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為何忠於懲罰?自認明確的獎懲制度,恐怕使孩子漸漸疏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立即獲得協助 👉https://reurl.cc/eL3Mv7
raw-image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除此之外,在對他進行懲罰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失控對他怒吼,導致後續他也對其他孩子出現吼叫的行為,或是對他人出現暴力行為,彷彿出現了你的影子。


這時不少感到力不從心的家長,會向我們表達疑惑:為什麼已經遵循制度來教養孩子了,卻遲遲見不到效果?


所以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用兩個方向來做探討:


一、大人對於懲罰的迷思

1. 幾乎都是罰則,而獎勵不成比例

有時我們自認設計了明確的獎懲制度,卻僅有滿滿罰則

有時我們自認設計了明確的獎懲制度,卻僅有滿滿罰則

通常家長在設計獎懲制度時,常常會在不自覺間定下滿滿的罰則,像是不乖乖睡覺就遭到責罵、功課沒寫完就不能玩玩具等等,但同時卻又沒有設計同等的獎勵回饋,導致一套設計下來懲罰滿滿,沒有好處,美其名叫獎懲制度,但其實就是一套懲罰大全。


2. 用錯誤的邏輯去期待懲罰的效果

大人怎麼會瘋狂地以為: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大人怎麼會瘋狂地以為: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在正向教養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大人怎麼會瘋狂地以為: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感覺很糟?


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用讓孩子感受到痛苦的方式,就可以讓他培養出正向的行為,但仔細想想真是如此嗎?


我們可以理解大人會有這種想法,可能來自於懲罰是一種負向制約的關係,也就是如果做出不好的行為時,我們立即給予負面感受,那麼受到懲罰的人漸漸的就不會再做出該行為了。舉例來說:

如果一隻在實驗室的小老鼠喝水時就會被電到,儘管牠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在被電幾次後牠便會不再喝水,甚至恐懼起接近有水的區域。


這樣的邏輯乍聽好像很合理,但如果帶入生活中,不妨試想一個情境:

如果今天你闖紅燈被罰了,那未來某一天如果你在一個沒有人的路口,當沒人看你時,你仍會遵守停車嗎?我想部分的人仍然不會遵守。


是的,這就是負向制約最大的問題:它跟法律很像,所以今天有人監督時你便會遵守,但這只是因為你害怕痛苦所以停止行為,並非因為信服而改變,所以一旦到了沒人看得到的地方,仍舊會故態復萌。


不過這麼說起來,若懲罰所得到的效果不佳,甚至會導致孩子性格偏差、親子疏離,那為什麼許多大人仍熱衷於懲罰呢?


實務上我們可以將這個現象,歸納成幾個原因:


二、大人忠於懲罰的幾個原因

出自於本能與迷思,大人往往會逐漸對懲罰出現依賴

出自於本能與迷思,大人往往會逐漸對懲罰出現依賴

1. 因為懲罰很有效

由於懲罰是一個能夠讓孩子停止當下行為,並馬上看到效果的方式,所以會使大人產生依賴,開始頻繁使用。


不過就如同上述所言,懲罰會立即收穫效果,原因是因為孩子因為感到很痛,所以暫停了行為,並非意識到自身的錯誤。


2. 展現權威

有時大人在面對小孩時,會說出「我是大人你是小孩,所以我說什麼你就該做什麼」這類的話語,藉以展現自身的權威。


3. 家長在報復孩子

部分的家長也會因為「因為孩子讓我不舒服,所以我也要讓他不舒服」這樣的想法,藉著讓孩子受苦來進行報復。


或許這個概念乍聽有點模糊,但其實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狀況,舉例來說:

當大人在打孩子時,第一下可能會帶有一點教育意涵,但後續的傷害不僅沒有意義,且大人還可能會越打越大力,最後淪為大人在藉故發洩。


所以在看完上述內容後,接下來我們來了解,當孩子受到懲罰時,可能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三、懲罰的 4R 後果

上述討論了很多關於懲罰的迷思,以及負向效果,其實最核心的癥結在於:孩子受到懲罰,容易因此對家庭沒有歸屬感,以及找不到自我的價值,而這會使孩子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憎恨(Resentment)
  • 報復(Revenge)
  • 叛逆(Rebellious)
  • 退縮(Retreat)


上述 4R 的後果在生活上的實際體現,就像是:孩子會對大人的懲罰行為進行模仿,後續依樣去報復其他小孩,或是會憎恨大人,所以當大人對他咆哮時,他也會跟著尖叫並吼回去,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叛逆。


除此之外,懲罰行為也可能導致小朋友出現退縮、缺乏自信的性格。


四、教養的界線: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至此,我們已經完成理解到懲罰所帶來的負向後果,接下來我們進一步來談如何正確地與孩子相處:


首先我們可以試想看看:


當你小時候被懲罰時,你當下真的覺得錯了嗎?還是只是因為懲罰很痛,所以使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痛,生理的不舒服上,反而無法去專注在做錯的事情本身。


所以教養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放在讓小朋友有歸屬感、自我價值感上,也就是避免藉由讓孩子受苦,來修正他的行為。


舉例來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大人可能會對他斥責「你試試看啊!你再打人我就抓你,讓你更痛苦。」這就是大人試圖用讓孩子感受到痛苦的方式,停止其當下行為的不合適舉動。


而這樣「小朋友打人時,你藉著打他讓他知道打人很痛,所以他就不會再打人了」的邏輯,就像是當你同事在罵你時,你罵回去接著說:「你知道被罵的人很痛苦齁,所以下次你不能再罵人了,懂不懂?」


你認為這個方式會有用嗎?


肯定只會越吵越兇,甚至大打出手吧!


也就是說,所謂的教養它是有一條界線的,我們應該在過猶不及:過度嚴厲(大量懲罰的過度操控)、溺愛(毫無規則)之間獲得平衡。

raw-image


那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教養呢?若以正向教養的理論中,其實非常不鼓勵處罰,所以若家長在移除懲罰後,會不知道怎麼跟小孩互動,可以試著把所有的教養都換成正向鼓勵,舉例來說:

當孩子不收玩具時,一般大人可能會說:「你不收玩具就沒收,你就沒得玩了!」
此時我們可以換成正向的教養方式:「你乖乖收玩具,等一下給你看電視五分鐘。」


五、結語

看到這裡,你已經贏了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家長了,請先給自己一個肯定

看到這裡,你已經贏了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家長了,請先給自己一個肯定


最後,我們能夠理解,當家長一下子便移除懲罰時,心裡頭總會感到慌慌的,不知道怎麼行動,畢竟就如同我們文章一開始所說的,彼此都在學習的路上。


不過我們可以轉念想想,能夠這樣用心思考,並願意為了孩子好而花費更多心神,並拿掉懲罰,其實就贏了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家長了,所以需要先給自己一個肯定。


此外,若在移除懲罰後感到無所適從,可以參考我們「原來我一直做錯了!正確使用點數制度,避免養成孩子壞習慣」這篇文章,在日常教養中加入點數制度,讓你有教養的準則能夠依循。


此外,後續我們也會提及若移除懲罰,家長們還有哪些可以依循的方式,所以請訂閱我們專欄,關注我們後續的文章內容吧。


----------------------------------

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到你,若你在這之中發覺到了過往與孩子的相處時,確實有能夠修正的地方,也恭喜你與孩子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進展!


相信在你的耐心與陪伴下,現在的育兒時光將會在未來成為讓彼此珍視的美好歷程。


🧡💛 孩子都有無限潛力,只是少了正確的方法引導,現在就讓我我們一起探索吧 💚💙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包含但不限於: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親職諮詢與討論。 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立即獲得協助! 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只是少了正確的方法引導,現在就讓我我們一起探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家長都會嘗試使用點數制度(又稱代幣制度)去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他們良好的習慣。不過在實務上,我們常會發現家長因為誤解點數制度的內涵,出現不當使用的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若點數制度使用不當,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養成孩子的壞習慣。以下我們將列出幾種常見
當孩子有早療的需求時,家長面對早療團隊裡眾多專業的分工,像是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各種治療師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疑問: 要讓孩子選擇哪位治療師呢? 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來解說,家長該如何依照自身的需求與期待,替孩子尋找到一位彼此契合的治療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發現孩子疑似出現發展遲緩,不僅令人感到緊張,在需求尋求評估甚至治療時,現實層面上許多問題也會接踵而至,不免令家長擔心,甚至心力交瘁。 本篇文章會簡述早療評估與治療的脈絡,以及針對其中最熱門的議題:「究竟該選擇健保或是自費療程,兩者差異為何?」去進行用客觀的比
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因為天生個性,以及後天的環境逐漸建立起往後的人格特質。所以在陪伴孩子時,教養的方式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若在與孩子相處時,運用正確的鼓勵行為,便有助於健全孩子的人格發展。 一個良好的鼓勵行為,對孩子的發展能夠產生無數的正向效果,例如: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你肯定遇過與孩子相處時,前一秒還有說有笑,但下一秒他的情緒卻忽然失控,開始大哭大鬧,或是封閉自己不再與外界溝通的情況。 除此之外,也可能遇到孩子「看似毫無徵兆」地表現出激烈的情緒反應,或是對於你認為的無關緊要的小事產生反感。 當下的你,可能會有兩個念頭:為什麼他會忽然情緒失控,以及當下該如何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許多家長都會嘗試使用點數制度(又稱代幣制度)去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他們良好的習慣。不過在實務上,我們常會發現家長因為誤解點數制度的內涵,出現不當使用的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若點數制度使用不當,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養成孩子的壞習慣。以下我們將列出幾種常見
當孩子有早療的需求時,家長面對早療團隊裡眾多專業的分工,像是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各種治療師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疑問: 要讓孩子選擇哪位治療師呢? 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來解說,家長該如何依照自身的需求與期待,替孩子尋找到一位彼此契合的治療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
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發現孩子疑似出現發展遲緩,不僅令人感到緊張,在需求尋求評估甚至治療時,現實層面上許多問題也會接踵而至,不免令家長擔心,甚至心力交瘁。 本篇文章會簡述早療評估與治療的脈絡,以及針對其中最熱門的議題:「究竟該選擇健保或是自費療程,兩者差異為何?」去進行用客觀的比
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因為天生個性,以及後天的環境逐漸建立起往後的人格特質。所以在陪伴孩子時,教養的方式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若在與孩子相處時,運用正確的鼓勵行為,便有助於健全孩子的人格發展。 一個良好的鼓勵行為,對孩子的發展能夠產生無數的正向效果,例如: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你肯定遇過與孩子相處時,前一秒還有說有笑,但下一秒他的情緒卻忽然失控,開始大哭大鬧,或是封閉自己不再與外界溝通的情況。 除此之外,也可能遇到孩子「看似毫無徵兆」地表現出激烈的情緒反應,或是對於你認為的無關緊要的小事產生反感。 當下的你,可能會有兩個念頭:為什麼他會忽然情緒失控,以及當下該如何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獲得雲也居一休閒農場老闆娘私釀的梅子酒後,就一直收在櫃子裡放著~ 最近梅雨季,看到朋友們又紛紛開始釀梅酒,於是,想起了,自己可以來開箱去年的梅酒了!! 一邊吃蛋糕,一邊喝梅酒,真的很享受,推薦給大家囉~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藍起司為引子,談論了男主角與前女友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並且透過藍起司的展開,將愛情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獲得雲也居一休閒農場老闆娘私釀的梅子酒後,就一直收在櫃子裡放著~ 最近梅雨季,看到朋友們又紛紛開始釀梅酒,於是,想起了,自己可以來開箱去年的梅酒了!! 一邊吃蛋糕,一邊喝梅酒,真的很享受,推薦給大家囉~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藍起司為引子,談論了男主角與前女友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並且透過藍起司的展開,將愛情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