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見我思|天價攝影藝術家 Andreas Gursky 眼中的萊茵河與台北

    談起德國的山川景色,總會讓人聯想到萊茵河,畢竟這條流經歐洲5國,長達1232公里的巨河,其中有1000公里是在德國境內蜿蜒的,沿岸原只有葡萄園、田野城鎮與古堡。但是上世紀工業革命後,河畔除了矗立了許多重工業廠房外,萊茵河也成為交通最繁絡的河道,河道上的交通工具以及沿岸的工廠排放物污染並和毒害了萊茵河。沿岸人民雖迭有抗議,而政府也早已建立有相關保育機構,然而遲至1986年發生在瑞士的化學工廠爆炸意外,才催生了國際萊茵河保護委員會(ICPR)首次的行動綱領,目的就是讓萊茵河河水再度清澈。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一位就居住在杜塞道夫 (Düsseldorf) 萊茵河畔的攝影師,分別在1996、1999 年拍了名為萊茵河(Rhein)I, II 的作品。攝影作品上無船,無建築物,更遑論人的蹤跡,頗有柳宗元詩作的萬徑人蹤滅之感。只見涓涓河水流淌在多雲的天空下,筆直地橫穿過視野,穿過平坦的綠色田野,唯一與人有關的,只剩水泥自行車道以及河堤上的階梯。拍攝的當下,究竟是工廠都撤了還是船都停開了嗎?
    都不是!古爾斯基是用了數位軟體刪除了所有那些他認為不相關的細節;那些改變萊茵河面貌的工廠建築、運輸駁船還有——人。2011 年,萊茵河 II 在拍賣會上以 430 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攝影作品。一個被相機紀實卻又不存在的景象,是創作者「寄情寓意」的載物。 就像他1999/2000年的作品「台北」,呈現給觀眾一個全景圖,卻又不是一幅寫實的俯瞰圖 ,人的眼不會有如此視角,而各項元素也從未如此排列組合過。
    古爾斯基就像一位中國山水畫家,將自己看作是一位巨人,好「以大觀小」,將千里江山盡收眼底,同時又能以「小中見大」的手法顧及每一細節。他表示過自己所做的 「不是純粹的攝影」,而是從大量拍攝影像中發展出一個想法,然後在工作室中不停組合測試,最終在電腦上進行處理。
    曾經極度污染的萊茵河水質,在歷經20幾年的整治,已經慢慢地回復清澈。據說這位全世界身價最高的攝影師時常在住家附近的河畔慢跑、騎自行車。同樣的景緻,不同的時空背景—— 水是清了,可是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引發的洪災也在今夏狠狠地敲醒許多德國人民。2018 年古爾斯基也發表了萊茵河 III ,映入眼簾的不再是綠色田野,而是一片枯黃,反應的是德國史上最熱的一年。去年8月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透露,今年年初將推出新的萊茵河系列作品 。不過,似乎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疫情打亂了原先預劃的展覽日期,而7月底的百年大水似乎也影響了他原先構思的第四部曲。作品集上的萊茵河還仍然停在 2018 年,那個尚未遭逢大疫的錯位時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個性南轅北轍的兩個朋友,有著共同的興趣,以及對文字的喜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