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半場,怎麼面對焦慮感與無力感?—一個心理師的建議(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隨著台灣的確診率節節攀升,配合國外許多知名人物的確診或病逝,打破了我們本來平衡的認知,名人的確診或逝世,讓我們感覺病毒的威力加強,而周遭節節上升的確診人數,也讓我們瞬間對於賴以為生的日常環境的不安全感急遽攀升。
關於下半場,思索了半個月我們還是要來談一些關於能動性的部分,但從上篇文章到這篇文章的期間,歐美國家傳出的疫情,也是身為助人工作者,彼此參考見習的機會,我會將其整理在文末的的附註當中,若有興趣的人可以再點進去看。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呢?

擅長處理青少年情緒的Lisa Damour提醒我們,焦慮情緒其實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機制,他幫助我們對危險提高警覺,協助我們避免身陷不幸之中,我們要能看見焦慮情緒的積極層面,對我們的幫助,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他在我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當你感到焦慮時,那代表你的情緒正如常地運作」。
像是認知偏誤,有時也是我們保命的救生符,不到最後關頭我們不會打開他來。也因此面對焦慮我們要先能肯定自己事出有因,然後再來理解焦慮的界線在哪裡,如果我們對於某些實際存在的危險感到害怕,例如明天的會議、演講、考試這一類的,或是關係的疏離和拒絕,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焦慮的對象是焦慮的本身,或是想像中(有時太巨大)的失敗時,或是一旦被拒絕就不會再有機會的災難式想法,或者對於被他人拒絕進而影響到覺得自己很奇怪、沒有價值或是臉上長角,那麼焦慮就是危險的,他會讓人處於持續耗損的進而無法專心,甚至影響到人際和生活的窘境。
並不需要害怕焦慮,而是找到焦慮對我們的幫助和拖累,再來分辨要如何面對他。如果這個焦慮是無止境的,那也許找專業助人工作者,會是個好選擇。

如果焦慮那麼多,什麼能夠避免創傷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的作者,創傷心理專家精神科醫師Bessel van der Kolk提醒我們,面對疫情的蔓延和隔離的限制,讓每個人置身於準創傷的情境中,因為創傷本來就是會涉及自我界線和掌控感的一回事。
我們覺得安適的環境都不安全的,關閉的邊界和家園,讓我們除了被困住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無法預測無能為力是兩項最主要的心理感受。我們需要外在的安定來穩定內在,舉例來說學校、宗教機構、公司機關這些管理人群事物的場合,都依賴著時間表,而透過這些時間空間的規範,我們習慣藉此安放自己的狀態,在合適的時候玩樂和找到適當的休息時間。
然而在疫情之下,空間和時間感被打破。父母和一群猛獸般的孩子困在家裡、被家暴者和施暴者困在同一個空間,我們時常高估了自己對陳舊無聊的忍受程度,尤其在這易感、易生事的春天,確實是很難熬的。
所以他給我們一個建議- 就是規律的作息,這聽起來有點像是陳腔濫調。但是無法預測的感覺確實可以透過規律的作息,達到某種內在的掌控感和自我感,儘管這會讓我們變得「有點無聊」。
在我們日常生計和作息仍然維持的狀況,我們可以設定固定的時間起居、烹飪、用餐、線上聯繫(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排個班表,週一到週五可以騷擾誰或是和誰聯繫)...等,別忘了排入一個最可以保護我們遠離創傷的重要因子-運動

運動的千百種姿態

運動對於心理壓力的預防是有目共睹,但是在疫情期間甚至是必須要居家隔離的人們,有哪些運動可以實行呢?重點不在心肺、肌肉張力或是肌耐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找回每天對身體的感知」。
從「主動而積極的創造性活動」到「一般運動」都在光譜的兩端,端看你有能力做到哪些。你可以依照自己過往曾經接觸過的舞蹈或是瑜珈動作,或著是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甚或某些過往你所擅長的事情,例如彈吉他、吹笛子、修剪花草、烹飪、寫詩、唱歌、社交舞…等,重點是如何創造一種身體感讓自己能從低潮的情緒中擺盪過去。
重點不在我們做的多快或多慢,而是能夠有一段時間讓自己能沈浸在身體的感覺之中,聆聽自己與安撫自己。

從呼吸中我們可以發現什麼?

也許很難理解呼吸也是一項運動,但重點在於你有多專心在你的呼吸之中,呼吸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急促的呼吸可以斬斷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而安適的呼吸可以容納我們的焦慮情緒。我曾經跟著一位Betsy Polatin的身體工作者在網路上的指導語呼吸,短短的幾分鐘讓人從忙亂的生活中恢復對外界和內在的界線知覺。
你也許有機會體驗,當我們覺得被榨乾的時候,最明顯的體驗就是失去了時間感、也失去了界線,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是無邊無際的,就像從身體裡面長出來一樣,而回到呼吸的保護和屏障中,我們重新獲得一種可行的連結方式,不是自我中心或擁有很多金錢頭銜榮耀的自我,這樣的自我感是無法落實的,也許短期或是幾年之內,我們可以享受他人的美言和奉承,但是長久而來恃強凌弱的態度會變成人際、夫妻、親子關係的殺手,然而對自己感受和需求的清晰明白則可以細水長流。
在呼吸中,我們可以體驗每吋肌膚的感受,他有時因為困窘而發燙、因為害怕而變冷,我們可以體驗在呼吸時,脊椎的位移、胸肌和肩頸的連動與拉扯,更細微是那些跳動的神經和肌肉,顫抖的感覺,是怎麼樣被我們經驗到的?
我們在頭頂、胸腔、上背和下背、下腹部、髖關節、臀部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些事情造成我們不適,但有些事情幫助我們調適,重點是看見我們身處在彼此依存的關連之中,每一個行動都牽動一連串的行動並造成影響。
我們不是被追趕的,也沒有必要封閉內心的,疫情對人心裡造成的傷害無法被量化,痛苦亦然。但是上述的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無時間感無力感的窠臼之中,一如往昔我們在每次道別時都說些祝福的話語,灌注對生命的希望感在其中,面對無助與無能為力時,生命才彰顯他真正的質樸和光采。
1.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感到無助的人- Bessel van der Kolk
2.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流行的大爆發- Lisa Damour,
https://www.unicef.org/coronavirus/6-ways-parents-can-support-their-kids-through-coronavirus-covid-19?fbclid=IwAR1ekqwdlHrdd9Yk2iNVuZfyExwmblkstZgc8qg6X-S9majL9Noy3GGJZiI
3. Betsy Polatin的呼吸帶領
https://www.facebook.com/theactorssecret/videos/199157654717014/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璟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就像是讓汽車回到空檔,既不是停、也不是走,就是順應自然的運行,呼吸吐納、修復與補眠。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專注力留給身體,觀察情緒帶給身體上的反應?」 「在身體心理的觀點,可以控制的意味著我可以行動也可以靜止,我可以在恐懼中承擔自己的無助,我可以關上電視,認知道自己面對疫情訊息的超載...
「與其把深呼吸當作放鬆的起點,不如把他當作目標」,在不同的領域有各種讓橫隔膜放鬆的技巧,包括瑜珈、歌手、舞者或是其他相關的身體工作者,常常需要精細地去練習使用橫隔膜,幫助的方式包括肢體的位移帶動軀幹的移動、呼吸的意象引導、內外境的交互覺察,這些時常被我稱為「詭計」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協助個案有更好的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靜就像是讓汽車回到空檔,既不是停、也不是走,就是順應自然的運行,呼吸吐納、修復與補眠。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專注力留給身體,觀察情緒帶給身體上的反應?」 「在身體心理的觀點,可以控制的意味著我可以行動也可以靜止,我可以在恐懼中承擔自己的無助,我可以關上電視,認知道自己面對疫情訊息的超載...
「與其把深呼吸當作放鬆的起點,不如把他當作目標」,在不同的領域有各種讓橫隔膜放鬆的技巧,包括瑜珈、歌手、舞者或是其他相關的身體工作者,常常需要精細地去練習使用橫隔膜,幫助的方式包括肢體的位移帶動軀幹的移動、呼吸的意象引導、內外境的交互覺察,這些時常被我稱為「詭計」的方式,都能幫助我們協助個案有更好的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每年職業樂團所規劃的樂季都十分精彩,無論國內外,都有值得讚賞之處,但疫情自從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爆發後,繼而全球擴散,更有病毒株進化後更為難纏的後續,這樣的世界還回得去嗎?疫情下的藝文活動又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去年年初疫情爆發後,為因應情況嚴重及緊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預防社區感染,在二月二十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且繼續以衛福部長陳時中為指揮中心擔任指揮官。這樣的決定在當時普遍受到國人的好評,稱讚政府是讓專業來領導。但在今年,面對到下半場的防疫工作,是否適合繼續由陳部長擔任呢?
Thumbnail
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是被徵召的勇士,不容忽視!隨著疫情延燒,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你有乖乖待在家嗎?待在家的你,又做了什麼事?嘴上嚷嚷著的「同島一命」,你真的做到了嗎?生活中的確有太多不方便,但也確實也存在著許多感動,如同國中時期的一篇課文〈謝天〉所述,「要感謝的人太多,不如就謝天吧!」
Thumbnail
曾經,每10個出境的人、就有7個會去到桃園機場。但現在桃園機場卻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角落。 台灣因為是座地理上的小島,守住機場、就幾乎能擋下所有要入侵的肺炎病毒,卻因此讓桃園機場與這些令人恐懼的管制名詞直接連結在一起。所以沒了出國的剛性需求,大家自然不會想要再主動接近。那空無一人的機現在是甚麼狀態?
Thumbnail
美國的疫情開始緩和下來。五月份公布的四月份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創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歷史紀錄,失業率已經高達14.7%,但是公布之後美股仍然上漲。可以說,恐慌性拋售已經結束,三月份的底部可能就是近期新低。
Thumbnail
初步結論:美國的疫情開始緩和下來。五月份公布的四月份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創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歷史紀錄,失業率已經高達14.7%,但是公布之後美股仍然上漲。可以說,恐慌性拋售已經結束,三月份的底部可能就是近期新低。從下面八張圖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判斷美國金融市場的前景⋯⋯
Thumbnail
<p>每個人在乎的東西都不一樣,不見得有什麼是非對錯或價值高低的認定;每個人就是不一樣,當我們能把自己的時間盡量投注在自己看重的事物上,就會覺得幸福快樂。</p>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每年職業樂團所規劃的樂季都十分精彩,無論國內外,都有值得讚賞之處,但疫情自從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爆發後,繼而全球擴散,更有病毒株進化後更為難纏的後續,這樣的世界還回得去嗎?疫情下的藝文活動又該怎麼辦呢?
Thumbnail
去年年初疫情爆發後,為因應情況嚴重及緊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預防社區感染,在二月二十七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且繼續以衛福部長陳時中為指揮中心擔任指揮官。這樣的決定在當時普遍受到國人的好評,稱讚政府是讓專業來領導。但在今年,面對到下半場的防疫工作,是否適合繼續由陳部長擔任呢?
Thumbnail
這場戰役中,每個人都是被徵召的勇士,不容忽視!隨著疫情延燒,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你有乖乖待在家嗎?待在家的你,又做了什麼事?嘴上嚷嚷著的「同島一命」,你真的做到了嗎?生活中的確有太多不方便,但也確實也存在著許多感動,如同國中時期的一篇課文〈謝天〉所述,「要感謝的人太多,不如就謝天吧!」
Thumbnail
曾經,每10個出境的人、就有7個會去到桃園機場。但現在桃園機場卻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角落。 台灣因為是座地理上的小島,守住機場、就幾乎能擋下所有要入侵的肺炎病毒,卻因此讓桃園機場與這些令人恐懼的管制名詞直接連結在一起。所以沒了出國的剛性需求,大家自然不會想要再主動接近。那空無一人的機現在是甚麼狀態?
Thumbnail
美國的疫情開始緩和下來。五月份公布的四月份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創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歷史紀錄,失業率已經高達14.7%,但是公布之後美股仍然上漲。可以說,恐慌性拋售已經結束,三月份的底部可能就是近期新低。
Thumbnail
初步結論:美國的疫情開始緩和下來。五月份公布的四月份失業人口超過2000萬人,創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歷史紀錄,失業率已經高達14.7%,但是公布之後美股仍然上漲。可以說,恐慌性拋售已經結束,三月份的底部可能就是近期新低。從下面八張圖表,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判斷美國金融市場的前景⋯⋯
Thumbnail
<p>每個人在乎的東西都不一樣,不見得有什麼是非對錯或價值高低的認定;每個人就是不一樣,當我們能把自己的時間盡量投注在自己看重的事物上,就會覺得幸福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