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MarTech獲得的數據來改善顧客體驗、提供相關的及時服務和資訊,也能夠了解到哪些行銷策略有效,哪些無效,從而與目標顧客群和現有顧客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當品牌與企業更深入了解顧客時,就更能夠制定要制定甚麼類型的內容策略,更有效地吸引目標顧客。
企業文化改變、缺乏MarTech相關專才: 對於許多企業與品牌的內部組織而言,一改以往傳統的行銷方式可能會成為一個巨大挑戰。員工需要時間去接受並學習新的MarTech軟體,進行新的在職培訓,也變動了他們日常職務內容,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元老級與資深員工的反彈與不適應感。對於一般早已導入完善的數位系統去管理的企業而言,可能在這方面的陣痛期會比較短,甚至也有可能較不受人為阻礙地完成MarTech的導入。
但如果今天是一家傳統企業要引進MarTech,多數人都習慣用傳統方式去完成他們的日常工作時,突然要求他們改用salesforce或者是其他MarTech,這時候員工反彈的聲音就會很大了,尤其是那些在組織已經服務許久的資深員工們,你會常常聽到:「以前這樣都可以用,為什麼要改?」、「我用Excel跟Outlook做顧客服務這麼久了,為什麼需要改用別的?」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也不只這些,許多商業雜誌也寫過很多傳統企業與品牌做數位轉型時會遇到的困難,像
這篇報導 的葡萄王生技其實就是一個例子。
就筆者曾經為較傳統企業導入MarTech的經驗而言,其實導入的過程需要軟硬兼施,企業要盡最大的可能去輔導員工使用MarTech,而不是直接引進,不購買任何相關教育訓練或onboarding的課程,就逼迫員工要學會使用。進行教育訓練的同時,也要在各部門內指派一個比較懂得使用MarTech或學習力比較強的同事,我通常都稱呼這個特殊的角色為Champion,讓Champion就近直接輔導其他學習比較慢,或者對於數位軟體應用不太上手的同事,較能夠解決無法適應新科技的問題。又或者,可以考慮招募對具有MarTech相關經驗的專才,輔導內部其他同事上手。
而硬性的部分,我曾經諮詢過MarTech發行商的官方,而他們亞洲區資深顧客經理給予我的建議是,企業與品牌在提供完善教育訓練的同時,也需要適當的透過管理階層,去硬性要求員工使用這個軟體完成工作,讓員工不使用不行,讓他們對軟體產生依賴性,否則軟體功能再強大也是徒然。也不要覺得產生依賴性是一件壞事,換個方面想,現代許多工作也都是需要使用office 365的相關軟體才能完成,依賴使用word去撰寫文件會是壞事嗎?
後來這位經理提供過我一個方法,同時也是他們內部管制員工去使用MarTech的手法:「主管要求一切與顧客的互動都要在這個MarTech上完成,才算是有完成顧客服務,否則透過其他方式的都不算有完成顧客服務。」後續也是這樣去做導入,如此軟硬兼施之下,才好不容易的讓一開始非常反對的資深員工們學會使用這個軟體,現在也漸漸地都把顧客的資料與互動都建立入資料庫。
企業與品牌是否能夠透過有效的導入方式,來要求員工都將資料與數據都搬上這些新的導入的MarTech上,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如何改變企業與品牌文化以適應新導入的MarTech ,對公司來說通常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每間公司的文化不同,適合採取的方式也會有所出入,筆者這邊提供的經驗整合供讀者們作為參考依據,實際應用還是要考量其他環境條件。
屬於臺灣的MarTech Landscape
隨著MarTech產業的發展成熟,許多國家甚至都發展出了自己地區的MarTech 地圖,而這張地圖代表的其實就是適合該地區使用的MarTech工具、軟體,並且對應了前面所提過的6大類型。因為適合美國地區用的,不一定適合臺灣地區,甚至某些軟體也無法做到在地化、中文化,因此臺灣其實也需要一張屬於自己的MarTech Landscape。
下圖是由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 協會四位共同創辦人在2021共同參與製作出一張屬於臺灣的MarTech地圖。篩選過適合在臺灣地區使用或者是由臺灣企業營運的MarTech,並且評估過能夠讓企業長期使用的MarTech。
結語
呼,一口氣就講解了很多關於MarTech的相關資訊,定義完MarTech後也帶讀者大致了解了MarTech的6大類型與各類型的舉例,諸如Salesforce/HubSpot/Facebook/Google Analytic,其實都是MarTech的一種。後面闡述了如果引進MarTech的能帶來哪些優點,同時也在接下來的段落帶到一個反面論點,也就是引進MarTech時會遇到的挑戰。
最後一個章節有附上AMT協會製作,屬於臺灣地區的MarTech地圖,希望讓讀者看完前面的段落後,若有考慮想深入了解各領域的MarTech軟體,能夠有個資料作為參考依據。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能夠幫助對於MarTech既期待又害怕、不太熟悉的行銷人員或者是有決策權的管理階級,能夠對MarTech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不要對MarTech抱有過度美好的期待,千萬不要抱著「只要引進MarTech,就可以完美做好數位轉型!」的想法,MarTech是個輔助人的工具,好的工具也要配上懂得運用的人,找到能夠妥善運用MarTech的專才,發揮兩者的最大價值。
謝謝讀者們閱讀到這邊,如果有其他想法或者認為需要修改補充的地方,歡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討論。
As always,我們下篇文章見囉😉!
題外話
文章最後想提關於MarTech一詞起源的題外話,如果有看過筆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得知筆者是HubSpot軟體的擁護者,而其實MarTech這個概念,就是被Scott Brinker,也就是HubSpot的副總裁給發揚光大的,看過一些中文圈的資料,蠻多人都誤以為是他發明的詞,其實並不是。
Scott Brinker也是今年MarTech Asia 2021 亞洲行銷科技高峰會的講師之一,MarTech Landscape的製作也是由他從2011年開始發起的,到現今2021年也不曾中斷,可見其在MarTech領域的重要性,也可以了解到HubSpot本身就是以MarTech為理論核心去發展的軟體。
剛剛那6大類型的MarTech,其實HubSpot本身就能夠做到每個類型內的部分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會那麼擁護企業使用HubSpot的原因之一,不過很可惜的是HubSpot還沒有完全中文化,對臺灣地區而言真的是個大門檻,目前有在使用HubSpot的臺灣公司大約就是Appier、BenQ、DFI等本來就有在做外銷的大型企業,語言上對這些品牌而言不會是個問題。
此篇原文刊載於Vica Pan的官網
→http://bit.ly/3UaQC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