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統一|台獨盡頭在何方,石之瑜:民進黨落選也不會停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對此危局,《多維新聞》採訪到台灣知名政治學者、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石之瑜,探討從思想上擺脫戰爭的路徑。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三篇(共三篇)。

系列採訪第一篇:面對統一|台獨有向祖國投降的權利

系列採訪第二篇:面對統一|北京可請台灣主動提出統一時間表

多維:如您前面所述,其實改善兩岸關係,維護台海和平,關鍵還是台灣下一步怎麼走。

石之瑜:兩岸關係自內戰以降,由軍事對峙逐漸轉型成了政治對立,步步緩和,原因就是民間社會的密切交流,消弭了各種因為思想、制度、符號、習慣引起的排斥感,直到可以相互適應,彰顯兩岸已對彼此擁有「抗體」。而民進黨現在的行為,其實是在摧毀這種「抗體」。但抗體是不能摧毀的,除非是把母體給毀滅,同歸於盡。這也就是說,台獨在徹底摧毀自己以前是不能停的,一停下來就會發現自己是中國人。

現在多數台灣人,聞統一而色變,因為從100多年前開始的殖民統治以降,中國人是一個象徵「落後」的身分,台灣人則是殖民母國眼中要改造的中國人。兩岸交流提醒台灣人自己是中國人,兩岸交流隨之成為政治上的「洪水猛獸」,友台政策反而成為妖魔鬼怪。

這樣的台獨,已經不全靠民進黨動員了,因為人人都在自我檢查,如同驚弓之鳥,遇中、華等字眼,都要迴避,看不順眼的對象,跟自己立場不同的旁人,一律冠以「統派」來簡化。台獨的網軍尤其喜歡反串小粉紅來攻擊台灣,沒有這種攻擊,台灣人馬上會想起自己是中國人。變成自己瞧不起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台獨很悲情,覺得台灣是孤兒,而且說不出自己是什麼。

在兩岸網民在近年的摩擦中,雙方行為模式類似。武統網民不在乎台灣人的想法,只要求一個立場,而這種只問立場,蛛絲馬跡都無限上綱的風格,很容易模仿,所以台獨網民輕易反串,雖然有時候字體、用句會洩底。而如此反映的,其實正是台灣自己的優越感不被認可、自卑感不能被平撫的焦慮,這群兩岸網民一起發揚辱台,火上加油,各取所需,同屬一群相互依賴的變態。

多維:近來台灣公布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裡面提及的「移除蔣中正銅像」規劃,也呈現了類似的焦慮與張力。

石之瑜:轉型正義是台獨重要的精神治療手段,有著如同嗎啡止痛的效果。對台獨政客而言,可以掩護自肥不止的貪瀆行為,但是在心理上的驅動力更強,就是逃避跟中國歷史、文化、宗教、生活分不開的自己。

而對國民黨來說,轉型正義是一種極難逃脫的羅織。國民黨本有自卑感,甚至比民進黨更強,因為國民黨除了代表殖民母國眼中的「落後中國人」,還要面對內戰敗北的陰影,還同時有要爭取台獨認可自己是台灣人的焦慮。身為轉型正義的對象,導致國民黨出現兩種反應,一個是順應潮流開始批判國民黨自己,一個是憤憤不平反擊轉型正義的作法,結果既加大了國民黨的內部分裂,也讓自己「對號入座」,最終都逃不出選民持續流失的宿命,還鼓舞了民進黨的選舉士氣。

轉型正義的存在,反映了台獨時間表的困境,台獨不是個目的地,而是個過程,停下來就隨時變回中國人。轉型正義議題在政治上有效,說得淺是鬥垮國民黨,搜刮財產,說得深是對身為中國人的自恨的一種精神治療。

多維:如今恰逢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各界也同樣關注2024年的台灣大選,您覺得選舉結果會影響台獨趨勢嗎?

石之瑜:各界關心選情理所當然,但如果因此認為,台灣大選能對台獨趨勢有根本性影響,就失之一廂情願了。因為即使民進黨不能連任,台灣政界的台獨趨勢也不會就此終止,國民黨會繼續爭取台獨的認可。

如果民進黨在2024年連任,領導人會不會暫時降低身段,重新建立溫和形象?這問題不關緊要。因為台獨活動不會停,停了,自卑感就油然而生。無論如何,文化台獨一定如火如荼。

如果民進黨不能連任就更精彩了,台獨可以發動群眾運動,因為他們不必為社會動亂負責,也不必面對美國壓力,更不必擔憂北京軍演。而民進黨當然一定會捲在其中,因為他們還有大量的貪腐門會被查獲,這是台獨信仰者最可悲之處:民進黨總是利用他們替自己牟利。

多維:或許正因這般趨勢,「軍事壓力」逐漸成為調控台海局勢的手段之一,從軍機擾台到軍演,有越來越明晰的感覺。

石之瑜:北京應該也是在台灣一次次選舉後有所體會,除非北京下大決心放棄台灣,好像也想不出升高軍事壓力以外的辦法,尤其是民進黨連任的話。

所以台獨就同樣有「戰略機遇期」的說法,有所謂「時間表」的壓力。但這些思路實在是出於不了解自己,台獨最怕的是自己,真的建國了,鬥自己恐怕鬥得更兇,會有抓不完的中國奸細,每個人骨子裡都是中國奸細。

在改革開放中的社會,採取軍事威逼本是下下之策,但生產大躍進後的調整鞏固,便是在中印戰爭的掩護下進行,而打倒四人幫後發動的四個現代化,更是在懲越戰爭的煙硝中推展的。因此不能因為改革開放,沿海一片欣欣向榮,就忽視兩岸緊張升高的可能性。近數十年來的戰史所透露的戰略思維似乎是,及時的戰爭與犧牲,比夜長夢多遷延時日更為理性。

如果台獨沒有終點,只有過程,「台獨時間表」就沒有意義。我建議台獨要正視自己有投降的權利,説的好像是向解放軍投降,其實是向自己投降,接受自己在中國歷史文化脈絡裡的歸屬,有了共性,就有個性,消滅共性,其實就同時消滅了個性。台獨無論怎麼激進,都是在母體上活動的台獨。能在這個意義上自訂統一時間表,那才真的是出頭天。


原文發表於2021/9/16《多維新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賓鴻的沙龍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祁賓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5
4月22日凌晨,華視緊急再發新聲明,宣布代理總經理陳雅琳、公廣集團董座陳郁秀雙雙請辭,以盼能替這場風波止血,但成效顯然有限;而陳雅琳雖保住台長之位,卻必須至台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各方對華視的圍剿也依舊激烈。
Thumbnail
2022/04/25
4月22日凌晨,華視緊急再發新聲明,宣布代理總經理陳雅琳、公廣集團董座陳郁秀雙雙請辭,以盼能替這場風波止血,但成效顯然有限;而陳雅琳雖保住台長之位,卻必須至台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各方對華視的圍剿也依舊激烈。
Thumbnail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4/06
揭中首先由「過去的解放軍」視角出發,就「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面向,評估台軍面臨「武統」情境的作戰能力。
Thumbnail
2022/04/06
揭中首先由「過去的解放軍」視角出發,就「戰略預警」、「聯合制壓」、「聯合防空」、「防衛體系」四面向,評估台軍面臨「武統」情境的作戰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Thumbnail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
Thumbnail
現在中國也仍然在朝統一努力,他們統戰策略也從未停過,試圖在無意間改變人的思想,對此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明辨是非,在中國無形之手的影響下,確保自己能不被其干擾,在決策上才能做出真正有利台灣的事
Thumbnail
現在中國也仍然在朝統一努力,他們統戰策略也從未停過,試圖在無意間改變人的思想,對此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明辨是非,在中國無形之手的影響下,確保自己能不被其干擾,在決策上才能做出真正有利台灣的事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8月2日至27日,美國動員英日澳等盟友,舉行「大規模演習-2021」,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海上演習;中國也自8月17日起,於台灣西南、東南周邊海空舉行演習。對此驚濤駭浪,台灣似乎開始了不顧現實的自我壯膽,不僅頻頻渲染可能花費2,000億新台幣研製飛彈的傳聞,更出現稱中國為「鄰國」的變型版「兩國論」。
Thumbnail
眼下中美博弈日趨激烈,台海問題再成焦點。有別於川普(Donald Trump)對一中紅線的猛烈衝撞,拜登(Joe Biden)更加偏好同盟戰略,選擇聯合日本的回潮右翼,於台海議題上反復試探中國底線。與此同時,美國亦逐步撤出在中東的軍事部署,好讓戰略重心更加聚焦印太,並加大對東協與印度的拉攏力道,各式
Thumbnail
眼下中美博弈日趨激烈,台海問題再成焦點。有別於川普(Donald Trump)對一中紅線的猛烈衝撞,拜登(Joe Biden)更加偏好同盟戰略,選擇聯合日本的回潮右翼,於台海議題上反復試探中國底線。與此同時,美國亦逐步撤出在中東的軍事部署,好讓戰略重心更加聚焦印太,並加大對東協與印度的拉攏力道,各式
Thumbnail
眼下中美博弈日趨激烈,台海問題再成焦點。有別於川普(Donald Trump)對一中紅線的猛烈衝撞,拜登(Joe Biden)更加偏好同盟戰略,選擇聯合日本的回潮右翼,於台海議題上反覆試探中國底線。與此同時,美國亦逐步撤出在中東的軍事部署,好讓戰略重心更加聚焦印太,並加大對東盟與印度的拉攏力道,各式
Thumbnail
眼下中美博弈日趨激烈,台海問題再成焦點。有別於川普(Donald Trump)對一中紅線的猛烈衝撞,拜登(Joe Biden)更加偏好同盟戰略,選擇聯合日本的回潮右翼,於台海議題上反覆試探中國底線。與此同時,美國亦逐步撤出在中東的軍事部署,好讓戰略重心更加聚焦印太,並加大對東盟與印度的拉攏力道,各式
Thumbnail
在後疫情時代,美國對中國的脫勾及圍堵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台灣在美中對抗的戰術應用價值越來越高,但隨著美國對台灣越來越友善,中國也耐不住加大了對台灣施壓的力道。近兩個月來中國軍機多次騷擾台灣、甚至越過海峽中線,雖然目前尚未對台灣社會造成太大的恐慌,但戰爭的陰影卻似乎開始默默在民間蔓延。
Thumbnail
在後疫情時代,美國對中國的脫勾及圍堵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台灣在美中對抗的戰術應用價值越來越高,但隨著美國對台灣越來越友善,中國也耐不住加大了對台灣施壓的力道。近兩個月來中國軍機多次騷擾台灣、甚至越過海峽中線,雖然目前尚未對台灣社會造成太大的恐慌,但戰爭的陰影卻似乎開始默默在民間蔓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