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作者:吳雨潔
本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夏季專題「狂熱城市」。氣候變遷愈加劇烈,意味著「災害」的發生愈加難以預估。災害的發生應當視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思考社區之於災難容受力的韌性基礎。究竟城市如何應對災害的日常化?歡迎至台北村落之聲與我們一起思考。
正因為災害看似遙不可及,才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
此時擾你清夢的是警鈴大作的地震警報。感受到些微搖晃,睡眼仍惺忪的你暗忖:地震是嗎?說實在的,一輩子活在板塊邊緣,面對地震早已司空見慣,於是你選擇躺在床上,讓搖晃的力度決定自己起床的速度。
地震來襲時打開家門、躲在堅固樑柱附近或是書桌底下⋯⋯這些囑咐從小叮嚀到大了,你當然曉得,不過當情勢劇烈到需要奪門而出時,離家最近的避難地點是哪裡?要如何抵達?我們對於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茫然。又或者當颱風來襲,除了提早準備好乾糧泡麵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樣的防災準備?
我們總是容易遺忘災害帶來的威脅,輕易地認為每次災害都是特例,只要將排水溝多清一點、堤防再建高一點、擋土牆再夯實一點,災害就不會發生在我們頭上,忘記了身處極端氣候的今日,災害的不可預期性已經逐漸使過往工程防災的侷限暴露了出來。面對災害的日常化,我們同樣需要將防災如常化──將防災的意識具體凝結成一種熟稔的生活習慣。
台北村落之聲來到的文山區明興里,一個位於興隆山旁、生態資源豐富,卻也有著順向坡土石流風險以及狹窄巷弄的山坡地社區。在與明興里里長鄢健民的訪談中,鄢健民分享了以防災作為社區核心關懷的實戰心法,以及結合著日常生活的減災策略,並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建構出屬於在地的山城韌性。
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從消除空間的危險因子開始
明興里多次獲內政部消防署「防災示範社區」肯定,細數這些年社區所做的努力,鄢健民認為自始至終其實都環繞著一個思考:
我們怎麼去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究竟一個安全的社區環境會是什麼模樣?從社區環境的一些小細節中,我們就能觀察到。鄢健民提到,社區過去曾有自來水管線漏水進而沖刷地基的問題,不只影響當地水資源的運用,也造成山坡地安全的疑慮。於是鄢健民向臺北市政府自來水事業處申請修繕,將原本的塑膠管更換成不銹鋼管線,一方面解決原本管線易裂所造成的高地供水不穩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潛在的地基掏空危害。
又或者是社區巷弄的停車與疏散動線相衝突的問題。明興里作為相對老舊的社區,缺乏完整停車位規劃,許多私家車選擇停放在狹窄的巷弄邊,影響居民的步行安全,以及緊急疏散救災的動線。有鑒於此,在環境限制無法增設停車場的情況下,鄢健民決定在巷弄內劃上紅線。想當然這樣的做法曾受到抗議,但在便利與安全之間,鄢健民選擇以安全為重。
「真的災害發生的時候,救災就是要從外面進到災害點,疏散的話就會是災害點能不能夠出來,所以他是一個不同方向,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路幅,到時候救災都救不了。」
因應近年來的豪大雨趨勢,明興里也透過節能社區計畫,運用JW工法[1]修築位在桃花源社區內的「海綿社區生態中庭」。將原先歷久失修、閒置的社區游泳池,轉變為具有儲水、淨化功能的地下水庫,上層規劃親水渠道、水循環景觀池及休閒泡腳池等里民休憩設施,周邊路面也改為透水鋪面,造就低碳、永續循環的社區空間。生態中庭不只為明興里提供上游蓄洪的功能,作為滯洪池減輕下游排水的負擔,水循環設施的可視化,也使居民更了解水資源的運用,共同達到了防災、環境教育及活化空間的效益。
掌握每一個地方細節,建構社區化的防災演練
從災害管理的角度來看,前文改善社區環境可以說是一種「減災」(Mitigation)的方式,然而硬體的減災效果終究有限,當災害真正臨頭時,如何處變不驚地應對災害、甚至能夠自助他助,是「備災」(Preparedness)環節重要之所在,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社區居民共同的學習與努力。
「每次只要是看到電視上做防災演練,救護車一定有嘛,消防車、直升機……,你會想說,哇!怎麼要動員這麼多人。」鄢健民說道。在一般人的想像裡,防災演練總是大費周章,不過鄢健民認為社區尺度的演練其實並不需要如此勞師動眾,重要是如何運用既有資源,擬定社區避難動線、模擬實際場景,在平時就讓居民有準備,才能在災害發生時處變不驚。
防患於未然,要營造出一個防災安全的環境,需要掌握社區內各個可能致災的危險因子,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而作為山坡地社區,明興里有著比其他地方更為脆弱的地理條件,於是在備災上,明興里一開始便積極地藉由環境勘查與防災課程的訓練,細緻地掌握在地可能出現的災害風險,繪製出全區立體的避難模型設置,明確標示出危險區以及居民的避難動線,並置放在社區的入口處,讓居民對社區環境與災時可能的避難動線有更多的認識。
明興里也將日本觀摩到的經驗帶回了社區,並因地制宜地改良。譬如說仿效日本小學的滅火器使用教學,在嘗試後才發現乾粉滅火器難以清潔,於是改為水型滅火器,並且設計標靶,讓小朋友在遊戲的同時也可以練習瞄準火源、噴出水柱,更貼近火災發生時的使用情境。
鄢健民也提到了防災演練都會吃的防災餐。過往,社區都會煮起大鍋的炒米粉、貢丸湯,頓時使原本理應緊迫的演練情境成為歡騰的里內聚餐,脫離實際災害發生時的場景。於是,明興里重新規劃防災餐的準備方式,訓練社區志工運用平時里內老人共餐的器具與食材,以可移動的瓦斯快速爐簡單烹煮,讓演練更逼真一點,災害真的發生時也才能更熟稔地應對一些。
由點而面,居民合力編織防災網絡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往往會認為災害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事情,在這種心態底下,實在不會放太多的心思在平時的防災工作上,更別說是主動參與社區的防災演練。這樣的問題在明興里也是如此,鄢健民苦笑著說:
臺灣的災害,尤其是都會區,很多人會認為說不會這麼衰啦!
於是,明興里的防災演練除了策略的擬定,更強調社區內不同角色的培力,像是公寓大厦管理委員會和社區志工的「增能」,以達到由點而面的備災效果。
以公寓大廈來說,明興里高樓層住宅防災演練最核心的操作宗旨,即是大樓中的管理會委員、總幹事以及志工們,需要擁有基本的應變與救災能力,這樣一來,災害發生時,公寓大廈就能扮演指揮居民的角色,有效疏散大樓裡的住戶,減少傷害發生。平時管理委員會也會協助里辦公室彙整居民資料,讓里辦公室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地掌握需要特別協助的住戶(譬如移動困難的年長者),又或是疏散後清點人數時若有少有漏,也才可以更快速地派出救災團隊救援。
此外,明興里的防災工作,也有賴一群主動參與種種社區行動的志工。實際上,作為一種社區參與,明興里的居民本身就有著充沛動能,鄢健民也順勢將志工的分工多元化、團隊化,居民可以依據自身興趣與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項目。「假設有更多不同性質的志工團隊,就可以讓民眾去參加。」
目前社區已經有守望相助隊、生態防災志工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志工、河川巡守志工與環境保護志工。透過組織各種不同的志工隊,鼓勵居民成為志工,其實正是一種社區居民的培力,在平時讓居民培養協作的默契與經驗,在災害發生時就能夠轉化為即刻救援的動員力。
防災也要寫腳本!用在地創意守護安全
模擬災害發生的狀況,鄢健民也提供了相當具體的建議:
「針對社區防災的需求,嘗試寫腳本做練習,讓志工知道說,真正發生災害的時候,我們怎麼對這些需要幫助的弱勢單位去提供幫助。」
防災就是與時間賽跑,透過寫腳本,才能事先盤點出社區最需要協助的地方會是在哪裡。其中,較多臥床年長者的老人養護所,就是社區最脆弱的所在。明興里觀察到,若到了老人養護所需要疏散的時刻,通報並等待消防人員到現場協助,往往為時已晚,社區需要找到更實際而快速的疏散方法,才能在第一時間協助年長者們下樓。於是,志工們特地學習了消防局的搶救技巧,將枕頭、棉被與繩帶綁製成應急的「軟質擔架」,就地取材的即時性以及軟質擔架應對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都能協助行動不便者撤離。
「很多改變的東西,其實應該要有一些不一樣的創意來做。」鄢健民說道。防災行動並非照本宣科,每個地方有各自適合的方式,此時只要稍微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加點屬於在地的創意,就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
由里內老人家工藝課製作而成的「翻見平安門牌」就是另一個例子。在思考如何在大樓疏散清點時能更有效率時,集思廣益下,居民想到了以門牌作為清場的標示。疏散時,只要志工人員清點確認全戶撤離,就將門牌翻向另一面,避免重複確認。就這樣,在工藝課上大家共同編織中國結,搭配在地居民何老先生的題字,製作成簡易而精美的翻見平安門牌。如此凝聚著社區居民共同的小小創意,大大增加了救災的效率。
防災種子落地生根,社區韌性萌芽茁壯
回顧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鄢健民表示其實很少人願意如此投入防災社區的推動:「防災的KPI跟平常事務連結性太低,而且投入的金額,跟得到的績效也很難去換算,所以很少人願意做這件事情。」然而這些未雨綢繆的社區行動,雖然吃力不討好且往往受到忽視,換來的卻是災害來襲時最彌足珍貴的平安。
「很多時候,你要做的事情很多,要用『計畫等預算』的概念,你心裡面可能知道有多少事情是要做的,那你就會有一個待辦清單,有這個東西後,當之後有什麼樣的機會來了,這個機會可以支援哪些要做的事情,你就會去做。」抱持開放的心態,鄢健民向來歡迎任何補助計畫、資源,只要是對社區好的發展,便不怕失敗地嘗試,善用政府的輔導團隊、整合不同單位的資源。
從「有什麼資源、打什麼仗」的策略,到現今「打什麼、有什麼」,當積極行動的成果遍地開花,好的緣分便會因此來到,不論是善心人士協助添購兒少關懷據點的設備,或是與大學、機構合作建置的社區防災監測系統,都使社區更進一步朝安全家園的願景邁進。
就像鄢健民所說:
如何去把備災、減災的工作,在平常就做好?⋯⋯真正災害發生的時候,災情會比較輕,復原也會比較快。
[1] JW生態工法是一種打造透水鋪面的工法。鋪面以混凝土為主體,其間以塑膠導管束於其中並形成微小孔洞,讓雨水落於地表後能夠滲透入下層的碎石層,並更進一步使其滲入泥土。JW的工法改善了過往柏油等不透水鋪面的問題,能夠有效讓地面逕流滲入,使其達到減少洪災以及增進涵水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