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攜帶創傷的父母與狂暴的孩子

    我們在教養青少年的過程中,時常會面對青少年的舉動和我們價值觀的落差,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以去思考限制的必要性,但有的父母則是反覆的禁止遭遇衝突、規避,進而感覺被攻擊被拒絕,而引發一系列來自原生家庭慣性的攻擊反應。
    舉例來說,當小孩去晚歸或是不收東西時,父母經驗到自己一再被踩線,忍無可忍,摔東西、破口大罵、砸東西,甚至舉起手暴力相對。當小孩一再挪用該上課的時間去看漫畫或打電動時,父母破壞小孩的電腦,或是撕碎小孩借來的漫畫。當小孩刺青或打耳洞時,父母揚言不再互動支持,以後生存都與我無關。當小孩遲歸時,父母直接把門給鎖上,把手機關掉和孩子斷了聯繫。

    在生氣的時候只想要贏的父母

    這些都是成人世界常見的攻擊報復手段,他讓我們交感神經活躍,開始了戰鬥的反應,有的人的戰鬥是直接透過言語或肢體攻擊,有的人的戰鬥是疏遠孤立排擠,這些來自交感神經的反應,都是在教養中需要被細細檢視的。
    不是不能生氣,也不是不能懲罰,但是身為父母比孩子純粹地違反規則,要多一個責任,是去思考我的孩子是不是能承受這樣的懲罰,他能理解嗎?他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應付。以鎖門為例,我的孩子是會真的無處可去?或是他外面朋友很多,其實也可以去睡朋友家?如果是後者,鎖門的懲罰理由不成立,但若是前者,你打算拿你的孩子怎麼辦?讓他睡公園或街頭?因此小孩學到的是只要我不高興我就可以攻擊別人,只要我能贏不用在乎別人的後果,但倘若我輸了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

    嚴厲打擊的背後是失落又罪惡的個體

    交感神經活躍的時候,我們對威脅產生生理反應,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回應,但是這個時候時常會讓人忘了孩子和我們的關係是長久的,並不是老了需要有賴他照顧,人生的漫長路途誰都有高低起伏,關係是一輩子的。
    通常因為孩子行為問題而產生的激烈衝突不會帶來就診(除非真的太嚴重),但激烈衝突背後的不被理解、孤獨和罪惡感,會讓孩子產生各種憂鬱退縮焦慮的狀態進而影響到情緒,最終還是走進了諮商室。如果因為張力衝突太高,但最終孩子需要離開諮商回到家庭或社群,那麼復原的路就會變的比一般人更長。

    交感神經活躍背後關係的互動

    當交感神經活躍時,我們想的是監控、破壞和毀滅,這些在關係上同樣也是毀滅性的,帶來的情緒後果也是極端有毒的,羞愧感、愧疚感、孤獨感,這樣的狀況實在不應該發生在親子之中,但偏偏對家的在乎與重視,卻往往讓家庭成為彼此情緒的修羅場。
    父母可以藉由努力賺錢來平復這種感覺,一再實施為你好的枷鎖和咒語,同時也自我懲罰,但是小孩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努力讀書獲得好成績的,但是少吃的話可以,至少我是個完美的小孩?但是又有誰會問,為什麼做個「完美」的小孩這麼重要?
    如果是真的在乎小孩想要教育好他,真的要認真想想,你是希望因為這些小行為的迷途去否定他,讓他經驗到自己很糟,進而拉開和家人的距離。還是希望他能理解你的用意也能用他的方式保護自己,但也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在最脆弱的時候還相信你不會嘲笑、奚落他?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再怎麼生氣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死去

    一個工作許久的個案家長,和我分享看見自己親人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當年的自己如出一轍時,他感覺非常擔心,努力苦勸他原生家庭的親人:「這條線不能斷。」有很多焦慮和擔憂的他堅定地說出這句話時,我感覺那是屬於這家人的真實的進步。
    和孩子的互信和溝通是不能斷的,是的,教養很難。可以吵架、可以有情緒、可以迷惘,但只要你能懂得求助,看見當年父母這樣對你時,你的心情並不好,找個人求助,一起整理看看被踩線時你心裡的感覺和滋味,孩子是否真的是如你所想像般惡意,值得你這麼激烈的回應和推開他?而孩子真得能從你的攻擊中倖存下來嗎?
    以上這一段,其實也在講的是創傷的隔代傳遞,但這篇文章不想講理論,所以就先略過。「這條線不能斷」是唯有從風暴中生存下來的人才能理解,也許以後工作我仍會繼續讓見面的家庭知道,即使時常會徒勞無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心理師的世俗之眼….一個熱愛心理治療、表演藝術和山的人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