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年 死之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生者與亡者之間-個人、家庭、家族
生者與即將成為亡者所要面對”死亡”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層面要穿越,很幸運的我們一家有時間一起學習這生命臨終的一堂課。
即便學習過還要用的出來才是真正消化,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從老爸兩年前檢查有癌症開始便一直在調適應該已經還好了,在陪伴老媽、老爸、處理相關事務,發現好多細膩的功才是真正落實的開始,才是有沒有過關的實測~
可愛的老媽總是說他還好沒事,但他不敢問老爸”敏感”問題~~,於是這責任就落在我的身上,跟老爸練肖威撒嬌,該問的問了,該紓解的、放不下的擔憂順便紓解一下,回報重點問題的結果~順便....戳戳老媽,試探問了一下
Q:阿你準備好了沒?
A:你走開~~
懂了!!還沒.......哈哈~
透過事務溝通的過程一邊安撫一邊解開一些牽掛,瑣瑣碎碎一段一段的打開原本很難牽動的一些家庭模式,除了我們自己家庭以外,因為陸續的親友探訪過程,也是很酷的實戰教學,從個人、家庭到家族,也在這段期間很清楚看見整個意識、能量狀態的牽動影響,大家的關心不同、面對及處理病與死亡的方式不同,所有的關心與建議都是好意,但如果自己沒有穩定好卻也可能是煩躁、惱人的痛苦根源,過來人的建議、一般醫學做法、新時代的做法.....,到底哪一個才好哪一個才對,唯有回到每一個當下,陪伴者與臨終者的真實交流互動,並學習認識生命與生死間的真相,才能不慌亂,不慌亂是對於臨終者最重要的陪伴之一,即將面臨死亡的所有未知情況,身體機能的崩解無法控制無力,需要很多很多安定的力量,讓他能夠感到安心、安全。
我們很幸福與幸運是因為學習過,所以能夠在這個時候不只是一般生老病死的陪伴、處理,更是能夠從個人到家族親人對於生死的意識想法轉變的珍貴時刻,陪伴父親的過程,讓一些來探訪的親戚、居家關懷的護理師覺得特別、好奇,無形當中也影響了一般人對於死亡、臨終陪伴的思維認知。
    avatar-img
    3會員
    19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以健康為基礎的各種聊聊、探討與分享,從身體、情緒、意識、精神不同角度思維,走進生活日常中,藉由身體的訊息,探索、認識自己,學習如何滋養、照護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幫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死之間的了悟-親情/陪伴 在照護、陪伴臨終親人的情緒其實是很錯綜複雜的,尤其是照顧癌症病者,面對親人每天身體的疼痛,除了不捨、關愛,坦白說也會有生氣、不耐,一邊壓下脾氣,一邊自責自己的不耐,當有時間沈靜下來的時候看著自己的不耐,發現其實是因為藏著無力感,覺得自己無能、做不了什麼,所以生氣、不耐來抗
    生死之間的了悟-親情/陪伴 在照護、陪伴臨終親人的情緒其實是很錯綜複雜的,尤其是照顧癌症病者,面對親人每天身體的疼痛,除了不捨、關愛,坦白說也會有生氣、不耐,一邊壓下脾氣,一邊自責自己的不耐,當有時間沈靜下來的時候看著自己的不耐,發現其實是因為藏著無力感,覺得自己無能、做不了什麼,所以生氣、不耐來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陪母親到醫院看診時,宣導短片正在演長輩罹癌,家屬希望醫師配合,不要告訴病人實際狀況,醫師要家屬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生病,希不希望知道實情?醫師說,如果是自己,不希望被隱瞞,好做所有安排。影片最後是醫生與家屬一同告知病人,一同商討治療方法。 剛考上高中那一年,父親罹癌,醫師判斷,最好的狀況是到年底,
    Thumbnail
    過了一個年,一切都變了。阿公得了咽喉癌,阿嬤中風了。是多事的2024。雖然曾經在醫院臨床工作多年,但我其實一直都不是很擅長面對「死亡」這個課題,如何面對親人離去,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功課。年輕的時候讀不懂《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些日子走來後,再讀已經可以心領神會。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陪母親到醫院看診時,宣導短片正在演長輩罹癌,家屬希望醫師配合,不要告訴病人實際狀況,醫師要家屬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生病,希不希望知道實情?醫師說,如果是自己,不希望被隱瞞,好做所有安排。影片最後是醫生與家屬一同告知病人,一同商討治療方法。 剛考上高中那一年,父親罹癌,醫師判斷,最好的狀況是到年底,
    Thumbnail
    過了一個年,一切都變了。阿公得了咽喉癌,阿嬤中風了。是多事的2024。雖然曾經在醫院臨床工作多年,但我其實一直都不是很擅長面對「死亡」這個課題,如何面對親人離去,是我一直在學習的功課。年輕的時候讀不懂《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些日子走來後,再讀已經可以心領神會。
    Thumbnail
    概是從小,老媽常說: 如果我死後,要記得要好好過日子。 呸呸呸 長大後,深思咀嚼, 我想那背後在說的是「留下來的人,要好好過日子。」 我跟道別的關係,是從母親身上傳承而來的。 - 7/31準備離開照顧我好一陣子的單位, 我婉拒哭哭啼啼的方式,因為若再見面, 我會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