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拯救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Technology Saves the World


raw-image

在15個月前,也就是2020年的5月,COVID(新冠肺炎)的災情對美國來說已是國安等級的緊急事件。Marc Andreessen當時對封城可能持續的時間推估,根據疫苗的研發及普及施打的速度,由歷史上的記錄算來,可能會長達5年,而且會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這很有可能是一場世紀災難

然而,美國近年來隨著疫苗的急速研發及普及施打,讓這個災難提前了幾年看到盡頭。我們現在有足夠的信心及證據,證明盡頭已不遠。許多生計和企業都還能得以留存下來,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重要功臣,就是這些重要的科技產業進步。

這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生物科技。莫德納藥廠的第一支mRNA疫苗,幾乎是在確認了COVID的基因組碼(genetic code),收到E-mail的兩天後研發出來的。這新技術平臺在速度和效果上的巨大進步,重要性無庸置疑。現在我們除了有疫苗可以打以外,基本上我們已有一定的能力,能對生物基因編碼,為人類之後的生態影響是非常可觀的。

科技也對醫療系統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封城的同時,美國聯邦政府授權醫療保險系統可支付遠程醫療的費用,因此數百萬不能再親自看醫生的美國人,可以繼續接受各種身體和精神健康疾病的治療。二十年來,遠程醫療在技術上一直是可行的,但在保險費用的核銷障礙始終無法跨越。COVID成為了突破障礙的一道助力,因此這個醫療模式開始被大規模採用。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最先進的醫療保健服務將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這次的危機成為了一個歷史記錄上的轉折點

對於封城,當生產端和消費端都被強迫"關機"之後,人們的經濟停滯的恐懼,簡直就像美國大蕭條的翻版。在2020年初的股市狂跌中,也表現的一覽無遺。可之後出現了一個「奇蹟」,是一個基於技術進步下創造的奇蹟,許多經濟活動非但沒有完全停止,甚至比封城前運作的還要好。雖然繼續營運的都是知識型產業,但重要的是,銀行,保險,通訊,媒體,醫療等這些民生相關的重要產業,沒有一個是完全停擺的。許多知識型工作者,拿起筆電,開啟Zoom,Slack,GMail,GitHub…就開始工作。許多CEO也很訝異,遠距工作的模式轉換比預期的還要順利,而且是從一開始就這麼順利。

雖然有許多中小企業受到影響,甚至倒閉,但透過成熟的網路科技,也讓許多企業轉型,延伸出新的營運方式。行銷的部分就是FB和Google,線上支付透過Stripe可以很簡易的串接起來。實體的餐廳或超市,也透過像InstaCart或Doordash,馬上做起了外送生意。那些個人自由業 - 像是健身教練或是治療師,就在網路上直播教學,也可以招攬到新的客源。

傳統教育體系單位,像是一般學校或是專科大學,基本上是在毫無準備下的狀況,應急提供了線上教學課程。現在影音串流技術這麼進步,Netflix, Hulu, Disney+都是這個產業的先行者,這些反應力及彈性不足的傳統學校,將面臨極大的挑戰。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線上教學會是將來教育單位的標配。也許在我們這一代的子女,還需要這些傳統學校提供基礎教育,但將來我們都很清楚,會需要從網路上,根據需求尋求更多教育資源來補強不足。

講到那些串流影音平台,其實它們對關在家裡的我們,也提供了許多生活上的調劑。許多人在這段期間,不是追了許多劇,就是透過優質的影片學習新的技能,或是培養出新的興趣,Roblox在這段期間也讓孩子們充份的享受遊戲及開發的樂趣。這些「宅經濟」非但沒有受影響,反而是這波疫情中的爆發成長者。

上述的一切,核心力量是來自於網路基礎建設的完善。網路為人與人的連結(不是阿公店…)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協助,想想在沒有網路,甚至是沒有電話的年代,人與人的訊息傳遞,耗費的時間和成本是多麼沈重。現在,連教堂(含猶太教堂及穆斯林教堂)都提供了線上版的活動,我們可以在線上辦婚禮,線上受洗,甚至是線上的葬禮。網路及科技讓這些社群,在COVID期間能持續提供服務,這是過去20年無法想像的事。

這次疫情突顯出最重要的科技進步,就是WFH(Work From Home)了。許多網路基礎建設的完善,搭配「軟體即服務(SaaS)」工具的成熟,讓我們可在世界上有網路的地方,仍可以做著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用非得跟大家一樣擠在大都市內。高密度的人口帶來的就是高壓的生活環境,因為物價,房價,競爭都異常的激烈。「新常態(New Normal)」讓混合式工作(辦公室及遠距自選)的模式真的變成常態,許多人將可選擇居住在更舒服的都市,來做一樣的工作。

本來以為的「世紀災難」,沒想到也成為了一次「文化遷徒(Civilization Shift)」。
Marc開發網景瀏覽器時,完整的經過了一次網路世界的重要成長。而這次,可能是更重要的一次成長。

小結

這篇文章看完其實是蠻受感動的。大家認為科技產業只是更新的技術,更智能的服務,更鉅額的投資,更大的市場…這些新聞標題的集合體,可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才真正見識到,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是真正深入到了我們居住的選擇,人際關係的維持,生命的延續,知識的學習等這些面向。原文中常出現一個字是「flourish」,中文翻譯是「欣欣向榮的」,常用來形容植被,而在這篇文章中常被用來比喻「人類」目前的狀態。疫情確實奪去了許多人,和許多中小產業的生命,但卻也帶來了更多新的生態及生命。科技的進步雖然常讓我們感到知識焦慮,倍感壓力,但就在面臨考驗的時候,我們才得以被拯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rpWriter(周乃宏)的沙龍
34會員
69內容數
Google實驗室Area120釋出了一個「製作遊戲」的遊戲叫「Game Builder」。 主要的用戶是遊戲編導,方便他們以拖拉卡片的型式來驗證遊戲性好不好。 因此這個專題就是「Game Builder」的"真心話(好用難用都會說)"和"大冒險(真的來挑戰看看能做什麼遊戲)"囉!
2024/11/21
引文中最後的那句「大疆成立至今將近20年,在無人機應用上仍舊保有競爭力」,如果認真想想就會意識到那有多恐怖. 那20年專注在無人機的功力,已經不只是創辦人眼光的問題了...
Thumbnail
2024/11/21
引文中最後的那句「大疆成立至今將近20年,在無人機應用上仍舊保有競爭力」,如果認真想想就會意識到那有多恐怖. 那20年專注在無人機的功力,已經不只是創辦人眼光的問題了...
Thumbnail
2024/11/01
品質才是決定工作生產力的重點。
2024/11/01
品質才是決定工作生產力的重點。
2024/10/27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三大核心精神,真的是「不可能」的嗎?
Thumbnail
2024/10/27
「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三大核心精神,真的是「不可能」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並非是不斷加速進行,而是在某一個時間點有個突然的大幅進展 19世紀通訊革命改變了政治、軍事、經濟的樣貌 科技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 經濟成長率未必完全來自於科技 ex: 美國以及英國都是為在科技的前端,但美國GDP卻高於英國 從歷史觀察科技對經濟的影響 科技最早都集中
Thumbnail
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並非是不斷加速進行,而是在某一個時間點有個突然的大幅進展 19世紀通訊革命改變了政治、軍事、經濟的樣貌 科技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 經濟成長率未必完全來自於科技 ex: 美國以及英國都是為在科技的前端,但美國GDP卻高於英國 從歷史觀察科技對經濟的影響 科技最早都集中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預防醫學也在不斷演進和創新。未來的預防醫學將朝向個性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更高效、更全面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效果。
Thumbnail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預防醫學也在不斷演進和創新。未來的預防醫學將朝向個性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更高效、更全面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效果。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地紛紛吹起遠距工作的風潮。此外,拜行動網路、數位傳播科技的普及,以及視訊會議軟體的成本下降所賜,遠端工作逐漸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生活風格。即便疫情趨緩,疫苗施打率普及,有一部分仍繼續維持遠距工作的方式。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地紛紛吹起遠距工作的風潮。此外,拜行動網路、數位傳播科技的普及,以及視訊會議軟體的成本下降所賜,遠端工作逐漸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生活風格。即便疫情趨緩,疫苗施打率普及,有一部分仍繼續維持遠距工作的方式。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我們分享兩項美國數位健康趨勢:「家庭醫院」與「遠端病患監控」。讓各位了解這些趨勢,如何改善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的生活。 疫苗並不是 COVID-19 危機中出現的唯一醫療創新。在過去這幾年中,醫療保健行業經歷了相當大的數位化轉型,包括改進現有的遠程醫療服務,以此鼓勵非急診患者留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