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你可以做的更多和更少—  一個心理師的建議(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知道大家平常看新聞的時候會不會觀察自己呢?武漢肺炎已經沸沸揚揚邁入第二個月,隨著病毒傳播的進程,我們會透過新聞看見越來越多的敘述,好像病毒就在身邊。例如台灣第一位因武漢肺炎而死的案例出現後,新聞開始訪問車行訪問周邊的人,繪聲繪影開始出現各種消毒的畫面,看起來好像是力挽狂瀾的保證療癒,實際上卻是帶來更多的焦慮,讓觀看的人開始將不必要的敵意帶給不同身份別的人。
我觀察自己在看新聞時,如果連續三則都是類似的消息,焦慮會明顯感覺上升,看到記者繪聲繪影地訪問車行、周圍居民、還有車輛消毒的動作,好像又重新經歷世紀黑死病的感覺,心裡我會開始質疑這則新聞和事實的陳述有多大關連,這些訪問對於受訪者造成的壓力。這則新聞對於閱聽人的訴求與貢獻,這些內心翻騰的質疑讓人忍不住起身把電視給關掉了。

災難時期的媒體相處之道

台灣是一個有許多新聞的地方,一則消息會經過鋪陳變成議題,但是議題的深度與否則沒人討論,而媒體對於心理健康常識普遍不足的社會中,雖然仰賴媒體但是我們要更能懂得自救,理解媒體的各種限制,把自己的身心平安放在優先位置。
當我們只是不明就裡地去訪問(類)被感染者的不安和徬徨時,這些徬徨也會帶給觀眾,好像大家都被病毒困住了,無處可去。而目前疫情的新聞幾乎到了鋪天蓋地的程度,在非常時期調整閱聽習慣應該是重要的。
每當自己看新聞覺得有些情緒時,我們的恐懼被挑起,想要越看越多但是卻越看越害怕,可以從躁動不安的身體反應中去察覺。這時候先暫時關起電視,作幾個伸展找人聊聊都是好方法。重點是我們的腦海害中對於災難本來就內建重複模式,真的不需要再透過新聞來強化。
找個安全的角落躲起來,或是去外面曬曬太陽都是好方法,退縮、找個安全的地方讓自己重新平靜起來是重要的,避免高風險環境、避免暴露在過度的疫情新聞中,保持自己的安全為優先,是我們面對災難「安、靜、能、繫、望」中的第一步。

靜心等、慢慢聽

每一則新聞每一則訊息都有他的意義和產生的能量震動,等待冷靜之後,我們可以自問這則新聞挑起了我什麼樣的焦慮?對自己健康的焦慮、害怕失去親人的焦慮、收入銳減的經濟焦慮、物質匱乏的焦慮感重現?請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
在我執業的生涯中大部分人面對焦慮或挫折沮喪都是強壓,大部分的人都說忍一忍就沒事了。透過追劇、酒精、狂吃、睡覺來強搶壓下去,但是當焦慮已經在神經上面留下痕跡,上述方式都於事無補,反而帶來更不好的後果,例如更加依賴物質或是某些成癮行為。
我很喜歡前陣子聽到一位老師在網路上的形容,靜就像是讓汽車回到空檔,既不是停、也不是走,就是順應自然的運行,呼吸吐納、吃飯喝水消化、修復與補眠。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專注力留給身體,觀察情緒帶給身體上的反應?
肌肉變得緊繃、腸胃變得躁進、動作速度變快、手在發抖、情感變得躁進或是急促?我們再一次地感覺這些不適的部位,與他對話和相處,不是適猛吞胃藥或是急著吃止痛藥。這幾年在身心醫學的研究中,我們得知並不需要害怕身體的反應,例如發抖或是哭泣,這些生理反應可以幫助我們自累積或猛烈高張的壓力中釋放,回到自然的狀態。
因為這些是身體內建的平復機制,讓我們的能量得於回歸空檔,所以不需要壓抑。情緒上來說,如果我們能把情緒和這些身體反應給隔離開,這些身體反應並不會在身心上留下印痕,發抖是ok的,他讓我們知道自己很害怕,想要逃離開,顫抖的身體有無限可能,就像是一場醞釀。但是如果是恐懼情緒伴隨著發抖,我們會留下害怕的印象,反而逃開每次相關的場景,因為我們不懂得將負面的情緒和有益的生理反應給區分開。

重拾身體與情緒的控制感 — 能動性

在過度暴露的焦慮之中,找尋自我感重拾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焦慮停留在神經上,他會自動地播放甚至是增生出相關的焦慮,又或者在創傷場景之中,創傷記憶的不斷復返與閃現也是我們生理機制之一,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正視這件事,很容易迷失在這樣先天設定的回路中。
我們的情緒反應由杏仁核掌管,之所以此處的神經傳導要快所有其他部位一步,原因在於我們面對危急時的戰或逃反應,就是靠他,我們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先行動作,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先跑再說」的經驗,或是沒反應過來已經出手或爆粗口,這些都是情緒幫助我們加速的結果。
但是這樣的生理機制卻不適用於客觀條件已經和緩的創傷事件,或是屬於疫情這種長期的無能為力,不知道病毒在哪裡?從誰或何處傳播的擔憂,卻還是會透過我們杏仁核和交感神經傳達出來。面對這樣不好意念的重複或是挫折空虛害怕感覺的侵擾,現在最容易的就是逃避和強壓,包括追劇或是昏睡。

虛假的能動性

人手一支台智慧型手機,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和社群軟體沈浸在一起,包括筆戰、指責別人、傳遞不經證實的資訊、各式偏方、搶購商品…等,我個人認為都是我們想要重拾能動性的原因之一。但是請記得,能動性的前提是「可以控制的」,猜到了嗎?不是我們一直出力,一直傳播、一直關心別人、一直掃貨就是代表「我們可以控制」。
在身體心理的觀點,可以控制的意味著我可以行動也可以靜止,我可以在恐懼中承擔自己的無助,我可以關上電視,認知道自己面對疫情訊息的超載,我可以讓自己安全且安靜地待在一個角落,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安定和平凡的事情。哪怕是深呼吸也好,可以動的基礎並不建立在我們可以恆動上面,而是建立在我們能夠靜止之上。
另外則是我目前的行為是否是「對現實有益的」。把自己喜怒哀樂的責任放在別人身上,希望別人照著自己的話去做,並不會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控制感,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腦袋,總有失算的一天。同樣地,在網路上希望陌生人去順從自己也不是好主意,不斷地筆戰帶來的空虛和無形中的傷害,身心俱疲,原本的恐懼焦慮取而代之的是憤恨和疲乏,甚至阻礙的下一個階段的進程。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璟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與其把深呼吸當作放鬆的起點,不如把他當作目標」,在不同的領域有各種讓橫隔膜放鬆的技巧,包括瑜珈、歌手、舞者或是其他相關的身體工作者,常常需要精細地去練習使用橫隔膜,幫助的方式包括肢體的位移帶動軀幹的移動、呼吸的意象引導、內外境的交互覺察,這些時常被我稱為「詭計」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協助個案有更好的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與其把深呼吸當作放鬆的起點,不如把他當作目標」,在不同的領域有各種讓橫隔膜放鬆的技巧,包括瑜珈、歌手、舞者或是其他相關的身體工作者,常常需要精細地去練習使用橫隔膜,幫助的方式包括肢體的位移帶動軀幹的移動、呼吸的意象引導、內外境的交互覺察,這些時常被我稱為「詭計」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協助個案有更好的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如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心靈的平靜?本文分享了10個放鬆身心的方法,包括規律運動、健康社交、健康飲食、寫日記、打坐冥想、培養興趣、洗熱水澡、數位排毒獨處、幫助他人、深呼吸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應對不確定感帶來焦慮和壓力的清單,讓大家共同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聆聽過自己的內心呼喊了呢?當代生活節奏加速,壓力山大,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已悄悄成為無形的威脅。 但你知道嗎?這場心靈的戰役,預防遠比治療來得關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憂鬱症的形成過程,學習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身心的平衡點,避免被壓力拖入憂鬱深淵。 閱讀全文,探索守護心靈健康的秘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焦慮是我們演化的一個重要工具,運用這種緊張的生理反應來迴避危險,是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技能。本文分享了兩種強大的科學有效工具,包括呼吸法和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帶來的緊張感。建議在辦公室試著到周圍走一圈,或者到倉庫中找些便利貼;在家工作時,播放兩首最喜歡的歌跳舞。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將有助於降低焦慮水平。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如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心靈的平靜?本文分享了10個放鬆身心的方法,包括規律運動、健康社交、健康飲食、寫日記、打坐冥想、培養興趣、洗熱水澡、數位排毒獨處、幫助他人、深呼吸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應對不確定感帶來焦慮和壓力的清單,讓大家共同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聆聽過自己的內心呼喊了呢?當代生活節奏加速,壓力山大,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已悄悄成為無形的威脅。 但你知道嗎?這場心靈的戰役,預防遠比治療來得關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憂鬱症的形成過程,學習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身心的平衡點,避免被壓力拖入憂鬱深淵。 閱讀全文,探索守護心靈健康的秘
Thumbnail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今社會,過多的選擇和資訊常常讓人們感到焦慮和壓力。這篇文章解釋了焦慮的根源以及如何應對焦慮情緒。作者提出了以正向思考和減法生活等方式來放鬆生活、降低壓力。
Thumbnail
焦慮是我們演化的一個重要工具,運用這種緊張的生理反應來迴避危險,是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技能。本文分享了兩種強大的科學有效工具,包括呼吸法和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帶來的緊張感。建議在辦公室試著到周圍走一圈,或者到倉庫中找些便利貼;在家工作時,播放兩首最喜歡的歌跳舞。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將有助於降低焦慮水平。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