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6|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Metaverse 到底是什麼?元宇宙是炒作,還是真正的科技大趨勢?| 科技巨頭解碼#78

臉書創辦人祖柏格正在 Metaverse 開會
臉書創辦人祖柏格正在 Metaverse 開會
西元 2031 年 12 月 24 號晚上七點半。
阿強迫不及待的,戴上他新買的 Oculus Quest 第七代 Virtual Reality 頭盔,今天是他最愛的偶像歌手的聖誕夜演唱會。他身體坐在客廳的小沙發上,但在頭盔裡的虛擬世界,他已經進入了演唱會的會場。
「搞什麼鬼,明明都虛擬演唱會了,為什麼我不能直接坐在第一排!幹嘛跟古代時一樣還要分區劃位!」他一邊抱怨著,一邊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是虛擬 DFS體育館最高層的綠區,因為這個區域的票價最便宜,當然,缺點就是離主舞台很遠,舞台上的偶像基本上就像個小螞蟻一樣看不太清楚。
阿強的好朋友,阿明已經在他隔壁的位置等他,「阿強快點過來,我要分享個好東西給你!」坐在沙發上的阿強,伸出了他的手,透過行動捕捉裝置,虛擬世界的他同樣伸出了手,接過了阿明給他的東西 – 一個望遠鏡。阿明興奮地說,「剛剛有個特價,可以放大畫面五倍的望遠鏡買一送一,我多買了一個就直接送你了,不過要記住,這個望遠鏡的使用時間只能十分鐘,所以在演唱會最精采的那個時候再啟用喔!」阿強相當感激他好朋友的大方,畢竟他這個月手頭有點緊,正在掙扎要不要買演唱會望遠鏡。
兩個小時過後,阿強心滿意足的退出虛擬演唱會,拿出了泡麵,一邊填飽肚子,一邊正在回想剛剛最後一幕偶像給他的飛吻時,突然一通電話打過來,是他的老闆。
「阿強,公司的系統好像被駭客攻擊了,三分鐘後召開緊急會議!」阿強無奈地放下手頭的泡麵,重新戴上了他的 VR 頭盔,進入公司的會議室。在虛擬會議桌前,公司的幾個技術工程師都已經上線了,阿強趕緊加入他們的討論。討論到激動處,阿強抓起虛擬會議室中擺在桌上的花瓶,砸向牆壁,一聲巨響後花瓶瞬間粉碎。面對嚇到臉色大變的同事們,阿強心中想著,「幸好砸的不是真正的花瓶,否則清理就麻煩了。」
在開了一個半小時的會議後,終於找到駭客入侵的路徑,阿強疲累的離開虛擬會議室,準備將泡麵碗丟到垃圾桶,卻發現垃圾袋已經用完了。之前垃圾袋都是阿強的女友,不,是「前」女友買的,因為昨天兩人已經吵架分手了。阿強其實不知道該買哪個尺寸的垃圾袋才對。阿強無奈的再次戴上他的 VR 頭盔,進入電商賣場,挑了一款垃圾袋,在虛擬世界中,把垃圾袋拆開,試著套用在他的垃圾桶上,看看尺寸合不合。「嗯,這個尺寸剛剛好,就買這個吧!」虛擬世界裡的阿強,把手頭的垃圾袋放進身旁的購物籃,雙手一拍,「結帳!」這時阿強眼前飛來了三張信用卡,其中兩張卡片周邊發著紅光,這是卡片已經刷爆的警告,阿強伸手拿了第三張信用卡,知道這是他現在唯一的選擇……
Buzzword – Metaverse
在過去一年以來,Metaverse 這個詞彙,可以說是在科技產業中,繼雲端、大數據、機器學習、區塊鏈等字眼之後,新一代的熱門關鍵字之王。很多東西都想扯上這個關鍵字,顯示自己走在時代的尖端。而這個關鍵字,在最近幾個月又燒得更熱,其中的關鍵,當然是在今年年中,微軟與臉書兩大科技巨頭,紛紛宣示自己投入 Metaverse 的決心。特別是臉書 Facebook,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甚至說出 Metaverse 是這間公司最重要的未來,幾年後的臉書將不會被認為是家社群網路公司,而是一間 Metaverse 公司等等的話來。
然而,到底什麼是 Metaverse?這是一個大哉問。如果你對於這個名詞有興趣,想要去找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的話,你會發現,不同人、不同公司對於 Metaverse 的定義與想像,其實並不完全一樣。有些人認為,Metaverse 是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改名再包裝,另一些人認為 Metaverse 不限於 Virtual Reality,甚至還有些人則認為,現在的網路世界其實就已經是 Metaverse。有些人認為,Metaverse 跟線上遊戲有九成類似,但也有些人認為,Metaverse 未來主要應用其實在虛擬職場上。有些人,認為 Metaverse 將會取代現有的 Internet 應用成為主流,但也有些人認為 Metaverse 只會是輔助,跟現有的網路應用相輔相成。以上的種種看法差異,很容易會讓想要搞清楚 Metaverse 是什麼的人,陷入頭昏眼花的境地。
所以,到底 Metaverse 是什麼呢?未來到底會有怎麼樣的發展呢?這就是本期科技巨頭解碼,會帶著大家一同探討的問題。
而在開始討論之前,首先必須先聊一下關於 Metaverse 的中文翻譯問題。目前在中文世界,Metaverse 最常見的翻譯是「元宇宙」,這其實是一個相當錯置的翻譯。會有這樣的翻譯,其實是由中國在資料科學方面對於 metadata 的翻譯為元數據或元資料延伸而來。然而 metadata 裡面的 meta,其意義為「關於什麼的什麼」,metadata 的意思是關於資料的資料 – 舉例來說,「這份資料是關於某甲的資料」,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 metadata。但在 Metaverse 這個用詞中,meta 的意思是「超越、昇華」,beyond / transcending 的意思,指的是超過原有的界線的延伸,其實跟 metadata 裡面的 meta 意思並不相同。而在中文字典裡,元這個字其實是不具備「超越」的這個意思的。所以嚴格來說,Metaverse 翻譯成虛擬宇宙、超越宇宙或延伸宇宙,可能都比元宇宙這個翻譯更精確。但翻譯這種東西,某個程度來說也是約定俗成,現在看起來,元宇宙這個用法,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中文世界的主流定調翻譯。所以本文接下來,也會使用這個我並不那麼滿意但卻比較為大眾所認知的譯名。(我非專業譯者,所以如果以上的看法不夠專業或有所錯誤,也請見諒與指教。)
Metaverse 到底是什麼?
就像上一段所述,所謂的 Metaverse,按照字面上來說,是一個超越了現實世界邊界的世界 – 某個程度來說,現有的網際網路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世界。在傳統的物理世界中,你想要購物,需要走路到商場,把東西放到櫃台結帳,然後帶回家 – 但在現在這個年代,你把東西結帳的這個過程,其實是發生在網路世界的運算,不再受到傳統的物質與物理邊界。然而,如果我們採用了這樣的定義來談 Metaverse,那可能就真的沒什麼好談了,因為整個網際網路都是 Metaverse,那 Metaverse 就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主流生活模式,而非一個新的趨勢了。
所以,我們在這期科技巨頭解碼中,會試著替 Metaverse 找出一個比較狹窄的定義,這個所謂的元宇宙,到底跟我們現在理解的現實世界,目前的網路世界,有什麼不一樣,會帶來怎麼樣的改變。
而要討論這個比較狹窄的定義時,我認為有兩個人的看法很值得參考,一個是引發這波 Metaverse 熱潮的創投家 Matthew Ball,另一位是打算傾全公司之力來發展 Metaverse 的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 2020 年一月份,專注在遊戲娛樂領域的創投家 Matthew Ball,在他的個人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The Metaverse: What It Is, Where to Find it, Who Will Build It, and Fortnite」,引發了業界相當程度的關注。在這篇文章之前,Metaverse 也並不是一個沒人討論的話題,但隨著這篇文章的發表,以及接下來席捲全世界的新冠疫情讓人們被迫更加活在網路中,Metaverse 從去年開始,慢慢成為科技圈一個重要的趨勢話題。而隨著越來越多人在討論 Metaverse,Matthew Ball在今年六月發表了一整個系列關於 Metaverse 的新文章,討論到底 Metaverse 是什麼,其中一篇「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更是提出了更完整的 Metaverse 架構。要討論元宇宙是什麼,Matthew Ball 這兩篇文章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Ball 在2020年初的文章標題
在 Matthew Ball 的第一篇文章中,他認為雖然像電影「一級玩家」與「駭客任務」內的虛擬世界,是最容易被想像的 Metaverse 樣貌,但那並不是 Metaverse 的全部。他認為對現代的我們,是很難完整描述什麼是 Metaverse 的,就像 30 年前的人很難描述 Internet 到底是什麼一樣,即使當時網路已經開始萌芽。不過即使如此,Ball 認為,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先由定義 Metaverse 到底有那些屬性,來更深入理解元宇宙是什麼。在該篇文章,Matthew Ball 列出了他認為 Metaverse 該具備的七個屬性。
1. 持續存在 (Be persistent) – 元宇宙裡的世界,是具備持續性的 – 所謂的持續性的意思是不會重置、暫停、或者是終結。你在這次進入 Metaverse 的時候,買了一個新的虛擬衣服,在下一次進入的時候,這個衣服還會存在。同樣的,如果你在虛擬世界的房子被火燒了,下次進入的時候,房子不會神奇的復原,而是維持在被燒毀的狀態。以線上遊戲的角度來理解,每次進入都重新開局的遊戲,就不具備這個持續存在屬性,但如果是比較傳統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 MMORPG,你即使離開世界,世界上的其他部份都還在運作,等你重新加入,你是回到了同一個持續的世界。
2. 同步即時 (Be synchronous and live) – Metaverse 元宇宙裡面發生的事,是即時與同步的,每個參與者都同時即時的參與著事件的發生,就像現實生活一樣,當你在打球的時候,你的朋友可能正在球場旁的座位吃便當,這兩件事情是同步發生在同一個世界內的。
3. 沒有人數上限但還是每個人還是有個人存在感 (Be without any cap to concurrent users, while also providing each user with an individual sense of “presence”) – 即使 Metaverse 裡的世界同時有非常多人上線並且可以一起參與活動,但參與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有足夠的自主性。
4. 完整運作的經濟體系 (Be a fully functioning economy) – 在 Metaverse 的虛擬世界中,基本上是要有一個完整運作的經濟體系,包括了可以透過工作取得收入、消費商品與服務、販賣商品與服務、以及擁有資產,甚至投資與借貸。在很多知名的線上遊戲的虛擬世界中,其實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
5. 虛實跨領域整合 (Be an experience that spans both the digital and physical worlds) – 在 Metaverse 裡面的體驗,可以跨越虛擬與真實的藩籬,某個程度的與真實世界相通。而 Metaverse 的體驗也將可以跨越私人與公有網路,以及不同平台之間的界線。
6. 數位資產可攜性 (Offer unprecedented interoperability of data, digital items/assets, content, and so on across each of these experiences) – 在 Metaverse 裡面所獲得的數位資產,以及建構 Metaverse 的數位資料,並不侷限在單一平台或應用之中,而是可以很容易的攜帶到其他的平台或應用上使用。
7. 廣泛的內容創造 (Be populated by “content” and “experiences” created and operated by an incredibly wide range of contributors) – 在 Metaverse 中會有大量的創作內容與體驗,是由各式各樣的創作者所創造,包括了個人與商業團體。
很有趣的是,當我們看到以上七點 Metaverse 元宇宙屬性的時候,很容易腦袋中就浮現「線上遊戲」這個產品類型,因為嚴格來說,線上遊戲符合這七點屬性中的大多數項目,除了可能人數還是有上限,虛實跨領域整合的部分有限,以及當然數位資產並不具備可攜性以外,其他的 Metaverse 屬性,大多都在線上遊戲中實現了。但 Matthew Ball 也知道大家很容易有這樣的聯想,所以也在同一篇文章中強調 – Metaverse 不是線上遊戲類型的虛擬世界、Metaverse 也不是 Virtual Reality。對 Matthew Ball 來說,線上遊戲無疑的實現了某些 Metaverse 的概念,但卻不是 Metaverse 的全部。舉個比喻來說,就像是 WWW 只是 Internet 的一塊,視訊會議也只是 Internet 的一塊,但都不是完整的 Internet。而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更接近一種體驗 Metaverse 的方式,就像手機是用來使用行動網路的裝置,但手機並不等於行動網路一樣。
MMORPG 可以說是Metaverse 概念的早期版本
當然,Matthew Ball 也很清楚知道,他這篇文章裡對於 Metaverse 的屬性列表,仍然無法精準的定義出 Metaverse 是什麼,留有大量模糊的空間。所以在今年六月,Matthew Ball 寫了一整個系列,來談 Metaverse 的架構。而在這系列文章中,Matthew Ball 清楚的表示,他不認為在現在這個 Metaverse 萌芽的初期,我們有能力想像並且明確定義 Metaverse 是什麼,他認為 Metaverse 的定義會隨著技術與應用的發展,不斷地滾動式調整。在文章中,Matthew Ball 認為,所謂的 Metaverse,該被理解成行動網路的下一任準繼承者,是一層架在既有互聯網架構上的新層級應用網路 – 就像行動網路成了電腦時代固定線路網際網路的後繼者一樣。
不過即使如此,Matthew Ball 還是努力給出了他自己版本的 Metaverse 定義 – “The Metaverse is an expansive network of persistent, real-time rendered 3D worlds and simulations that support continuity of identity, objects, history, payments, and entitlements, and can be experienced synchronously by an effectively unlimited number of users, each with an individual sense of presence”。
翻譯成中文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謂的元宇宙 Metaverse,是一個具備擴展性的網路。該網路組成元素包括了 – 持續存在並即時繪製的 3D 世界、對於身分、物體、歷史、支付、權利的持續性模擬、並且可以讓數不盡的用戶同步體驗,而且每個用戶都有自我存在的感受。」好吧,我知道以上的翻譯看起來對大多數人有看沒有懂,我試著用我自己的話來講一次;「所謂的元宇宙,是一個可以讓很多人進去的 3D 虛擬世界,你在裡面可以自己或跟其他人一起做很多事情,而那些事情在這個虛擬世界都會持續記錄與存在。」
而在這系列文章中,Matthew Ball 把 Metaverse 元宇宙的組成架構,拆成了八個部分,這八大部份包括了 –
  1. 硬體 – 包括了 Virtual Reality 頭盔、手機、可以裝在身上的感應器等、以及攝影機等偵測器。
  2. 網路 – 高速即時的網路,以及去中心化的資料交換。
  3. 計算 – 包括了虛擬世界模擬真實的物理碰撞運算、光影運算、人工智能,以及投影與動態捕捉的計算等。
  4. 虛擬世界平台 – 開發並且營運這些虛擬的 Metaverse 世界,擁有遠比現有線上遊戲更龐大豐富的生態系。
  5. 可交換性的協議與工具 – 在 Metaverse 時代,不同虛擬世界的資料或資產是可以被相互交換的,所以需要一套能夠讓這些數位資料在不同世界交換的通用協議,以及相關的工具。比較好的理解方式,就像是 MP4 的影片格式,可以幾乎在所有現有的影片網站上通用,不需要每個影片網站都有自己獨立的影片格式。
  6. 支付 – 支援數位支付的系統,包括了法幣的數位支付,以及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支付。
  7. 內容、服務與資產 – Metaverse 內數位內容與數位資產的創造、管理與銷售。
  8. 使用者行為 – 使用者因為 Metaverse,產生了生活行為與型態的轉換,改變了思維模式。舉例來說,使用者可能更願意持有 Metaverse 裡面的一棟房子,而非現實世界的一棟房子。
Matthew Ball 的 Metaverse 框架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凡事都清楚明確定義的人,在看了以上的描述之後,應該頭腦已經炸掉了,因為這些描述,離所謂明確的定義還是很遙遠,甚至很多部分是沒有邏輯關係的。就我個人認為,MB 對於 Metaverse 的定義,其實參雜了不少很多他個人的理想,但事實上卻是未必需要存在的要素,像是去中心化、可交換性、加密貨幣,這些都可以存在在未來的 Metaverse,就如同存在在現在的網路一樣,但未必會是 Metaverse 定義上決定性的必要因素。舉例來說,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當然是現在的 Internet 的一部分,但是即使加密貨幣完全消失,也不會讓 Internet 就變成不是 Internet 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腦中所定義的 Metaverse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 – 畢竟那將會是 Facebook 接下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在七月底的時候,Mark Zuckerberg 接受了 Casey Newton 的專訪,提出了他對 Metaverse 的看法。
下面列出 Mark Zuckerberg 對 Metaverse 看法的重點 –
  1. Metaverse 會是 Mobile Internet 的後繼者。
  2. Metaverse 元宇宙可以被視為一種具現化的 Internet (embodied internet),你不是在上面看內容,你直接活在那個內容裡面。
  3. Virtual Reality 是最能夠體現 Metaverse 與眾不同之處的科技形式。
  4. Metaverse 會像是一個你可以體驗式,直接活在裡面的社群網路。
  5. Metaverse 不會只有 3D 的形式存在,而是可以用多種不同方式呈現。
  6. Metaverse 不是要讓我們更多的活在網路裡面,而是要讓我們更自然的活在網路裡。
基本上,Mark Zuckerberg 對於 Metaverse 的定義,可以用一句話講完 – Metaverse 就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是一個讓人可以直接活在裡面的具現化網際網路。
用一個比喻來理解 Mark Zuckerberg 的看法的話,你可以想像假設真的有一個異次元世界存在,而人類隨時可以選擇傳送過去異次元世界生活,等到想回原本的世界再回來。但是我們跟那個異次元世界的關係,並不是全有全無,而是可以任意選擇要深入的程度 - 你可以戴上 Virtual Reality 頭盔直接進入,但你也可以選擇只在手機螢幕上顯示,看看自己在異次元的農作物長的怎麼樣。對於 Mark Zuckerberg 來說,那個異次元世界,就是網際網路的世界。我們目前的主要科技存取方式,是透過電腦或手機,在一個 2D 的螢幕上進入該世界,但 Metaverse 的技術,能讓我們用模擬現實世界,3D 化的方式,來進入那個世界。
我會這樣解釋 Mark Zuckerberg 的觀點 - 如果說在元宇宙之前的網際網路發展,是把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大小事,濃縮到在一個小小的手機螢幕內發生完畢的話,Metaverse 就是把這樣的生活大小事,重新從手機裡面解壓縮出來,恢復我們人類「自然的體驗」。
基本上,我個人認為,MZ 與 MB 對於 Metaverse 的定義,各有其值得參考之處。很明顯的,MZ 對於 Metaverse 的定義是比較簡單明確的,對於一般人也比較容易想像。MB 則是定義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架構,比較可惜的是夾帶了一些私心的主觀看法,反而模糊了焦點。但嚴格來說,這兩個對於 Metaverse 定義最重要的人物,他們的看法其實沒有非常大的差別,大方向其實是一致的 – 基本上 Metaverse,就是一個 3D 虛擬世界版本的 Internet。
臉書想轉型的理由
了解了什麼是元宇宙之後,我們就可以來思考,為什麼臉書 Facebook 想要全力進軍 Metaverse,宣稱要從社群網路公司轉型成 Metaverse 公司呢?基本上,我認為這背後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比較顯性的,另一個則是比較隱性的。
比較顯性的原因,是既然臉書認為 Metaverse 會是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那他們當然會想要掌握進入下個時代的入口平台。這或許跟臉書在行動網路世代吃的悶虧有關 - 在行動網路這個時代,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掌握在蘋果與谷歌兩家公司手上,臉書雖然已經是個巨頭級的公司,命運卻仍受制於人。當今天蘋果想要修改其手機上的隱私權政策時,臉書完全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硬著頭皮接受。既然臉書手頭上已經擁有市占率最高的 VR 頭盔 Oculus,那他們當然會想藉著這個優勢,成為下個世代網際網路的主要玩家,擁有絕對的主導力,而不再受制於人。
比較隱性的原因,則是跟臉書的商業核心本質有關。在臉書公司內部文化中,他們的最主要的核心價值,被稱之為「我們讓人們彼此連接 We Connect People」。也就是說,臉書的商業模式,是建構在將人與人之間連結起來,創造出來的價值之上的。當人們跟人們被連接起來,產生更多的互動,更多的關係,更多的行為時,臉書透過掌握了這些時刻,創造出商業價值與機會 – 目前主要是以廣告的方式呈現。而對於臉書來說,一個像 Metaverse 這樣的虛擬世界,可能是會比目前的手機 APP,更能夠創造人跟人之間互動的空間。也就是說,Metaverse 很理所當然的,成為臉書擴展業務的下一步。如果臉書要掌控人類世界的社交行為的話,怎麼能夠放掉 Metaverse 這個充滿潛力的社交空間呢?
所以,雖然外界一開始時可能未必會看懂,但臉書想要全力進軍 Metaverse 的市場,其實是很合理的策略方向。
臉書推出的第一個 Metaverse 產品
Metaverse是真正的大趨勢還是話題炒作?
在聊完什麼是 Metaverse,以及臉書的想法之後,我想大家最想解答的疑問,應該就是 – 元宇宙到底會是真正的科技大趨勢,還是只是一個一時被炒作幾年後就被忘記的 Buzzword?畢竟,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些名詞,被炒作成會改變世界的重大科技趨勢,但不是每一個名詞都會被留下來,有的成功改變了世界,但也有一些被放到倉庫沒人記得的角落堆灰塵。
那 Metaverse - 所謂的元宇宙,會屬於改變世界的前者,還是被掃進歷史灰燼的後者呢?嚴格來講,要做這樣的猜測,難度其實很高,特別是我們很容易低估科技的未來發展性。舉個例子來說,十五年前我根本無法想像手機遊戲的市值會超過家用主機與電腦遊戲,但在現在卻已經是很正常的現象。在大多數的時候,我都願意給這些創新的技術,多一點的上檔空間想像,因為我算是相對活在舊時代的人,很容易低估新時代的創新。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今年初 Clubhouse 爆紅時,即使我覺得 Clubhouse 的模式仍有不少疑問,但我仍不敢把話說死,因為世界總是不斷在改變。
不過,即使如此,我仍然得在此大膽地做出我個人對 Metaverse 的預測,畢竟,這就是科技巨頭解碼想做的事,把我的主觀看法分享出來,或許不會每次都正確,但即使是錯誤,也都可以作為日後的參考 – 看看到底是哪邊想錯了。
就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 Metaverse 的未來,應該不會成為那種一時炒作後就被遺忘的 buzzword,而會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趨勢。但是,恐怕還是無法到達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這樣幾乎人人都大量使用 – 可謂現象級的普及度。我認為 Metaverse 有很高機率會成為一部分大眾的主流應用,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則會是停留在比較輕度的使用。用個未必準確的數字來做比喻,大概就是會有 20% 的人,把他們 80% 的時間、金錢、與精力花在 Metaverse 之中,而剩下 80% 的人,只會花 20% 在 Metaverse 裡面。
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過去十多年來,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朝向兩個極端在走 – 在價格方面,走向極度奢華與極度便宜兩極。而在體驗性方面,要不就是追求極致的體驗與融入,要不就是追求極致的便利性。
而在連接網路這個虛擬世界方面,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互聯網,無疑的是極度便利性的這個路線,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手機連上網路,即使螢幕很小,即使體驗有限,但是你可以很順暢地存取網路這個虛擬世界的資源。而 Metaverse,無疑的就是另一條路徑,走向極致體驗的路徑。透過手機上的 YouTube,你可以很輕鬆地看著最新的蘋果發表會直播,但透過 Metaverse 的應用,你可能可以身歷其境坐在元宇宙內發表會場的第一排,甚至被 Tim Cook 邀請一起站上舞台的中央。而如果消費者追求極致便利與極致體驗的兩極化趨勢不變的話,Metaverse 很有可能可以站穩數位世界的極致體驗的那一塊,成為未來網際網路世界,一個無法被取代的區塊。
不過,極致體驗的這條路線,雖然有機會創造相當高的市值,但整體規模,恐怕還是會低於極致便利的這個路線。畢竟,人最寶貴與最稀有的資產,就是時間與注意力。因為極致體驗所佔據的時間與精神專注度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很難成為大多是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因為人們總會想要最佳化時間的使用價值,而很多時候,最便利的這條路線,能夠替人們省下最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舉個現實的例子來說,假設在便利商店買個便當吃,算是午餐的極致便利路線,而到高檔日本料理吃一個三千元套餐,算是午餐的極致體驗路線。即使你的資產負擔的起三千元的套餐,但吃日式料理一頓要花兩個小時的這個時間成本,恐怕也還是會讓你對於每天中午都吃日本料理大餐這件事情退步三舍。畢竟中午簡單吃一個便當,可能只要花十分鐘而已,你多了一個多小時可以做其他你想做的事。
最有可能的發展路線,很可能會是下面這樣的情境 – 在能夠用手機這種 2D 網際網路能夠解決的事項,都盡量用手機解決就好。只有在少數人們想要享受更極致體驗的狀況時,人們才會切換到使用 Metaverse 的路線。舉個例子來說,在網路上買衛生紙這件事,真的不需要特別跑到 Metaverse 元宇宙裡面購買,直接手機按幾個鈕買好送到家裡就好。但如果是一件人們願意額外花時間來專注享受體驗的事,如參加最愛歌手的演唱會,或許這個時候,Metaverse 就可能成為主要的選項。
當然,以上的這個預測,是建立在 Metaverse 的接觸存取,還是沒有手機方便的假設之下的 – 而這是建立在現有科技的想像上。或許有一天,進入 Metaverse 的世界,不需要特別穿戴那些裝置,而是隨時隨地,透過 AR 的立體環境投影,我們就能夠進入 Metaverse 的世界,活在一個 3D 虛擬宇宙之中。又或者是,我們每個人可以住在一個維生艙裡面,腦袋後面接著一條電纜,手上插著營養液的靜脈注射,而我們的腦袋,正在那個虛擬世界中奔馳著。
本期科技巨頭解碼的商業思考
在寫作著本期科技巨頭解碼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我常常跟朋友討論的話題 – 就是未來的人類到底會變得怎麼樣。人類究竟是會被科技所改變,逐步適應科技,變成一個完全今日無法想像的物種,還是科技始終要回歸人性,而人性要的東西永遠很類似。
某個程度來說,Metaverse 元宇宙是人類生活被加速數位化後,一個透過數位化途徑想要拿回一些傳統生活經驗的嘗試。當開會不再是人跟人一起坐在會議室中,而是每個人都是螢幕上的一個小框框時,開始有人懷念在會議室中的互動,一種共同分享的記憶與存在感。透過 Metaverse 打造出來的虛擬會議室,某個程度上還原了這些原本在現實生活中的元素 – 我左邊的人是本次會議的關鍵決策者,但我對面的那個人是我最討厭的隔壁部門主管,然後我剛剛把他的愚蠢提案從白板上擦掉好爽。
但 Metaverse 很可能不只是這樣而已,除了還原一些實體生活的體驗以外,Metaverse 其實還能夠創造出許多原本不存在的新體驗,是傳統的實體世界與現有的數位世界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的。Metaverse 一方面讓數位世界回歸人性,但另一方面卻又打造出個一個人類需要學習與適應的新世界。
延伸閱讀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科技巨頭解碼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