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董和跟他的兒子:董允】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江湖人稱蜀漢四相。 其實跟前三相比起來,董允執政的時間非常短。 更嚴格一點說,除了諸葛亮以外,蜀漢沒有任何人擔任過丞相。 這個蜀漢四相,其實指的是這四個人「錄尚書事」。 也就是在這四人一脈相承管理內政的日子,是蜀漢最美好的時代。江湖傳言而已。 董允是個籍貫荊州的益州人。 但陳壽特別註明,董家原本是巴地人士,後來搬去荊州。 劉璋平定益州內亂後,董允的父親就把整個宗族搬回蜀地,並在劉璋手下任官。 是的,劉璋當上益州牧後,首先跟荊州作戰,並誘發征伐荊州的益州本土大將造反。 東州派跟益州派在這場內亂中死傷慘重,接著劉璋就透過跟荊州有往來的名士,大量網羅荊州人才。 而最後這些荊州人才一古腦的協助跟投降劉備,顛覆了劉璋政權。 董和傳裡面有這麼一段特別的記事,說董和擔任地方官的期間,蜀地富豪甚多,喜歡過著奢侈的生活。 於是董和就制定規則,以身作則過著簡樸的生活,要求大家改變。 ……上面說了,益州明明才剛打過內戰而已,怎麼會有一堆有錢人? 這就呈現了第一個要點:蜀地有許許多多的豪門大族,根本沒有參加益州內戰。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劉璋的益州牧官府現在,窮。 但地方大族,富。 董和的做法,自然侵犯了這些大族,於是就有人去跟劉璋告狀,希望把董和調走。 結果,當地小官員集結了數千平民抗議,要求董和留下。 於是劉璋就又讓董和多留了兩年,才調去建寧。 到了建寧,董和就學乖了。 當時有豪族縣令犯法,被自己的侄子糾舉。 董和表示:知道了。 接下來他雖沒有嚴懲豪族縣令,但立刻向劉璋舉薦這個大義滅親的侄子,送去成都當官了。 既不失了人才,也不失人心。 雙贏。 所以我們至少知道,劉璋底下就有三個不同的團體。 荊州名士=主要官員(後東州派)。 益州豪族(益州派)。 跟平民。 很少有地方會強調豪族,很顯然,這是一些不屬於士族,只重視自身利益,甚至壓迫百姓的勢力。 事實上,在三國志註裡面,對於益州從事這類行為的派系有描述。 就是劉焉的東州派。 我像個神經病一樣一直挑戰學術界關於東州派的定義,哈。 這邊的不同勢力關係了解一下就好。 回到董和董爸爸的身上。 董和本身是孔明四友之一。 大家比較認識的,可能是其他的孔明三友,徐庶、崔州平,跟胡濟。 這三個都是荊州人,原本就跟諸葛亮有交情,非常合理。(胡濟就是後來扯姜維後腿的傢伙沒錯) 但認真想想,跟隨劉備後,諸葛亮遇過多少高人?龐統、法正、劉巴……諸葛亮都不曾與之為友。 為什麼愛上董和? 董和的長處是做事非常仔細,一個事務交給他,他可以退稿十次來力求完美。 跟孔明談論政事,更是鉅細靡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以上都是諸葛亮個人表示。 不過當我們往上翻一下,董和其實是荊州名士。 諸葛家大約是興平二年搬到荊州。 益州內戰則是建安五年左右才發生。 也就是說,諸葛亮二十歲之前,董和都還住在荊州。 諸葛亮雖然二十七歲才出山襄助劉備,但他早就臥龍了。亮還比士元小兩歲呢。 意思是,董和跟諸葛亮,很可能很可能在荊州就已經是忘年之交了。 劉璋透過王商跟荊州名士打交道,引進大量荊州人才。 諸葛亮身為荊州臥龍,就算沒被獵過人頭,對於這些事也必然瞭若指掌。 當諸葛亮跟劉備提出隆中對的時候,為什麼會提出劉璋的政治評價? 要知道這些名士就算分屬不同陣營,只要有點交情,書信仍是往來不絕。 學術界也有這一派說法:我們看到的三國鼎立勢力傾軋,只是表面。 真正在背後主導這個亂世消長的,其實就是東漢士族。 我們用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說:益州跟荊州情勢早就在荊州名士的掌握之中,而諸葛亮相準了一個有機會同時取下荊益的落魄將軍,給他這個計畫。 甚至用陰謀論的方向來講,益州裡面,早就滿布著諸葛亮的內應了。 為什麼可以說到這麼誇張的程度? 劉備定蜀後,在稱漢中王之前,諸葛亮其實仍然不是軍政官職最高的那個人。 而他對劉備的重要性,外表上看來也是被法正壓了一頭。 外表上而已。劉備最信任最敢把重責大任交付的人,仍然是諸葛亮(還有趙雲)。 董和這時候的官職,跟諸葛亮平行,但實際是諸葛亮的副手。 我想這也是董和原本就跟諸葛亮是朋友的證據。 一般定蜀的反骨功臣或者事後招募來的名士,不會在這個位置的。 在三國志中,撇開帝王,絕大多數的父子都會併為一傳。 但董和董允卻是分立兩傳。 這跟字數或功績無關,陸遜傳長得跟裹腳布一樣,陸抗照樣附在後面。 對三國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聽過董允管制劉禪的後宮妃子與打壓宦官黃皓的故事。 但很少人去注意這個故事背後的真義,還以為董允是個管很嚴的丞相或尚書令。 開頭說過了,蜀漢沒有第二個丞相,董允擔任尚書令也只有兩三年。 董允真正的身分,是皇宮官員。 在劉禪當上太子的時候,董允就被選為舍人,後為太子洗馬。 基本上,董允就是諸葛亮推薦給劉禪的師友。 那是說好聽。 說難聽點,董允就是劉禪的監督者。 不只董允,費禕其實也是太子舍人出身。 郭攸之同樣是皇宮所屬。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這三人,是說「宮中之事」請先問過這三位。 禁軍故事,請先問向寵。 啊軍國大政就說好是我大葛氏的了咩。 這邊說明一下,皇宮不等於朝廷。總統府官員跟五院官員是兩碼子事。 這裡還藏了一個小八卦。 後來費禕被調去參軍協助北伐跟東吳外交。 董允則拉出來帶禁軍。 要知道,向寵的叔叔向朗在北伐出了大包,諸葛亮雖然不會搞連坐,但防人之心總是不可無的。 由於董和跟董允都沒有爵位,所以陳壽沒有關於董允兒子的記錄。 倒是後來入晉,陳壽聽說了有一個名叫董宏的巴西太守,是董允的孫子這樣。 坦白講,我很懷疑陳壽分開董和董允為兩傳的原因,是因為董允是宦官。 有孫子這種事算不了什麼,曹騰也有孫子。 而且董家是舉族遷往益州,隨便也收得到養子。 以漢代來說,就算是宦官,一樣可以擔任軍政要職。 皇宮一般以黃門分內外,黃門之內屬內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禁宮。 禁宮的官員,就都得是宦官了。 帶把又能進出黃門的,除了皇族,主要是侍中。 而諸葛亮過世後,劉禪打算提拔蔣琬為益州牧,蔣琬上書辭讓,並且說: 「允內侍歷年,翼贊王室,宜賜爵土以襃勳勞。」允固辭不受。 嗯,是蔣公琰說董允是內侍喔,不是我。 另方面,其實我們從中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到了蜀漢末年,宦人黃皓可以掌權。 因為早在諸葛亮過世不久,就是皇宮官員出身的費禕開始掌權。 接著的董允,跳過一個呂乂,陳祗也都是內侍官。 對,其實董允傳寫著,陳祗是繼任董允的內侍職務。 其實不管董允陳祗是不是宦官,這都表示蜀漢的權力中心,從北伐軍的身上逐步逐步轉移到皇宮之中。 一切的關鍵都是費禕。 就後主傳來看,蜀漢的叛亂絕大多數都發生在諸葛亮時期。 正是因為諸葛亮先期把這些地方豪族都修理過了,等到蔣琬過世,其實蜀漢的民變也少了。 軍區叛變的部分,嚴格說只有一個叫不出漢中兵的魏延。 魏國可是遼東叛、淮南又三叛。 東吳的武昌軍區跟交州更是反個沒完。 董和對諸葛亮絕對是完整報告益州情況的。 才能讓諸葛亮把劉璋時代的隱患都掌握在手中。 雖然大多數人只認識他的兒子董允。 但說到政事的本領與貢獻,董和不知道強過兒子多少倍。 同時,董和也曾經透過日常行事,看出兒子不如費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能做為諸葛亮的友人,必然有諸葛亮認為需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 董和事蹟中的雙贏戰術,不正是諸葛亮奉行的法則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