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中文語言學:沒有所謂主謂賓詞性

    中文沒有所謂:
    I/ME的差別
    (I)=(我)
    (ME)=(得在化:我)
    你可以知道,英文的ME,詞性為受詞
    而中文中,用詞介來變化受詞:
    如:
    於(我)
    (我)受
    所以中文沒有詞性
    詞性用「詞介變化」,稱之詞化
    更多詞介變化請參考:

    詞化概念
    音書中,「沒有所謂詞性」,只有所謂「詞化」
    所謂的主謂賓,即:
    主詞
    (主因化)之(作者)為(.)
    動詞
    (選擇化)之(動作)為(.)
    受詞
    (得在化)之(受者)為(.)
    小明吃飯
    (主詞:小明)=(主因化)為(作者)之(小明)
    (動詞:吃)=(選擇化)為(動作)之(吃)
    (受詞:飯)=(得在化)為(受者)之(飯)
    上者是依照現代主謂賓概念結合而成的意義
    但是對於十二詞介而言,只有詞化,沒有詞性
    詞性為「限定化」,譬如將主因化限定化在作者,構成了主詞
    而詞化即加義連結
    如:
    (小明)使(打)於(電腦)
    (主因化)為(作者)之(小明)
    =(主詞:小明)
    (導致化)為(動作)之(打)
    =(動詞:打)
    (得在化)為(受者)之(電腦)
    =(受詞:電腦)
    小明是主因,導致打者,被打者受於電腦
    (比賽)受(獲勝)者(小華)
    (得在化)為(受者)之(籃框)
    =(受詞:籃框)
    (選擇化)為(動作)之(投籃)
    =(動詞:投籃)
    (主因化)為(作者)之(小華)
    =(主詞:小華)
    在比賽選擇獲勝者為小華
    但是:
    主因化不代表主詞
    選擇化/導致化不代表動詞
    得在化不代表受詞
    所以我們有下者解釋:
    (吃飯)使(飽足)
    (主因化:吃飯)
    (導致化;飽足)
    從詞性來看,我們知道:
    主因化吃飯,吃飯在詞性看來是動詞,但在詞化而言僅是主因化
    主因化不是主詞,是主因化之所作者,主因化也可以是詞性所謂的動詞
    又如:
    (台灣)於(世界中心)
    (選擇化:台灣)
    (得在化:世界中心)
    選擇化,台灣從詞性來看是名詞,但在詞化而言僅是選擇化
    選擇化不是動詞,限定所動作者,選擇化也可以是詞性所謂的名詞
    所以從此可以知道,詞性是不存在的,只是人們透過
    規定詞化為某種概念之限定者
    (主詞:.)(主因化)為(作者)之(.)
    是由於「主因化定義為作者之限定類」者其作之主詞
    (動詞:.)(選擇化/導致化)為(動作)之(.)
    是由於「選擇化定義為動作之限定類」者其作之動詞
    (受詞:.)(得在化)為(受者)之(.)
    是由於「得在化定義為受者之限定類」者其作之受詞
    就像:1+2=3
    你不能說:
    1+1+1=3
    比較正常
    而說只有1+1+1=3為正確用法
    1+2=3
    如果上者不屬於限定接續,你會覺得聽起來罕見所以奇怪
    這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正確理解加義概念的規則
    當然了事實錯誤描寫也會感到奇怪,或是詞介使用錯誤也是奇怪的
    所以你會覺得奇怪有三種可能:
    1.不屬於限定接續
    2.事實描寫不合理
    3.詞介使用錯誤
    簡而言之,「中文十二詞介」即「加義連結概念」,不是「限定詞類接續」
    加義與限定概念,請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此專題有關於自創語言與語言學概念講解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