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條件》第三講:走向獨立的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人走向獨立自主的理念緣起自二十世紀下半一系列政治風暴的結果,然而當這些結果隨著民主化、全球化與多元化陸續到來之後,它所能達到的政治效果還剩多少?還有多少政治動力足以完善這樣的理念?抑或者,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比例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當代愛國者們在面臨新的時代變遷時需要自問的問題,也是台灣共同體在當代社會中所暫時能達到社會型態。以下或許我們可以來檢視看看台灣共同體在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民主化之後的權力結構問題
一九八O年代的民主化事件是台灣政治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它預示了中國國民黨蔣家政權的衰弱,也為後來民主進步黨在中國民國體制內進行民主選舉鋪平了道路。但由於中國國民黨近乎半世紀的威權專政,許多社會上的權力結構依然偏向中國國民黨及其支持者的核心群體,在許多的公務或有力社會機構當中時常可以窺見舊黨國時代的人物、思想邏輯與協作模式在運作著。這種權力關係使得即使在憲法之下透過民主方式下放的權利,也有可能在這些組織無所不包的運作當中重新被回收到部分舊黨國勢力的口袋當中,並且在獨派視力開始有所成長時也可能會被這些勢力透過各種社會管道滲透、分化、瓦解,往往只能在部分重要時刻才能團結選票暫時壓制住這股勢力,但也往往是表面而難以進入到各個社會體制當中,因此執政者不論是藍或綠都多少要去討好這些舊勢力或者拉攏他們的支持才能維持台灣社會整體的運作。
2.全球化經貿對民族國家的壓抑
台灣在一九九O年代後幾乎可以說是進入到完全民主化的階段,這時又因為美蘇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全球獨霸後開始強化其全球貿易體制,在東亞,中國也因為倒向了自由貿易市場而成為自由貿易體系中最大的代工廠。由於中國廣大、低成本的勞力市場,許多國家企業紛紛投資、進駐中國,台灣同樣也不例外,即便當時由台灣民族出身的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並且致力於打造新的台灣國族認同,也同樣難以抵擋中國市場對本土企業的吸引力,不僅如此,也在這個時期產生了部分本土陣營傾向依附中國政權的現象,直到現今都還是部分藍營人士在選舉當中用來拉攏群眾的話術。不過從二O一四年的太陽話運動來看,即便是全世界正傾向中國的時期,台灣社會內部也有一定實力的人數可以懸崖勒馬,維持住產業向中國傾倒的比例。
3.多元化對台灣共同體的自我消解
多元化是從美國結束冷戰之後,為了配合新的世界局勢分布而提出的相對應的概念,這中間當然也會融入美國特殊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風格,而漸漸成為主流民主國家的政治風尚。台灣社會由於在九零年代也隨著全球化與民主化並進而深深感然了這種政治多元化的性格,但這種性格卻也讓日後本土勢力想要建構自身的國家認同時發生的許多的挫折。原本八零、九零年代正在興起的台語民族文化建構與出頭天的思想,隨著兩千年以後中國勢力崛起,以及大眾民主狂歡節式的散沙心態而漸漸走入瓶頸。許多舊黨國時代的霸權語言、符號,甚至是歷史記憶也因為多元化的邏輯而得不到台灣民族的糾正,同時台灣民族的鬥爭又因為多元民主的聖旨而變得軟弱無力,無法徹底,許多九O年代在主流民主國家留學歸國的學者即便有滿滿愛鄉土的慾望,也因為自身那套依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邏輯而遲遲無法為台灣民族提出真正具有政治實踐力的論述。更不用說這套全球化時代的觀念在全球化行將結束的現在,所以主流國家都在反中之際,仍然被一些惡毒的黨國餘孽,以及不明就理的年輕世代當成替台灣不應仇視中國侵略的開脫之詞。
以上種種都是當前台灣民族在走向獨立時所要面臨的困難,或許會在曖昧不明中漸漸走向自我消解或遺忘,又或者在一次巨大的衝突中得到成長和獨立。但不論未來如何,我們都能確信福爾摩沙愛國者們確實在一次次的戰役當中都存在著,並且也會繼續為了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直到靈魂消亡的那一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共同體指的並不是居住在台澎島嶼上的居民,也不是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人口,而是只一群具有堅定意象的政治行動者的共同體,希望讓台灣能夠成為一不受任何其他同等政治實體侵擾的政治實體,它歷史的產物,絕非任何超時間的客觀事物所能定義的。
人類個體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存與追尋並不像是一般倫理學家或政治哲學家所說的那樣純然只是為了一股集體的趨勢或意向在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個體之間為了生存或成全一己之宿願而與其他個體之間展開的合作、衝突與算計。
內容簡介:本課程將討論台灣當代政治中有關台灣共同體形成的主要議題,同時也將提出此一台灣共同體在當前情況下所需面臨的前景和生存策略,最終將揭示出台灣愛國者在當下政治潮流中的定位何在。
民族國家( nation-state)是近兩百年來才產生出來的政治制度,它是由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王權擴張,掃除了多數封建勢力後,首先形成了大範圍領土的中央極權體制,而後再經由中產階級和群眾發動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重新分配領土內所有居民的政治權力,並且越接近當代國家內的群眾越具有實質統治的權利
歷史意識是由認知主體對現實世界的過往具有延續性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會使得個體認為在超越自身能夠直接感官的當下時空之外,尚有一個由過去連接至認知當下的巨大世界存在。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台灣共同體指的並不是居住在台澎島嶼上的居民,也不是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人口,而是只一群具有堅定意象的政治行動者的共同體,希望讓台灣能夠成為一不受任何其他同等政治實體侵擾的政治實體,它歷史的產物,絕非任何超時間的客觀事物所能定義的。
人類個體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存與追尋並不像是一般倫理學家或政治哲學家所說的那樣純然只是為了一股集體的趨勢或意向在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個體之間為了生存或成全一己之宿願而與其他個體之間展開的合作、衝突與算計。
內容簡介:本課程將討論台灣當代政治中有關台灣共同體形成的主要議題,同時也將提出此一台灣共同體在當前情況下所需面臨的前景和生存策略,最終將揭示出台灣愛國者在當下政治潮流中的定位何在。
民族國家( nation-state)是近兩百年來才產生出來的政治制度,它是由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王權擴張,掃除了多數封建勢力後,首先形成了大範圍領土的中央極權體制,而後再經由中產階級和群眾發動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重新分配領土內所有居民的政治權力,並且越接近當代國家內的群眾越具有實質統治的權利
歷史意識是由認知主體對現實世界的過往具有延續性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會使得個體認為在超越自身能夠直接感官的當下時空之外,尚有一個由過去連接至認知當下的巨大世界存在。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目前面對藍白兩黨強行通過「中華民國體制」下的惡法,企圖出賣台灣人民。徹底的對抗應該是廢棄中華民國體制,重新回到90年代「建國制憲」的運動才是正軌。台灣獨立建國有限的資源不應該也不能被分散、破壞,如此才能早日讓國際社會正確理解台灣人民的立場和主張。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華獨派」以內外夾攻、殊途同歸手法,使民主化之後台灣人和二戰後台灣人不知行使「殖民地人民自決權」一樣,由於對「中華民國法定位」的錯誤認知,台灣人一再錯失行使「自決權」的良機,直到今天。造成今天的台灣社會「民主有成、建國未成」、「只是對抗北京政府的反中共保台灣」成為主流民意。
Thumbnail
回顧歷史,「台灣國家化」運動,也就是台獨運動,是伴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同速前進的。不能否認,台獨運動因為需要民主的包裝,它對台灣政治民主化有過一些貢獻。但是由於包裝紙下的毒瘤越長越大,包裝紙被戳破,... 虛擬的國家、扭曲的民主 沈淪的民主、變調的國家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從台灣近年「抗中保台」的主流民意來看,可以知道親中派總得票率近六成,是一種「虛假的」(模糊的)的統獨對峙現象,其中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錯誤的認知是主要原因。「正確的認清中華民國是中國的舊政權之真相」(這就是一個中國),才能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走向「改變現狀」之目標 。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聊天GPT ·機器人 台灣民進黨歷來主張台灣獨立,或至少維持事實上的獨立。 民進黨支持獨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些共同因素包括: 民族認同:​​民進黨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認同,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民主價值。 他們認為台灣應該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以體現其獨特的特徵。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目前面對藍白兩黨強行通過「中華民國體制」下的惡法,企圖出賣台灣人民。徹底的對抗應該是廢棄中華民國體制,重新回到90年代「建國制憲」的運動才是正軌。台灣獨立建國有限的資源不應該也不能被分散、破壞,如此才能早日讓國際社會正確理解台灣人民的立場和主張。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華獨派」以內外夾攻、殊途同歸手法,使民主化之後台灣人和二戰後台灣人不知行使「殖民地人民自決權」一樣,由於對「中華民國法定位」的錯誤認知,台灣人一再錯失行使「自決權」的良機,直到今天。造成今天的台灣社會「民主有成、建國未成」、「只是對抗北京政府的反中共保台灣」成為主流民意。
Thumbnail
回顧歷史,「台灣國家化」運動,也就是台獨運動,是伴隨著台灣民主化運動,同速前進的。不能否認,台獨運動因為需要民主的包裝,它對台灣政治民主化有過一些貢獻。但是由於包裝紙下的毒瘤越長越大,包裝紙被戳破,... 虛擬的國家、扭曲的民主 沈淪的民主、變調的國家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從台灣近年「抗中保台」的主流民意來看,可以知道親中派總得票率近六成,是一種「虛假的」(模糊的)的統獨對峙現象,其中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錯誤的認知是主要原因。「正確的認清中華民國是中國的舊政權之真相」(這就是一個中國),才能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走向「改變現狀」之目標 。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聊天GPT ·機器人 台灣民進黨歷來主張台灣獨立,或至少維持事實上的獨立。 民進黨支持獨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些共同因素包括: 民族認同:​​民進黨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認同,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民主價值。 他們認為台灣應該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以體現其獨特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