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只是一個面積僅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但是因為複雜的地形,豐富的生物種類,向來被國際的自然學家視為研究大自然的寶庫。
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有兩百多座,一百多條大小河川,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濕地…這種複雜的地形地質、海拔高度以及氣候因子,產生了相當不同的植被,也成就了台灣極富特色又多變的風景,往往相隔不過幾公里之距,但彼此的風景截然不同,常讓那些來到台灣的外國人覺得柳暗花明、目不暇給。
複雜的地形成就了台灣地形景觀的多變與美麗。像海洋地形、河流地形、平原地形、盆地、泥火山、火炎山等等,都非常可觀。
台灣的地理位置雖然接近熱帶,但是境內的高山地區提供了北方溫帶及寒帶植物的生育地,因此,在台灣複雜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條件下,植物演化成許許多多的台灣特有種及特有亞種(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的,叫做特有種或特有亞種),但是由於台灣土地無計劃的開發,森林的濫伐、珍稀植物的濫採,以致瀕臨絕種的植物與日俱增,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多種面臨滅絕的危險。
而且台灣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色,若是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描述,我會說:「在全世界最大的海洋與全世界最大的陸地交界,同時在北迴歸線上,有一大群非常高的山從海底浮上來,這座高山島就是台灣!」
北迴歸線附近是亞熱帶與熱帶,同時高山代表不同的溫度,因為高度每上升一百公尺溫度降低攝氏零點六度,所以當平地十多度時,高山上就是零下的氣溫。平常在地理課上課讀到台灣的氣候與物種生態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與寒帶,我們隨口背背,好像沒什麼,其實仔細想想,所謂熱帶生態就是赤道附近的生態,寒帶生態就是北極圈附近的生態,全世界有那一個地方,我們白天可以從屏東墾丁附近開車,那是屬於熱帶生態,然後一天之內到達中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上,那是寒帶的生態,我們隨時可以停車觀察或採標本,從赤道生態一直觀察到北極圈的生態,不用搭飛機,全世界還可以找到多少地方像台灣一樣?
這是因為台灣位在北迴歸線上,山很高,地方又很小,才有這樣的特色。而且整個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有兩百多座,面積佔全台灣百分之六十幾,我們簡直可以說整個台灣就是一座山。
而且我們說台灣從海底浮出來,表示台灣是兩個板塊撞擊產生的,所以地震多也是台灣的宿命,甚至可以說是有地震才產生了台灣!
全世界最大的陸地是歐亞大陸,全地球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台灣就位在這兩者的邊界,因此台灣的氣候會受大陸氣候影響,也同時會受海洋形成的氣旋或潮汐、季風所影響,因此氣候的複雜度很高,連帶著物種也非常多,甚至在小小的台灣上面,包括了許多的不同的地形,有山脈、有火山、丘陵、平原、台地、盆地、河流、湖泊、沙漠,各種類形的海岸,除了沒有冰川與高原之外,簡直是應有盡有。
因此,台灣沿海生物種類佔全球百分之十,換算成面積比例是別人的四百倍,陸地生物種類佔全世界百分之二點多,是全球平均的一百倍。
更特別的是,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之下,台灣島也擁有非常多的人種與文化的多樣性。
從最早五萬至一、二萬年前的遺跡,包括長濱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等等,然後幾千年前的南島語系,也就是現在我們稱呼的原住民移入,再來是三、四百年前,明朝清朝時漢人移民,最後1945年大陸遷台一下子來了各種省份的大量移民,直到最近東南亞各地來的新移民,台灣在歷史與地理位置的因緣際會之下,自然而然地匯聚了許多不同的人種,同時台灣在文化上也曾經在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的外國殖民中,留下了影響。這些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文明資產,在台灣這麼小的地方碰觸交融裏,有機會產生更豐富的創意。
台灣許多河川從三千多公尺的高山發源,到出海口往往只有幾十公里甚至十來公里的距離,落差如此巨大,使得降在山區的雨水,會因為地勢的關係而迅速匯聚並衝下平原。
台灣的雨季又多集中在五~八月,這種驚人的大雨或颱風雨,往往在一天或一夜之間,降下一百公釐或數百公釐,這種大雨再加上落差大的地形,如果沒有廣大茂密的森林來吸附雨水、涵養雨水、延緩雨水的匯聚,往往山區一場大雨,就會在平地造成水災。
同時,如果沒有森林將雨水留在山區,那麼雨水會因地勢落差太大而迅速流入海洋,這樣水源也就枯竭,造成了旱災。
在台灣過去歷史上,重大的水旱災並不多見,就是台灣的原始森林多而茂密,這種天然的森林水庫為台灣帶來無限好處,因此我們可以說,森林就是水源,是水的故鄉。
但是台灣山林在這三、四十年過度開發已造成極大的問題,這些年稍一不下雨就缺水,下雨集中一點就水災,就是導因於台灣山林的失守形成河川的死亡。
森林的砍伐,山坡地的濫墾、公路的修築,造成水土的流失、河川淤積、河道上升、河道改變,再加上農葯、養豬廢水、工廠排放等等污染,使河川死亡。而且水庫的建造引起河川生態改變,濫採砂石破壞河道及改變流速……森林、河川受到破壞的後遺症,將在往後的歲月中,不斷成為台灣居民的夢魘。
這些年,我們花了數以千億的經費建了許多人工水庫,但是水災、旱災仍然交替發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森林對台灣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