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原生枷鎖,向前追尋的勇氣-《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觀後感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部劇能夠在華人文化圈中引起共鳴,程度上也是因為劇中破碎與辛苦的家庭,都是囊括了華人文化籠罩下對於孝順、競爭、上進的思維,這些上層的思想滲透進家庭,壓垮父親、累壞母親,永不休止的爭執,小孩在家徒四壁的關愛中,如同孤兒般長大。

無能的父親,無所不能的母親

影片中的父親不是已逝、將死或是無能的(除了議員之外,筆者認為議員是對應文英母親的自私,議員太太則是在丈夫的面子下被迫與愛兒子的心分離)。在繪本當中看起來更是討論母嬰關係的,丈夫的失語或是不在,媽媽都是很強悍的,意思是「言出必行的衝與狠」,四處偷雞回來給小孩或是為孩子摘下星星和月亮,但是母親的心理的自我也有分虛弱和強壯,僵屍小孩的媽媽因為面臨瘟疫最後把砍下自己的手腳餵給小孩,貪婪的小孩只知道吃不瞭解失去和死亡,背後的意義只剩下飢餓而已,食慾小孩反應的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的社會現象。(文中強壯不是褒義)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其實文化中的為母則強無形間也殘殺了母親自身的韌力,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就得臣服於一堆教條的媽媽經,

等到孩子到青春期或成人時,母親早已經傷痕累累,而孩子從沒有學過節制,對於傷害別人沒有感覺,沒有補進愛滿腦子都是自己的食慾,對於他人的犧牲還嫌不夠。

這樣的孩子也會過度理想化媽媽,媽媽則在失敗無效與全能的兩邊往返,這樣的關係擺盪在母子之間對於彼此的成長和發展都很不利,更嚴重可能是不可回復的玉石俱焚。有的母子運氣很好,媽媽撐過了被兒女的理想化,然而兒女卻在自己重新身而為母時在對父母的崇拜中挫傷,這些都是華人家庭中常見的場景。

It's Okay to not be Okay,有問題也沒關係

院長這個角色越到後期越發重要,如果順德媽媽是港灣,那麼院長就像是燈塔,總是默默地看著在精神病院發生著各種事的大家,一方面是精神醫學的權威,卻又是愛管閒事地大魔王,老是和鋼太有著奇怪的交易,一方面又安插眼線在醫院中,也是熱愛調閱監視器的大總管。

雖然有充足的精神醫學知識,然而幾經人事關係的折騰,讓我們看見燈塔下的陰影處,花了太多時間陪病人而忽略兒子的成長,面對兒子的不諒解,再多的名利也難以彌平,

修補關係的良藥不是錢也不是名分,沒有比回過頭去面對和承認自己犯的錯、面對彼此的關係來的更有效的。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當青少年在自我探索,所需要的只是陪伴

另外一個足以撼動全劇的角色,是單親的順德媽媽。一邊想要幫助女兒親近喜歡的男生,一邊也偷偷的度量誰比較能珍惜自己的女兒,不著痕跡的偷偷敲著邊鼓,有時對女兒的失控和情緒,既會憤怒也會犯錯,常常自打嘴巴的順德媽媽所支持的塔屋房,是男孩子打打鬧鬧、家人作戰會議的秘密基地,也是可以回家翻食物討好老公的有力後盾。

我很喜歡其中一幕便是當載洙和代表為了各自支持男女主角鬧的不可開交時,順德媽媽雖然心煩氣躁還是端出了整桌菜,「雖然心煩氣躁卻得強忍著讓孩子們先吃飽」,這是媽媽最高級的忍耐修練。

然而這也告訴我們,當青少年已經開始展開探索時,一定會有許多癟腳的時刻,覺得自己不夠好、別人憑什麼這樣講自己,很想和人吵架又害怕被拋棄…等矛盾的時刻。等到能夠看見背後在發展上根本的矛盾,媽媽們才能學會放過自己,那些情緒的風暴都會過去,

重點是身為父母如何面對自己不再懂孩子的世界、不再是孩子眼中最重要的存在這樣的失落,而不躁進或是重新綑綁孩子,如何讓自己從失落中安然度過。如同劇中所說It's Okay to not be Okay,有問題也沒關係啊!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不被看見的孩子

在文英的家庭裡面,有著兩個巨大的矛盾衝突,反映出來的是父親與母親永無休止的鬥爭,因為對文英的愛而生。文英的爸爸是因為太過害怕外界(包括文英媽媽)對文英的影響,以致於從來無法看見女兒良善的力量。另一方面,文英的媽媽則是因為對自己的愛太過巨大,遠遠壓過文英能夠渴望的親暱,進而無法忍受女兒與自己不一樣。雖然住在城堡裡卻命運悲慘的文英,面對兒時世界少數的兩個重要人物,都被深深的否定。

如果能夠選擇,你會選哪一個呢?因為爸媽太過害怕世界而整個人被否定?或是爸媽太過愛他們自己,相信自己才是對的好的,而被爸媽否定?

不知道為什麼觀劇之後,我腦海裡迴盪著上面這個問題久久不散,這正是我在臨床現場時常遇見的困境,這兩個極端的父母對兒女都有濃厚的愛,然而兒女能夠選擇作自己的位置卻從來沒有被承認過,這是大部分會遇見的問題,遠不是父母親不愛自己。踱步了一會兒,我心中浮現了一個聲音說「兩個都不要!」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不斷經驗到背叛的文英

取自《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不斷經驗到背叛的文英

洞見無法取代勇氣

文英的媽媽養成了文英強而有力的思辨能力,讓鋼太的討好與欺騙無所遁形。然而洞見無法取代勇氣,也沒辦法幫忙我們在關係中面對自己的渴望和脆弱。如同最後一部繪本所說:「並不是忘掉自己的臉,而是失去追尋夢想的勇氣。」在我們追求孩子得出人頭地塞滿了各種知識策略的教育中,孩子什麼時候可以學會去面對挫折失敗和脆弱?面對世事的不如意?一代一代許多人在酗酒與暴力中度過,本片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這部片最大的看點,不在於那些看起來富有戲劇張力精神病理症狀,而在於被困在悲傷和情緒中的彼此像齒輪般互相牽絆又互相推進,如何藉由改變帶動了彼此渴望前進、擺脫陰霾的動力,如何還回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拿回自己的渴望,朝向一個可以自由奔馳的未來。在這個未來我們可以脆弱也可以堅強,我們可以享受愛擁有愛,能夠愛人也能被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璟瑜的沙龍
5會員
8內容數
廖璟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1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2021/12/01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2020/09/29
從精神病的家人與朋友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又學到什麼?《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觀後感上半部
Thumbnail
2020/09/29
從精神病的家人與朋友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又學到什麼?《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觀後感上半部
Thumbnail
2020/06/28
只讓別人看見自己好的一面時,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會趨向認知一致,傾向忽略身體的感覺,認為自己就像是相片看起來一般開心。 「但鏡頭底下的人生才是百態,有暴力與挫折、粗魯與醜陋、臭味與辛酸,那些不會端上台面的,才是尋常生活。」
Thumbnail
2020/06/28
只讓別人看見自己好的一面時,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會趨向認知一致,傾向忽略身體的感覺,認為自己就像是相片看起來一般開心。 「但鏡頭底下的人生才是百態,有暴力與挫折、粗魯與醜陋、臭味與辛酸,那些不會端上台面的,才是尋常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不斷前進? 是對於人生的期待與希望; 還是對於自我認同與超越的渴求; 或是內心對於不被愛與接納的恐懼?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乖乖牌跟叛逆的孩子可能都是受苦的,都在無法成為他自己的苦痛裡,一個是跟自己的逆流,一個是跟重要他者期待的逆流。那我們的社會怎麼給予條件去讓人得以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自己卻不能,要照他人期待,如果我們聽懂得這樣的經驗,這社會會因此而進步所以聽懂精神病人及家庭所受的苦難,這社會就會更進步,更適合人生存。
Thumbnail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為了要保護誰而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需要的愛也是一樣等量 然而,常常父母總是操心其他不省心的孩子 而忘了 其實,乖孩子的傷,更重
Thumbnail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為了要保護誰而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需要的愛也是一樣等量 然而,常常父母總是操心其他不省心的孩子 而忘了 其實,乖孩子的傷,更重
Thumbnail
失去了正常的母親。來了個瘋顛自在只顧自己的母親。也許是因為大多數時間的忍耐,讓她想為了自己活那麼一段時間。那個她發病的夜,被強制送醫。在鄰居們的幫忙之下,她住進了所謂的精神療養院。我們原本正常的家,失了衡。少了母親的角色,父親開始替她分擔起母親的工作。身為孩子們的我們,也必須在一夜之間長大。我們必須
Thumbnail
失去了正常的母親。來了個瘋顛自在只顧自己的母親。也許是因為大多數時間的忍耐,讓她想為了自己活那麼一段時間。那個她發病的夜,被強制送醫。在鄰居們的幫忙之下,她住進了所謂的精神療養院。我們原本正常的家,失了衡。少了母親的角色,父親開始替她分擔起母親的工作。身為孩子們的我們,也必須在一夜之間長大。我們必須
Thumbnail
乍看之下,《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劇名直白到沒什麼趣味,但你若跟著鋼太、尚泰和文英的露營車,一路旅行到沒有盡頭的目的地,他們純真的笑容反倒會成為你最嚮往的模樣。
Thumbnail
乍看之下,《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劇名直白到沒什麼趣味,但你若跟著鋼太、尚泰和文英的露營車,一路旅行到沒有盡頭的目的地,他們純真的笑容反倒會成為你最嚮往的模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