們將會在幾個月後,看到我們開始進行「推薦」功能的實驗,意思是指你會在你的動態牆上看到一些不是你跟隨對象的內容。我們過去幾週已經在測試一個早期的版本,而本週的版本你可以決定要多出現一點這些內容還是少一點。另外一些我們還有一些更"擁抱影片"的實驗,像是全螢幕,沈浸式,行動裝置優先,也更愉悅式的播放影片,這些也將會在之後的幾個月陸續推出。這是我們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間改變的主要方向,這也代表的就是會有許多東西會持續不斷的改變,而這都不是一、二天能做到的事。所以接下來你們會看到我們非常公開的表示,我們正在迭代及嘗試的項目,我們也會用影片來解釋這一切,就像現在你們看到的這支也是其中一個。不管如何,希望你們都能喜歡。
每個我詢問過的人,從Twitter上的,或是我正值青少年的女兒,都蠻確定他們不喜歡這樣子的改變。為什麼自己喜歡的照片分享服務,非得去複製別人在做的事,而不是單純的把它最擅長的事做好?
事實就是,這才是Instagram真正擅長的事。
當Mosseri說Instagram不再是照片分享的App,特別是那句"不單純只是照片分享的App"時,他不是在做一個「展望未來」的宣告,他只是必須開始將多年以來的營運方向給導正。Instagram從一開始,包括在前任CEO Kevin Systrom,就開始以「進化」為主要的標誌方向。

從「工具」進化為「網路」

現在大家可能不記得了,但Instagram真的不是一個以分享照片為主的App:它其實是一個提供照片濾鏡的App。它專注在讓早期的iPhone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更棒,然後貼到其他的社群網路。套句Chris Dixon的說法,就是讓「工具」進化成為一種「網路」:
Instagram一開始吸引人的地方是那創新的照片濾鏡。同時期其實也有其他的產品,像是Hipstamatic也有提供,但用戶必須付費才能使用。就像Facebook及Twitter把發表文章或表達現在狀態的門檻降低,Instagram在做的就是把修片的門檻降低,但你也可以在Instagram上發表你修過的美照。當然,久而久之,用戶習慣用Instagram修片,也就習慣直接在Instagram上發表了。
這確實是一個創新的方法,不過Instagram並非孤立地從無到有。它是基於Twitter的社交圖譜(Social Graph)之上,讓用戶輕易的發現且找到他在Twitter上已經跟隨的人。Instagram在這方面的成功,仍然是將交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作為推動競爭的手段的最有力證據。不幸的是,像GDPR這樣的法規已經重新定義了「隱私」,Instagram將無法將用戶的好友資訊直接帶到其他服務。這篇文章重點要說的是,Instagram是從一開始就決定好要這樣演化的,而不是最近才決定的。

Instagram上的影片

說到底,"Instagram不再只是照片分享的App"很難說是Mosseri原創的說法,在2013年Instagram的創始者Kevin Systrom就這樣說過
當我們加入Facebook後,許多人問我這個問題:「Instagram到底是什麼」?這是個困難的問題,並不是因為答案不好找,也不是問題不夠具體,而是因為這取決於誰來問這個問題,而是誰要來回答出答案。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瞬間」,而且我認為是「視覺圖像」。我能告訴大家的是,在我們DNA的思維,視覺圖像就是一切,那是驅動我們…
照片確實是「瞬間」,也是「視覺圖像」,但那只是一個子集。影片才是最明顯的演化終點:
假如我們真的取得,也分享了全世界所有的「瞬間」,那下一步呢?我們將這些「瞬間」變得美美的,我們連結了全世界不同國家及文化,那下一步呢?讓我說個故事。在2018年11月,我和Mike坐在白板前,仔細思考著下一步。雖然是兩個知名的企業家,在那個時候卻真的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是什麼。我們當時還在運作一個小App叫「Bourbon」,是用來分享用戶所在位置的,而「分享」的兩個重要操作則是貼出照片和影片。因為我們想做一個新的嘗試,因此我們就透過Bourbon創造出了Instagram。
我們將照片這部分完成了,但我們把影片遺落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想把三件事同時做好:速度,易用性和美麗。我可以告訴你,在兩年前那個時候,以當時的裝置,我們確實有機會將這三件事同時作好,但影片確實有困難。而現在,環境已經有所改變,Instagram將回歸影片這個部分,這也是我要為大家介紹Instagram上的影片…
數位和類比的媒體服務,最決定性的差異是不會受到媒體型式的限制。雜誌只能放照片,電視節目只能放影片,但當一個媒體整個都是由0和1構成的時候,它的樣貌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Instagram從一開始就瞭解這個限制的存在,因此雖然最初只是個照片分享App,但這是因為技術上的限制,而不是思維型態的限制。

基於演算法的個人化內容推薦

Instagram的第三個演化是基於演算法的個人化內容推薦導入。演算法就像Mosseri影片中回應的,是基於手工調整出來的,就像我在2016年每日更新所寫的。
按照他們的習慣,《紐約時報》不僅從分析師和Instagram高管那裏得到了評論,而且還得到了一位街頭人士的評論,而這位人士提供了評論。
一名49歲的用戶Vickie Mulkerin說到:「我很欣賞Instagram的即時性,我喜歡打開App就看到我的繼妹,和我的姪子姪女,今天打算要做的事。可現在這個時刻,我卻想要批評這個功能。我想要自己判斷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而不是讓演算法來替我決定什麼是重要的」。
如果你覺得這些用戶反饋非常眼熟,嗯,歡迎來到每次介紹臉書演算法都會出現的故事:「用戶很確定他們自己想要什麼,但臉書的高管都會告訴用戶,臉書的推薦更瞭解用戶」…
關於臉書為什麼要使用演算法的個人推薦內容,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因為他們要插入個人化廣告。嗯~其實,不是那麼合理。臉書其實也可在純時間序的貼文中插入廣告,難度並沒有比較高,而這也是目前Instagram現在在做的事。相反的,用演算法推薦內容,就像臉書的高管說的那樣,是為了讓用戶看到更多他們想看的內容。以驅動用戶互動為標竿,來取得更多向用戶推送廣告的機會。
Mosseri提到他們的用戶研究表示,用戶使用Instagram是為了娛樂用途,我非常質疑這個說法。我認為用戶怎麼使用Instagram的方式,比用戶研究的本身還具說服力。臉書比任何人都瞭解這件事,當任何人提到Instagram服務時,用戶實際使用時所透露出來的喜好,比起統計「用戶表示他們想要什麼」的研究指標,還來得強而有力。
在臉書的營運歷史中最大最深刻的一次教訓,就是個人化推薦內容。這同時讓臉書的產品本身(這是當然的),甚至是在Palo Alto的公司本部,都受到嚴重的抗議。諷刺的是,正如David Kirkpatrick在《臉書效應》記錄的那樣,抗議活動這麼迅速的湧入,就是因為個人化推薦內容是有效的:它確實讓用戶在意的資訊得以浮現及良好的組織出來,而這唯有在以演算法驅動的網路服務下才得以實現。
臉書雖然增加了一些隱私控制功能,來緩和用戶的抗議,但它並沒有在這個核心觀念上有所妥協。這也成為臉書後續爆發性成長的根本原因,而且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也成為其他公司複製的成長手段,當然也包含Instagram。

故事

Instagram最大的變遷,你幾乎可視為Mosseri的影片的主軸,也就是即將導入的「故事」功能。如果個人化推薦內容是數位產品的原生型態 - 無限捲動,而且是為用戶客制的內容;那發明自於Snapchat「故事」,天生就特別適合移動裝置。「故事」會佔滿你的手機(或平板)螢幕,它會自己持續播放,或是等用戶點一下繼續播放,它非常「短暫」的特質,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會讓用戶日複一日的不斷回頭使用。
這項變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 事實上就是「無恥」 - 我稱這就叫做「抄襲的勇氣」。讓Instagram與眾不同的是它最初的演化模式,就是一種新格式的「網路」。廣義的說,再新增個人化推薦內容,並不會讓它變得更有所不同。現在你可以使用「時刻(Moments)」功能,也就是Systrom所說的,是一種更好的格式的服務。這在當時可能是飽受爭議的,可5年下來,Instagram比任何人都瞭解,比起個人化推薦內容,用戶更喜歡「故事」功能的程度差多少。就拿我自己當例子來說,我會持續下捲「故事」提供給我的內容,直到它沒有內容為止 - 但這幾乎沒發生過。
回頭看一下早期的Facebook。「故事」這樣的變遷確實給Facebook造成短期的痛苦,因為廣告商在投放廣告的過程,花了幾年的時間及一些痛苦的財報,才慢慢的趕上用戶的行為,但他們也確實有所掌握了。在我今年早些時候的「每日更新」中有提到這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7年的最後一季,首次見到「每支廣告的價錢」的暴衝增加:
在2018年的跌落是因為Facebook推動「故事」功能的貨幣化的原因,而這也是許多人分析Facebook在2018年表現有些平庸的原因。但我樂觀的認為「故事」是一個大機會(我在2018年8月的每日更新有預測過)。
一個關鍵要記得的是,廣告主總是在拖慢用戶使用網路的體驗。百萬數量的用戶在廣告還沒進場時,是透過桌機使用網路的,但卻有億萬數量的用戶使用的是行動裝置。每個分析師面對這樣的市場規模,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認為廣告永遠不可能追上用戶的變化及偏好。但事實上就是廣告科技不但確實追上了,而且每個能掌握用戶行為及偏好的"故事",都會和「故事」不盡相同。
這就是現在真正發生的事。使用「故事」功能增加了對用戶的印象,可也造成了用戶注意力的通貨緊縮。只要廣告主繼續擁抱這種型式的注意力競爭,最終就會造成廣告的價格上升。
Facebook的營收成果讓我對用戶行為的業餘觀察,有了一定的證實及可信度:人們確實在點擊「故事」內容頻率及次數,遠超過他們的個人化推薦內容。

說說 Tiktok

有一件事Mosseri確實說的很正確,就是Tiktok絕對是Facebook的勁敵及威脅。App Annie在它2021年行動裝置使用報告中提到,在美國的用戶,花在Tiktok的時間,已經超過Facebook和Instagram:
當聯邦貿易委員會對Facebook提起了反襲斷的控訴時,它完全沒有提到Tiktok - 因為缺乏對「市場」的明確定義,難怪這個對手就這麼被輕忽過去了,對一個以廣告為主的商業活動來說,這很明顯是個大問題。數位(廣告)世界的決定性特徵就是「豐富度」,感謝網路基礎建設的健全,傳輸數位資料的邊際成本近乎為0,因此「時間」這種自帶固有稀缺性的資源,便成為競爭的主戰場。
尤其,對Facebook及Instagram來說,Tiktok特別難以對付的三個主要原因是:
第一,如果Instagram被定義為分享「時刻」用的,那Tiktok就是用來製造「時刻」用的,Tiktok設計了許多方便使用的工具,能將這些「時刻」的創作搞得像大宗商品一樣。
第二,Tiktok被視為是一種新的內容格式,和持續捲動的個人化推薦內容,以及不斷點擊的故事內容都不相同。這種「滑動閱讀」體驗的影片,就像把兩者熔化後混在一起。Tiktok提供了像個人化推薦式的無盡內容,也提供了全景沈浸式的故事導覽體驗。
第三,Tiktok完全不是社群網路。它把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內容都浮現到用戶的眼前,讓用戶從社群網路提供的服務,從同溫層中解放出來。
第一個問題算是容易解決的,因此Instagram推出了「Reels」。當然,Reels可能沒辦法像Tiktok提供的影片編輯器那麼直覺,但Reals進步的也十分快速。對Instagram來說,建立一個工具是相對容易的事,真正的問題是要形塑出高道德標準的「創造/消費」循環,就遠比工具困難得多
這就是「故事」創造出來的機會點:如果你仔細看一下Instagram的首頁,會發現用戶花最多時間(瀏覽)的地方,反而是相對較小的一塊區域:
最近Reels在Instagram的App底下佔有了一個頁籤的位置,我覺得Instagram的計劃應是要將Reels的內容也推入到個人化推薦內容中,如Mosseri說的那樣,包括那些「你可能沒有追蹤的人們的內容」。也就是說,在Instagram改變了使用場景(從個人化推薦內容到故事內容)後,相對於Tiktok,新的推薦內容將可解決兩個缺點:有新的閱讀體驗,以及來自於各地的內容。
說實話,這是一個危險的轉變,但這就是「故事」所帶來的。我當時是這麼寫的:
這並不是說Facebook和Instagram一定會成功,而且這個風險也非常巨大。唯一比重塑用戶期待更困難的事是,在非常成功的產品內重塑用戶期待,而不會讓用戶完全從這個App消失,摧毀你本來想利用的價值。
然而,臉書也知道,只是站在那邊什麼事也不做的危險,並不亞於這樣的變革。

「娛樂」的目標

到這裡,我已將Mosseri宣佈對Instagram持續性的演化架構寫得差不多了。從一開始是個方便用戶使用濾鏡的App,到方便用戶分享的網路,到分享影片,觀看個人化推薦內容及閱後即焚的故事內容。所有的這些變革都是基於Systeom最初的使命,要捕捉及分享人們所有的「時刻」。這也就是為什麼Mosseri的坦白中,最重要的莫過於Instagram的新使命:就是要變得更娛樂化。
說實話,這一直都是社群媒體最重要的任務。早在2015年我在《Facebook and the Feed》一文中就提到,它們僅從網路的角度去思考,對自己是一個限制:
我猜想Zuckerberg是認同第一個想法的:當人們發現其他人發表出有價值的意見時,這個能讓人們存取到這個資訊的通道,也就是臉書,就會變得不可或缺。方便的是,這也符合他對公司的使命。不過對我而言,就不是那麼確定了。這可能只是因為它確實將引人注目的內容浮現出來,但並不在意是誰的內容。而且,如果事實其實是後者的話,Facebook的媒合護城河就不是所謂的網路效應,而是因為那是10億用戶的數位習慣:單純只是上網的入口罷了。
不過,這個想法是取決於Facebook確實能給用戶他們想要的,或至少是足夠好的混搭(個人推薦化內容),而且就像我提到的,只是個人狀態更新是不夠的。進一步說,Facebook雖然認為它們的網路,是和其他競爭者的差異亮點,但事實是許多真正的朋友的分享,正在往Snapcha,LINE或WhatsApp移動。雖然Facebook在個人新聞推薦上有所更新,但我擔心Facebook只是在限制自己,也必須進入「個人資訊分享」的戰場,而它並不一定還能贏。
考量到Facebook最聰明的一次併購,Instagram,這個照片分享服務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它的網路,但它一開始產生吸力是因為它的照片濾鏡。有時能讓你開始使用的一個槓桿,單純只是因為它能讓你產生價值。在網路的後面,還有什麼東西更有價值,能超越網路?這將是Facebook的起始點,而且我認為在網路後面更有價值的東西很清楚明白:數十億用戶的整體線上體驗。Facebook將要繼續追尋Zuckerberg的願景,保護這珍貴的網路?還是在成為行動裝置的「電視」路上,扮演要角?
六年過去了,Facebook的使用率似乎最好只能保持穩定。報導指出在疫情前其實使用率就在下降了,在這場競爭中以相對較小的幅度在下降。同時,這個服務也有所轉變,從單純的一個工具,變得更關注群體用戶,像是提供了Marketplace功能。也許這是一個App深度結合社群網路的終極最佳途徑,而這也提供了Instagram更大的視野及改變的動能:變成在手機上一站式的娛樂銷售店。
當然,網路並沒有消失,臉書如上述地往個人跨平台的訊息傳輸方向靠攏,也包括Instagram。我或許應將2013年的「Instagram Direct」服務也加入到它的演化清單中(不過這會是個很長的清單!)。對在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來說,雖然真正的答案還是「時刻」,但以Instagram這種捕捉稍緃即逝的時刻的本質而言,即便它會開始把保存這些時刻做為目標,但它絕不會是真正關心這個目標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Google實驗室Area120釋出了一個「製作遊戲」的遊戲叫「Game Builder」。 主要的用戶是遊戲編導,方便他們以拖拉卡片的型式來驗證遊戲性好不好。 因此這個專題就是「Game Builder」的"真心話(好用難用都會說)"和"大冒險(真的來挑戰看看能做什麼遊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投風氣甚行的現在,各行各業都要求設計師,專案經理,甚至是工程師,都要有所謂的「產品思維(Product Thinking)」。尤其如果你是名新創公司的創業者,敏銳的產品思維更能幫助你募到資金,讓你的產品在許多競品當中脫穎而出。所以產品思維是什麼,不是什麼?...
    亞馬遜「文件優先」的文化,在業界已算是廣為人知。大家從科技媒體聽到的只有「開會前先讀文件」這樣的重點而已,但其實「文件優先」的文化不只是讓會議的效率更高,更讓亞馬遜的工作產出比其他人有著更高的完成度...
    當時對封城可能持續的時間推估,根據疫苗的研發及普及施打的速度,由歷史上的記錄算來,可能會長達5年,而且會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這很有可能是一場世紀災難...
    假設你回到一個求職者的身份,經過層層考驗,最後來到面試的關卡,當面試官按照慣例詢問:「最後15分鐘,你有什麼特別想問的嗎?」時,你可能會想這麼問: 貴公司的文化如何呢? 別這麼平舖直述,用一個無邊無際的問法來問這個問題,你可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仿間許多心靈雞湯類的書,會習慣用「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定義來說明何謂同理心/同情心時,其實都不是那麼清楚的解釋。因為「設身處地」是同理心,而「為人著想」是同情心,這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其實中階幹部,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具像化的東西來比喻,會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家家戶戶都會有的東西: 家電的儀表板。 這意思是說,用戶操作微波爐,他需要知道一些 有限 的選項: 瓦數(攻率),時間,烹調模式等,若是你把裡面的電路板的jumper都做成一個開關給他按,他會不曉得怎麼樣好好的熱一杯牛奶…
    創投風氣甚行的現在,各行各業都要求設計師,專案經理,甚至是工程師,都要有所謂的「產品思維(Product Thinking)」。尤其如果你是名新創公司的創業者,敏銳的產品思維更能幫助你募到資金,讓你的產品在許多競品當中脫穎而出。所以產品思維是什麼,不是什麼?...
    亞馬遜「文件優先」的文化,在業界已算是廣為人知。大家從科技媒體聽到的只有「開會前先讀文件」這樣的重點而已,但其實「文件優先」的文化不只是讓會議的效率更高,更讓亞馬遜的工作產出比其他人有著更高的完成度...
    當時對封城可能持續的時間推估,根據疫苗的研發及普及施打的速度,由歷史上的記錄算來,可能會長達5年,而且會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這很有可能是一場世紀災難...
    假設你回到一個求職者的身份,經過層層考驗,最後來到面試的關卡,當面試官按照慣例詢問:「最後15分鐘,你有什麼特別想問的嗎?」時,你可能會想這麼問: 貴公司的文化如何呢? 別這麼平舖直述,用一個無邊無際的問法來問這個問題,你可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仿間許多心靈雞湯類的書,會習慣用「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定義來說明何謂同理心/同情心時,其實都不是那麼清楚的解釋。因為「設身處地」是同理心,而「為人著想」是同情心,這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其實中階幹部,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具像化的東西來比喻,會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家家戶戶都會有的東西: 家電的儀表板。 這意思是說,用戶操作微波爐,他需要知道一些 有限 的選項: 瓦數(攻率),時間,烹調模式等,若是你把裡面的電路板的jumper都做成一個開關給他按,他會不曉得怎麼樣好好的熱一杯牛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多網友問我,為什麼不用instagram上傳作品?我的答案很肯定,雖然流量高,但盜圖盜作品的歪風也很多,而且無需任何成本。當然,觸犯法律又無知的行為很可怕,但各位花仙子有發現嗎?連梗圖都能被盜了、甚至是無標記出處的TikTok影片、其他平台影片,這是很可怕的。雖然很多人喜歡我的作品才開部落格,但本
    TikTok的崛起與特色 快速普及的社交平台 TikTok作為一個短視頻分享平台,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崛起。它以其獨特的功能和優秀的算法,吸引了大量用戶,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青睞。TikTok不僅提供了一個讓用戶分享生活和創作內容的平台,還通過其豐富多樣的創意功能,讓用戶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在這個不斷演進的社交媒體時代,Instagram仍然是品牌和個人創作者展示自己的主要舞台。2024年,IG經營的規則再次改寫,了解這些最新趨勢力、避開新手地雷,並掌握漲粉技巧至關重要。此外,我們還將揭秘加速你成為自媒體達人的獨家神器。
    Thumbnail
    这两年“称霸”美国应用市场的TikTok遇到对手了,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是“新人”,而是Meta旗下的Instagram。
    Thumbnail
    Instagram是全球最大的社群直播平台之一,尤其是對於做網拍和當網紅的人來說,IG真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好地方。開直播的時候,如果你能有大批粉絲在線上觀看並參與討論,對於提高你的銷售轉換率可是絕對有幫助的。直播人數的多寡,就是影響你直播成效的大關鍵。 吸引直播觀眾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儘管大家都
    Thumbnail
    或者說,這是一種時代的反撲、物極必反的道理!再者也更是替「文字發表」看見了一點龧光:啊!當這些活在instagram的用戶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很簡單的用文字寫出我想表達的」或許能平衡一下現代人在資訊取得的模式,讓文字得已重新在流行文化裡重新取回它應該有的位置。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多網友問我,為什麼不用instagram上傳作品?我的答案很肯定,雖然流量高,但盜圖盜作品的歪風也很多,而且無需任何成本。當然,觸犯法律又無知的行為很可怕,但各位花仙子有發現嗎?連梗圖都能被盜了、甚至是無標記出處的TikTok影片、其他平台影片,這是很可怕的。雖然很多人喜歡我的作品才開部落格,但本
    TikTok的崛起與特色 快速普及的社交平台 TikTok作為一個短視頻分享平台,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崛起。它以其獨特的功能和優秀的算法,吸引了大量用戶,特別是年輕一代的青睞。TikTok不僅提供了一個讓用戶分享生活和創作內容的平台,還通過其豐富多樣的創意功能,讓用戶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在這個不斷演進的社交媒體時代,Instagram仍然是品牌和個人創作者展示自己的主要舞台。2024年,IG經營的規則再次改寫,了解這些最新趨勢力、避開新手地雷,並掌握漲粉技巧至關重要。此外,我們還將揭秘加速你成為自媒體達人的獨家神器。
    Thumbnail
    这两年“称霸”美国应用市场的TikTok遇到对手了,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是“新人”,而是Meta旗下的Instagram。
    Thumbnail
    Instagram是全球最大的社群直播平台之一,尤其是對於做網拍和當網紅的人來說,IG真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好地方。開直播的時候,如果你能有大批粉絲在線上觀看並參與討論,對於提高你的銷售轉換率可是絕對有幫助的。直播人數的多寡,就是影響你直播成效的大關鍵。 吸引直播觀眾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儘管大家都
    Thumbnail
    或者說,這是一種時代的反撲、物極必反的道理!再者也更是替「文字發表」看見了一點龧光:啊!當這些活在instagram的用戶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很簡單的用文字寫出我想表達的」或許能平衡一下現代人在資訊取得的模式,讓文字得已重新在流行文化裡重新取回它應該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