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半場,怎麼面對焦慮感與無力感?—一個心理師的建議(下)

2020/04/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著台灣的確診率節節攀升,配合國外許多知名人物的確診或病逝,打破了我們本來平衡的認知,名人的確診或逝世,讓我們感覺病毒的威力加強,而周遭節節上升的確診人數,也讓我們瞬間對於賴以為生的日常環境的不安全感急遽攀升。
關於下半場,思索了半個月我們還是要來談一些關於能動性的部分,但從上篇文章到這篇文章的期間,歐美國家傳出的疫情,也是身為助人工作者,彼此參考見習的機會,我會將其整理在文末的的附註當中,若有興趣的人可以再點進去看。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呢?

擅長處理青少年情緒的Lisa Damour提醒我們,焦慮情緒其實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機制,他幫助我們對危險提高警覺,協助我們避免身陷不幸之中,我們要能看見焦慮情緒的積極層面,對我們的幫助,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他在我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當你感到焦慮時,那代表你的情緒正如常地運作」。
像是認知偏誤,有時也是我們保命的救生符,不到最後關頭我們不會打開他來。也因此面對焦慮我們要先能肯定自己事出有因,然後再來理解焦慮的界線在哪裡,如果我們對於某些實際存在的危險感到害怕,例如明天的會議、演講、考試這一類的,或是關係的疏離和拒絕,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焦慮的對象是焦慮的本身,或是想像中(有時太巨大)的失敗時,或是一旦被拒絕就不會再有機會的災難式想法,或者對於被他人拒絕進而影響到覺得自己很奇怪、沒有價值或是臉上長角,那麼焦慮就是危險的,他會讓人處於持續耗損的進而無法專心,甚至影響到人際和生活的窘境。
並不需要害怕焦慮,而是找到焦慮對我們的幫助和拖累,再來分辨要如何面對他。如果這個焦慮是無止境的,那也許找專業助人工作者,會是個好選擇。

如果焦慮那麼多,什麼能夠避免創傷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的作者,創傷心理專家精神科醫師Bessel van der Kolk提醒我們,面對疫情的蔓延和隔離的限制,讓每個人置身於準創傷的情境中,因為創傷本來就是會涉及自我界線和掌控感的一回事。
我們覺得安適的環境都不安全的,關閉的邊界和家園,讓我們除了被困住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無法預測無能為力是兩項最主要的心理感受。我們需要外在的安定來穩定內在,舉例來說學校、宗教機構、公司機關這些管理人群事物的場合,都依賴著時間表,而透過這些時間空間的規範,我們習慣藉此安放自己的狀態,在合適的時候玩樂和找到適當的休息時間。
然而在疫情之下,空間和時間感被打破。父母和一群猛獸般的孩子困在家裡、被家暴者和施暴者困在同一個空間,我們時常高估了自己對陳舊無聊的忍受程度,尤其在這易感、易生事的春天,確實是很難熬的。
所以他給我們一個建議- 就是規律的作息,這聽起來有點像是陳腔濫調。但是無法預測的感覺確實可以透過規律的作息,達到某種內在的掌控感和自我感,儘管這會讓我們變得「有點無聊」。
在我們日常生計和作息仍然維持的狀況,我們可以設定固定的時間起居、烹飪、用餐、線上聯繫(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排個班表,週一到週五可以騷擾誰或是和誰聯繫)...等,別忘了排入一個最可以保護我們遠離創傷的重要因子-運動

運動的千百種姿態

運動對於心理壓力的預防是有目共睹,但是在疫情期間甚至是必須要居家隔離的人們,有哪些運動可以實行呢?重點不在心肺、肌肉張力或是肌耐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找回每天對身體的感知」。
從「主動而積極的創造性活動」到「一般運動」都在光譜的兩端,端看你有能力做到哪些。你可以依照自己過往曾經接觸過的舞蹈或是瑜珈動作,或著是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甚或某些過往你所擅長的事情,例如彈吉他、吹笛子、修剪花草、烹飪、寫詩、唱歌、社交舞…等,重點是如何創造一種身體感讓自己能從低潮的情緒中擺盪過去。
重點不在我們做的多快或多慢,而是能夠有一段時間讓自己能沈浸在身體的感覺之中,聆聽自己與安撫自己。

從呼吸中我們可以發現什麼?

也許很難理解呼吸也是一項運動,但重點在於你有多專心在你的呼吸之中,呼吸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急促的呼吸可以斬斷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而安適的呼吸可以容納我們的焦慮情緒。我曾經跟著一位Betsy Polatin的身體工作者在網路上的指導語呼吸,短短的幾分鐘讓人從忙亂的生活中恢復對外界和內在的界線知覺。
你也許有機會體驗,當我們覺得被榨乾的時候,最明顯的體驗就是失去了時間感、也失去了界線,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是無邊無際的,就像從身體裡面長出來一樣,而回到呼吸的保護和屏障中,我們重新獲得一種可行的連結方式,不是自我中心或擁有很多金錢頭銜榮耀的自我,這樣的自我感是無法落實的,也許短期或是幾年之內,我們可以享受他人的美言和奉承,但是長久而來恃強凌弱的態度會變成人際、夫妻、親子關係的殺手,然而對自己感受和需求的清晰明白則可以細水長流。
在呼吸中,我們可以體驗每吋肌膚的感受,他有時因為困窘而發燙、因為害怕而變冷,我們可以體驗在呼吸時,脊椎的位移、胸肌和肩頸的連動與拉扯,更細微是那些跳動的神經和肌肉,顫抖的感覺,是怎麼樣被我們經驗到的?
我們在頭頂、胸腔、上背和下背、下腹部、髖關節、臀部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些事情造成我們不適,但有些事情幫助我們調適,重點是看見我們身處在彼此依存的關連之中,每一個行動都牽動一連串的行動並造成影響。
我們不是被追趕的,也沒有必要封閉內心的,疫情對人心裡造成的傷害無法被量化,痛苦亦然。但是上述的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無時間感無力感的窠臼之中,一如往昔我們在每次道別時都說些祝福的話語,灌注對生命的希望感在其中,面對無助與無能為力時,生命才彰顯他真正的質樸和光采。
1.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感到無助的人- Bessel van der Kolk
2.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流行的大爆發- Lisa Damour,
https://www.unicef.org/coronavirus/6-ways-parents-can-support-their-kids-through-coronavirus-covid-19?fbclid=IwAR1ekqwdlHrdd9Yk2iNVuZfyExwmblkstZgc8qg6X-S9majL9Noy3GGJZiI
3. Betsy Polatin的呼吸帶領
https://www.facebook.com/theactorssecret/videos/199157654717014/
廖璟瑜
廖璟瑜
心理師的世俗之眼….一個熱愛心理治療、表演藝術和山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