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完整保存下羽毛的恐龍化石

熱河生物群|完整保存下羽毛的恐龍化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1年6月3日)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即便當時已經發現了同時具有恐龍及鳥類特徵的古生物化石-「始祖鳥(Archaeopteryx)」,卻仍然證據不足,因此受到諸多的質疑。

後來,隨著越來越多兼具恐龍及鳥類特徵的過渡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及「古鳥類」化石被發掘,才逐漸填補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缺失的部分,使得這個假說變得更加穩固,也因此成為目前多數人所相信的假說。

而今天要介紹的「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正是以保存了大量且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及「古鳥類」化石聞名,就讓我們好好來認識這個號稱「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的化石群吧!

【馳龍科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中出土的帶羽毛恐龍之一。

【馳龍科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中出土的帶羽毛恐龍之一。

熱河生物群是生存於中生代白堊紀的古生物群,由於化石當初在中國的遼西地區(位於當時的熱河省)首次被發現,因此被稱為「熱河生物群」。

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

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

科學家推測熱河生物群的生存環境應該是高溫潮濕的氣候,陸地上湖泊廣布,因此有許多生活於淡水的古生物化石被留存下來,其中數量最豐富的就是「狼鰭魚」、「東方葉枝介」、「三尾擬蜉蝣(稚蟲)」的化石,也因此這三者被科學家定為熱河生物群的指標化石。

熱河生物群的指標化石:狼鰭魚(上)、東方葉枝介(左下)、三尾擬蜉蝣(右下)

熱河生物群的指標化石:狼鰭魚(上)、東方葉枝介(左下)、三尾擬蜉蝣(右下)

【潛龍化石】是兩棲或水生的爬行動物,成體約80公分左右,外型酷似蛇頸龍,是當時淡水生態系的頂尖獵食者。

【潛龍化石】是兩棲或水生的爬行動物,成體約80公分左右,外型酷似蛇頸龍,是當時淡水生態系的頂尖獵食者。

而當時的植物景觀主要以松柏、蘇鐵、銀杏等裸子植物,以及蕨類、苔蘚為主,而現代最優勢的植物種類-被子植物(開花植物)在當時可能才剛出現不久,其中的「遼寧古果」是目前已確認年代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

不過,熱河生物群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所保留下來的古生物化石,許多化石除了堅硬的骨骼之外,連羽毛、皮膚這些容易腐壞的構造都被好好地保存下來,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與當時化石形成的環境有關,由於當時火山活動頻繁,火山灰的掩埋使得生物屍體處在缺氧環境下而免於腐壞,所以留存的化石數量龐大,且保存完整,也因此熱河生物群有了「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之美譽。

【鸚鵡嘴龍化石】除了骨骼之外,有部分皮膚也被保存下來。

【鸚鵡嘴龍化石】除了骨骼之外,有部分皮膚也被保存下來。

由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北京自然博物館合作策劃的「熱河生物群特展」(展期:2019年11月27日~2020年05月26日),讓我們難得有機會在台灣看到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尤其是對一個恐龍迷的我來說,能夠親眼看見這些恐龍化石真的很讓人激動!

參考資料:


如需引用、轉載本部落格之圖文,請來信告知並獲同意,且應註明出處及附上連結;未經授權,禁止改作、重製,若因此觸犯相關法律條文,責任自負。 若本部落格侵犯您的權益,敬請來信告知,必將立即處理。 ([email protected]


avatar-img
菜先生的沙龍
15會員
24內容數
🌱我是一個喜歡自然生態的地理系畢業生,喜歡紀錄野生動物、自然景觀,希望能透過分享自己的筆記把大自然的美好帶給更多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到海蛇,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想到劇毒、很危險,但真正知道牠長怎樣的人卻很少,也因此很多人在海邊戲水常常被各種長型的生物嚇得魂飛魄散。 根據我的不專業觀察,最常嚇到人就是鯙(海鰻的一種),除了長條狀的身軀以及類似的游泳方式之外,華麗的花紋也時常讓人聯想到陸地上的蛇類,因此成為最常被誤會成海蛇的生物。
說到海蛇,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想到劇毒、很危險,但真正知道牠長怎樣的人卻很少,也因此很多人在海邊戲水常常被各種長型的生物嚇得魂飛魄散。 根據我的不專業觀察,最常嚇到人就是鯙(海鰻的一種),除了長條狀的身軀以及類似的游泳方式之外,華麗的花紋也時常讓人聯想到陸地上的蛇類,因此成為最常被誤會成海蛇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