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應陽明大學人文醫學研習營之邀,跟學生們有一場座談。
這些大都是對於人文領域有興趣的醫學系學生,主辦的學生幹部認為我雖然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但是又出了不少書(大概就是這跟所謂人文有點關係吧!)所以應該能夠給他們一些意見。
看到他們準備給學員的資料還蠻豐富的,顯然也做了些功課,甚至把我出版過的三十多本書依主題內容還分為好幾大類。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種小場地小規模的演講,不喜歡在學校那種三、五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禮堂演講,因為小型座談會才能藉由學生發問,從互動中聽到學生的想法。
這些會參加人文營的醫學系學生,想必大都對文學有興趣,只是因為太會考試了,因為成績高,而被「強烈建議」讀職業比較有保障的科系。
果然,就有同學說,她的師長就以我為例子,說服她選醫學系──「因為可以像李醫師那樣,一方面當醫生,一方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其實這十多年來,已經不知道聽到多少像這樣的例子,有的是父母老師直接感謝我,有的是如這次般,到醫學院演講,學生自己私下跟我說的。
唉,對於向來主張要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的人而言,到底我算是「妥協的失敗」例子,還是「永不放棄」的成功案例?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了。
因為我中學時的確對文學,對為弱勢伸張正義的報導文學有興趣,但是當時看到建青社的學長、同學,甚至學弟,個個比我有才華,想一想,自己的天分不夠,還是應付考試比較容易做得好。但是自己內心對文學對公益的關懷還是常常呼喚著我,而我也不曾放棄,持續努力至今。
不過,對於興趣與夢想的追求,我認為應該有兩個前提,第一,要先能養得活自己,才能侈言談自己的夢想,換句話說,要爭一時也要爭千秋。不能以追求夢想之名變成啃老族,而是必須要有能獨立自主,不再跟家人拿錢的骨氣,然後用上班之餘,以及周末假日長期的投入與累績,來證明自己是認真看待這個夢想。
第二,興趣不只是我們喜歡的事,那些做起來舒服自在的休閒項目,真正的興趣是我們願意投入我們的時間與汗水,願意接受相關的挑戰與試煉,再辛苦再累仍然不願意放棄的,才能算是我們的興趣,也才能形成真正的職業生涯。
其實我相信在中學與大學階段,就具有很明確的專業能力趨向的人並不多,百分之八九十應該都算是通才,還在人生道路上摸索,在還沒明確知道那個領域值得自己投入一輩子之前,依現有能力找到一個相對理想的職業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常常提醒自己,什麼是自己真正嚮往的生命價值?自己嚮往的生活型態?甚至問得更遠一點:我們想要活出什麼樣的人生?
然後善用每個工作之餘的分分秒秒充實自己的技能,然後朝著夢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