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30年的綠色城市教科書-瑞典

      瑞典是一個缺煤少油的國家。1970年代連續爆發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給瑞典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因禍得福的是,瑞典社會被迫應對——政策導向、技術發展和全民意識提升,終於來到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的拐點,成就了一個低碳發展的先鋒模範。
      瑞典是一個單車密度比汽機車多的城市,城市間充滿著樹木,碳排放相比別的國家少之又少。瑞典市政府與民營公司合作,提供民眾免費的腳踏車借用服務。民營公司提供腳踏車,市政府提供土地,在市區廣場或地鐵站附近,共設有七十四個腳踏車停放處,讓民眾的便利性大增。
      我不禁思考,台灣是否也能這樣,不,全世界應該都可以做得跟瑞典一樣吧!這篇文章是想列出一些很棒的點,給以後參與台灣都市規劃的人參考。(雖然我本身不是都市計畫相關科系畢業的。)
      單車都市其實很多國家都有在努力,台灣也有ubike,前幾年也推出的ubike2.0,都帶給我們非常大的便利性。然而,"再生城市"才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瑞典是世界的典範,其中有以下幾個特色:
    1.再生能源發電遍布城市角落
      在台灣,太陽能發電其實蠻常見,家中屋頂,或是公園路燈上都常見到,但瑞典除了利用太陽能發電之外,也運用多元的再生能源,將城市變得更環保,這裡提供一個經典例子-哈馬碧生態城 。
      哈馬碧生態城坐落在斯德哥爾摩的南部,起初,這裡集中了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大量工業,污染嚴重。但1990年代,為申報2004年的奧運會,該市決定把哈馬碧區規劃為奧運村進行開發。
      哈馬碧的城市建築採用高效節能的環保材料。優質的隔熱和隔音效果,不僅減少了能源消耗,還可以保證房間舒適的溫度。城區內建立了立體綠色交通系統,多樣的公共運輸方式給居民提供多種選擇,方便居民出行,並提高了運載效率,減少尾氣排放。另外,在這裡,垃圾也是重要的資源。城區採用封閉式全自動地下廢物收集系統,可將所有廢棄物中75%收集並用於重複利用或者作燃料,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達到了95%。
    2.垂直溫室設計、綠建築
      瑞典企業Plantagon International是全球都市農業的創新領跑者。他們正在與都市農業專家合作開發可持續農業建築案例-垂直溫室。 農耕建築,是一個獨特地將農業、創新技術和城市建築完美結合的新型建築理念。它可以有效緩解都市農業壓力,提升食品生產效率,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的食品需求。
      我之後可能會開始關注都市的設計這塊領域,純粹是有興趣,且可以帶給大家、地球更高效、環保的生活,這是我長久以來追求的,我生下來就為了改善大家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