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記]公會堂的美麗與哀愁

新年度去聽的第一場講座是新竹生活美學館的〈〉。
搭配展覽「」辦理的講座。這檔展覽介紹了新竹公會堂的建築使用脈絡還有幾幅以該建築為主角的水彩、油畫作品,並呈現新埔在地的產業與人文特色。聽講座之前看過一次,但卻是在聽完講座後才知道展覽是為了農曆年後、長達三年的建築修復工程的華麗轉身做暖身的小展覽,而和新埔的連結則是因應新竹生活美學館暫遷至新埔的規劃。展區中有一面牆讓觀眾留言寫下未來對該館的展覽期待,這類的意見收集調查多半也能反映觀眾對於展覽的「想像」和館舍對於自身定位的衝突。
話說回來講座本身。 講者的李元璋老師對於新竹的歷史熟悉,曾以飲食的角度切入新竹文史探訪,撰寫《》一書。
李元璋老師先從公會堂的地理位置說起,若新竹城隍廟是新竹的建設圓心,公會堂就是新竹城的地理中心,原因是該地至各城門的距離相當。「竹塹城」指的是東西南北城門圈起的範圍,大約是現在新竹市四大路交錯羅列的地方,又稱「舊城」;而「竹塹」這個名字則是從原先住在此地的道卡斯族的「竹塹社」而來。明清時代的漢人移墾之後,將原居的平埔族們趕走,因應軍事守備需求將此地作為軍營,負責淡水廳城的守備,謂之武營。
一直到日本時代,拆除原有不堪使用的軍營,由民間出資興建新竹公會堂,再加上市區規劃於新竹市區弄了幾個大大小小的公園,供民眾進行休閒活動,公會堂旁邊正好就有一個公園,挨著公會堂,除了建物可供各種演出,開闊的腹地也很適合舉辦活動。新竹畫家李澤藩曾以畫筆紀錄公會堂與公園綠地,新竹生活美學館的會議室中便有其中一幅局部圖。
1920年代興建的新竹公會堂有著紅磚與精細雕刻和洋混合風格,屋頂有著特別的折角,立面綴有四條飾帶以及兩側鐘塔式立面的長廊都極具特色,然而在二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管後修復,這些特色就不復存在,在多次的增建後甚至連原本的樣子都看不到了。
武營頭、新竹公會堂這幾個名字對我來說太遙遠,我對這棟建築的印象也不是公會堂或是中山堂的樣子,而是在增建之後的社教館,社教館也在隸屬單位從教育部轉到文建會、再到文化部之後,改稱為新竹生活美學館。
在新竹公會堂百歲前夕,新竹生活美學館爭取到預算,準備,這對新竹人來說是件重新認識在地歷史的一件好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