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NFT 泡沫即使爆炸也會再起,因為元宇宙會賦予 NFT 真實的價值 | 科技巨頭解碼#90

無聊猴遊艇俱樂部是最知名的NFT系列
無聊猴遊艇俱樂部是最知名的NFT系列
如果你要問我,過去三個月,整個科技產業中最紅的名詞是哪一個,我想,我會給你的答案,大概不是 NFT,就是元宇宙 Metaverse 了。無論是成功跨出加密貨幣領域,讓主流世界瘋狂追逐的 NFT,又或者是在美國台灣都引起熱議,並成為炒股話題之一的元宇宙,在過去幾個月,都是熱到不能再熱的科技話題。不過,在這兩個名詞大紅之際,也同時有很多人,質疑他們其實是泡泡,是被過度追捧但是卻無法持久存在的一時泡沫而已。
說真的,這樣的質疑並不是不能理解的。畢竟,所謂的 NFT,就是一個加密貨幣領域的虛擬資產憑證,而整個加密貨幣世界,在很多人的眼中根本不具備真實價值,是一個巨大的龐式騙局。而元宇宙也沒好到哪裡去,一級玩家裡面的世界,或許在電影裏面看起來很精彩,但所有人整天都戴著一個頭盔活在虛擬世界?Give me a break okay?即使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網際網路高度重要的時代,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元宇宙的世界仍然難以想像,遑論相信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會有很多人認為 NFT 與元宇宙只是被炒作的泡沫,其實也並不意外 – 這樣的例子我們已經看過太多了。
而在研究 NFT 與元宇宙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在腦中不斷的辯證 – 到底這兩個趨勢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會造成世界未來重要的變革,還是幾年後船過水無痕。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有些想法慢慢開始成形,或許尚未成熟,但也值得寫下來記錄與分享,所以就有了本期科技巨頭解碼 – 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 NFT 與元宇宙未來的看法。不過,由於我並沒有在技術層面深入研究區塊鏈,也不是什麼幣圈大神,所以本篇談的,會更從大概念的角度出發,如果有細節不精準,也請包涵。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 Are NFT and Metaverse……for real?
什麼是 NFT - 為何成為數位資產的代名詞?
關於什麼是 NFT,坊間已經有非常多深入介紹的文章,我不覺得我能夠比這些文章介紹得更精確,所以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以下的三個連結 -
當然,如果你不想進去看,我在這邊還是會給你一個簡單的概念 – 所謂的 NFT,英文叫做 Non-Fungible Token,中文一般被翻譯成「非同質化代幣」。基本上你可以把代幣,想像成你去停車場停車,機器吐給你的那個小小紅色或黃色的圓形物件,也可以想像成你進一間公司工作後,人資單位發給你的通行感應卡,又或者是你可以替換成,你把衣服拿去乾洗店洗之後,老闆交給你的收件證明。所謂的代幣,就是為了「證明」某件事,所發給你的一個代表性物件。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買了一張高鐵票,這張票券其實就是一個代幣 (Token),證明了你有付錢,買了可以搭乘高鐵的權利。
而在代幣之中,有分成所謂的同質化代幣與非同質化代幣。同質化代幣的意思,就是這個代幣同時有很多個,而且彼此之間沒有差別,而非同質化代幣正好相反,每一個代幣彼此「證明」的東西都不同。同樣以高鐵票券來舉例,就很好理解。假設你買的高鐵票券,是自由座的票,那這張票券跟另外一張自由座的票券,其實沒有不一樣,你如果掉了手頭的這張台北到高雄的票券,但又在地上撿到另一個人的台北到高雄自由座票券,對你來說會完全沒有差別,你拿任何一張票都可以進去自由座車廂找個位子坐下,這就是所謂的同質化代幣。
但如果你買的高鐵票是對號票券,這就是非同質化的代幣了。如果你的票券上面的位置是二車 20A,你就只能夠坐那個位置,因為這個代幣,證明了你花錢買了這個位置,而非別的位置。你拿著這張票,要去坐三車 20 A 的位置,是會被趕走的,因為該位置的票券,已經賣給另一個人,那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跟你的代幣很像,但內容物卻不一樣的代幣,不同的票券之間不能彼此替代,而這就是所謂的非同質化代幣。
而由於 NFT 非同質化代幣,具備唯一性,這就讓 NFT 成為了一個最好的數位資產憑證的工具。很多坊間談 NFT 的文章,往往把 NFT 簡化成數位資產或者是數位藝術品,但事實上,NFT 的本質更接近是數位的資產憑證或者是權利的憑證,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份 100% 防偽的證書,當你擁有了這份證書,就證明了你擁有某個資產或者是某個權利。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有個畫家,在電腦上畫了一個數位繪畫,並且把這份畫作的原版檔案,上鏈製作成 NFT,即使未來在網路世界這個圖檔被大量拷貝分享,存在幾百萬個複製品,但在這幾百萬個檔案裏面,只有一個圖檔有原版證書,就是原始上鏈製作成 NFT 的這個檔案。透過 NFT 技術,所有人能夠辨識,那個唯一不可取代的原版檔案是哪一個。
在資產憑證的領域,NFT 無疑地擁有非常高的傑出性。在現實世界中,假設某個時尚品牌要推出全球 999 個的限量包包,又或者是每一顆鑽石要證明它的來源與品質,其相關的廠商或者是產業,都得費盡心思製造出能防偽的證明,來告訴大家這是真品而非仿冒品。但即使如此,要確認這些證書的真偽,也是有非常高的專業難度的,而且發行憑證的廠商,也得花多年建立聲譽才能讓外界相信這個憑證的信用。相比之下,NFT 從技術角度面,克服了這些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了不需要高成本驗證的唯一性,成為能夠防偽的資產憑證非常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何 NFT 現在基本上已經成了數位資產的代名詞的主要原因。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上面有各式的數位資產販賣
NFT 作為資產憑證 (權利憑證) 的缺陷
然而,在作為資產憑證的用途上,其實 NFT 也有其缺陷。這基本上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第一塊是關於數位資產方面,第二塊則是關於實體資產的部分。
在虛擬的數位資產的部分 – 如數位藝術品的所有權憑證,理論上應該是 NFT 最能夠發揮的場域,畢竟 NFT 就是數位領域的原生解決方案。然而,即使在技術層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 NFT 作為數位領域資產的憑證這件事上,會面臨的最大質疑就是,這些憑證所綑綁的資產似乎都是虛的,怎麼證實這些有真實的價值。今天即使憑證能夠百分百防偽確定為真,但也無法確保該憑證所證明的資產是有價值的。一個被確保證明 100% 為真的垃圾,最後價值也還是只是個垃圾的價值。
對於這個質疑,加密貨幣社群最常回應的論證是 – 只要大家都繼續相信這個 NFT 數位資產是有價值的,他們就會繼續有價值下去。當然,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思維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價值本來就是建立在共識上 – 鑽石跟烤肉的木炭,其化學組成沒有太大不同,但對於其價值的共識卻天差地遠。但是,這樣的論點,卻也很難說服不信者,因為這個理論,聽起來跟龐式騙局真的有八成像,如果不是九成的話。
所以,在做為數位資產的憑證上,NFT 所面臨的問題,是其技術背後所連結的資產,本身就有很大的信任性問題。
而在做為實體資產的憑證上,NFT 遇到的問題則是截然不同。在區塊鏈技術開始被世界注意到的初期,其實當然很多公司,就想利用區塊鏈百分百防偽與透明的特性,來做一些產品的產品履歷,如農產品。然而,這樣的應用方案,遇到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我看到的這個西瓜,標籤上面貼的 QR Code 所連結到的區塊鏈產品履歷證明,的確是 100% 防偽不可竄改的,但誰能確定這個西瓜就是當初的那個西瓜,說不定有人把標籤撕下來,貼到了另一個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的西瓜上,即使區塊鏈證明是真的,但西瓜卻不是區塊鏈紀錄上的那一個。
NFT 做為實體資產憑證的問題,會跟上面的這個例子很像。即使 NFT 憑證本身可以 100% 確認沒問題,但如何順利地連結到實體資產,這中間會有很多的難關。舉例來說,假設今天建商發行 NFT 來賣房子,你花錢買 NFT,就等於買了其連結的一間實體房子,這看起來好像比現有的各式買賣契約書還有各種政府單位的登記簡單很多,似乎我們透過了技術,讓這個交易變得更簡單,讓產權的證明也更明確,對吧,但這是建立在一切都順利運作的狀況下。假設建商突然毀約,不承認這個 NFT 等於房屋的所有權的時候,該怎麼辦?即使你擁有這個房子的 NFT 憑證,但你卻沒有強制執行的能力,最後你還是得上實體世界的法院,透過打官司來解決。也就是說,NFT 與區塊鏈背後的去中心化模式,是無法解決實體世界的產權糾紛的,終究還是得靠一個中心化、在實體世界有實際權力的組織,如法院或者是公司(以此案例來說就是建商),來確保這個憑證的權利得以施行。
而如果 NFT 做為實體資產的憑證,需要一個中心化單位的擔保才能夠確定其權利能施行,那就會發生以下幾種狀況 –
  1. NFT 只是中心化單位(如政府系統)做為實體資產憑證的眾多技術手段之一,而非唯一。
  2. 中心化單位,未必會採取現有的公鏈標準做為其 NFT 底層技術。
  3. 對於 NFT 做為實體資產憑證的信任,更主要是建立在該中心化單位的信任,而非對 NFT 本身的信任上。
而以上三點,共通的指向,就是 NFT 在實體資產憑證方面,只能做為一個技術解決方案,而非信任的來源。在走出了虛擬世界之後,標榜著以去中心化建立信任的區塊鏈技術,終究還是得靠中心化的權威來延伸其信任。
簡單來說,NFT 在數位資產憑證應用上遇到的問題,是資產本身價值不被信任,而在做為實體資產憑證上所遇到的問題,是必須倚靠中心化單位的認同與背書才能運作,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技術方案,而且還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解決方案。而以上兩個問題,似乎讓人對於 NFT 的前景,難以過度樂觀,或許 NFT 本身還個相當有價值的技術,但是真的值得現在這種撲天搶地的吹捧嗎?
Enter Metaverse – 元宇宙歐爾麥特:「已經沒事了,因為我來了!」
「已經沒事了,因為我來了!」是知名日本動畫我的英雄學院裡面知名角色歐爾麥特的口頭禪,在遇到各種困境,人們陷入危險的時候,超級英雄歐爾麥特從天而降,解決所有危機,成為所有人的希望與定心丸。而在 NFT 似乎在數位資產與實體資產憑證的應用,看似都有很大的問題的時候,同樣的,元宇宙從天而降,告訴 NFT,「已經沒事了,因為我來了」
等等,元宇宙有能力救人嗎?這個名詞不是跟 NFT 一樣,同樣被過度炒作,恐怕都自身難保了還能救人?有沒有搞錯?
的確,即使過去幾個月,元宇宙 Metaverse 在媒體幾乎全面洗版,被財經媒體報導成為下一個智慧型手機巨浪,還是會有不少人會懷疑,我們未來真的會整天戴著一個頭盔,活在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嗎?偶爾看看電影玩玩遊戲可以理解,但未來真的連工作,我們都會待在元宇宙內完成嗎?
當然,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是來自於對於元宇宙 Metaverse 的定義 (科技巨頭解碼之前有專門針對元宇宙寫過一篇文章,如果不了解元宇宙是什麼,可以參考)。目前最主流對於元宇宙的解釋,主要是以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的版本為主 – 所謂的元宇宙,是一種能夠不只是看,還能身處其中感受存在的網際網路形式,又或者是換句話說,所謂的元宇宙,就是把人類存取網際網路的方式,從 2D 的電腦螢幕與手機,轉換成具備空間感的 3D 虛擬世界。
而如果我們用這個版本的定義來理解元宇宙,那的確會有很多未知的疑慮。即使「一級玩家 Ready Player One」都把這個概念拍成電影演給大家看了,但對於大多數人,這樣的世界還是太遙遠了。為什麼我們非得活在 3D 的虛擬網路世界裡面?活在 3D 虛擬的元宇宙中到底有什麼無可取代的好處?元宇宙真的能夠取代現在的現實世界嗎?以上這些疑問,其實都是非常合理的。而除非擁有一個能夠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否則根本沒有人能夠斷言,上面這種所謂的元宇宙一定能夠成為人類社會的主流生活方式。雖然上述的元宇宙,的確是一種對於人類未來的可能想像,但這只是眾多的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
所以,寄望元宇宙成為 NFT 的救贖,是否不切實際?那倒也未必,因為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定義來談元宇宙。
我自己常常用另一個說法來形容元宇宙 Metaverse,比起所謂3D 沉浸式的網際網路形式,我覺得有另一個概念,其實更接近元宇宙概念的核心 – 那就是所謂的 Metaverse 元宇宙,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活在虛擬數位世界的部分。而所謂的元宇宙趨勢,講述的其實是人類社會,開始把實體世界進行的各式活動,逐步轉移到虛擬的數位世界的旅程。在傳統的 2D 網際網路中,人類已經把一部分的生活從實體世界搬移到虛擬世界,如聊天,現在你在 Line 裡面聊的天可能比用嘴巴與耳朵聊的天更多。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擴展,未來會有更多的技術,讓我們能夠把生活的其他部分,從實體世界帶到虛擬世界 – 就像一個虛擬實境 VR 頭盔,能夠讓使用者在一個 3D 世界裡面,進行與健身教練之間的訓練課程。在這個定義之下,所謂的 3D 沉浸式的網際網路,也只是連結元宇宙的一種形式,即使這個形式終究失敗,也還是會有別的科技,以別的形式,讓我們人類,有更多的生活,是發生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而不是我們呼吸吃飯的這個現實世界。即使是重金押寶虛擬實境技術的 Meta CEO 祖伯格,也曾說過,VR 也只是接觸元宇宙的眾多形式的其中一種而已。
而當我們把元宇宙的定義做了調整之後,突然這個元宇宙,看起來就沒有那麼泡沫了。如果元宇宙趨勢指的是人類會越來越多的部分活在虛擬數位世界,而活在實體世界的部分會越來越少,那這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因為這就是過去二十年以來,網際網路商業化後持續不斷的趨勢 – 所謂的數位世界,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組成,比例不斷的提高 – 無論是每個人花在數位世界的時間,又或者是在數位世界發生的經濟活動產值,或者是從實體世界轉移到數位世界的活動類型,都是毫無疑問的不斷上升的。我相信幾乎不會有任何人反對,人類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未來只會越來越高 – 這基本上就是說,人類未來只會越來越活在虛擬世界,所謂的元宇宙中。
要找出這樣的例證,基本上是隨便撈就一大把了。舉例來說,在影音娛樂上,從前看電影是到電影院,但現在大多數的電影觀賞是在串流平台上完成,以前聽音樂要實體 CD,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連 CD 是什麼都沒看過。購物方面,則是從實體逛商場,轉成電商消費,全世界各國電商消費佔整體消費的比重都是越來越高。在工作上,以往的合約都要印出來,用實體的印章蓋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電子合約系統,一切都在網路上完成,根本不需要「實體」的紙本合約。在新冠疫情中,另一個被快速轉移到數位世界的工作活動,則是會議。即使在疫情前,視訊會議就很常見了,但了不起佔全世界所有產業開的會議中的 5-10%,但在疫情影響下,90% 的會議都從實體搬到線上,未來就算是疫情過去,視訊會議的佔所有開會的比例也回不去疫情前了。
甚至連吃飯,這種看似絕對屬於實體世界的活動,也有著越來越多數位足跡 – 誰沒有點過 foodpanda 或者是 Uber Eats 呢?雖然把東西吃到嘴巴裡這個事件的確還停留在實體世界,但整個吃飯的活動中,也有一部分從實體轉移到虛擬的數位世界中。
在一級玩家的元宇宙中很多人的工作全部都在元宇宙世界
而這就是為何元宇宙會是 NFT 最重要的援軍的理由。因為當人類越來越活在元宇宙的數位虛擬世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在虛擬世界發生。而當經濟活動 (生產/消費) 發生,就會產生其活動的產值 – 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經濟價值,這種由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跟純粹由共識產生的經濟價值,其可被接受性有著巨大的差異。純粹由共識產生出來的價值,如只能看不能吃的藝術品,即使是實體藝術品,其價值都未必能夠被社會的大多數人接受,更別說是數位藝術品了。但是,由經濟活動產生的經濟價值,包括了你餐桌上的一客牛排,或者是你剛買來開出門兜風的特斯拉,這些經濟價值被社會大眾接受的程度,基本上是廣泛到不需要被質疑的。而未來在元宇宙的數位世界,透過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會越來越多。
而這些經濟價值中,有些會連結回實體世界的價值,但有另一大部分則會停留在數位世界,是一個純粹存在在數位世界的價值。而這對於非常適合作為數位資產或權利憑證的 NFT 技術,就會是一個巨大的應用場域。簡而言之,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技術,會比 NFT 更適合用來作為元宇宙裡面的數位資產憑證。
價值創造流程的數位化
透過檢視「價值創造流程」的數位化,可以讓我們更看清楚,為什麼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純數位資產/權利」,是能夠擁有被普世公認的價值的。
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創造流程
在絕大多數的經濟價值創造的活動中,主要的流程可以分成 – 輸入 Input、處理 Processing、以及輸出的結果 Result三個區塊。舉例來說,假設你想製作一件衣服,你需要有衣服的原料如布料,以及對於衣服設計概念的創意,這兩個元素是主要的輸入。而在進入處理的階段,你可能要用各式的軟體硬體,以及你之前學習過的技術,把原料製作成成品。而最終,你會得到一件衣服,作為你把資源與勞動總合之後的成果,而如果這件衣服做的夠好,它就會產生經濟價值。而其它的生產活動也都類似,舉例來說,對於寫作者來說,其輸入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新聞或者是知識,在經過處理之後,最後寫出一本書,呈現出經濟價值。對於農夫來說,他所需要的資源可能是土地與種子,其處理過程中需要的可能是種植的技術與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最後則是產出農產品作為價值的總和。
而在人類社會,從實體世界走向虛擬世界的這個過程中,這個價值創造流程內的三大區塊,都開始越來越數位化。在 Input 輸入階段,越來越多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資源,是來自於數位世界,而非實體世界 – 舉例來說,各大雲服務業者所提供的雲端計算力,幾乎是現在所有產業要運行時不可或缺的骨幹。而在創意與想法的部分,就更不用說了,因為網路幾乎已經成為這個世代知識與想法傳遞與儲存的核心媒介。
但是更關鍵的部分,其實是處理階段的數位化 – 這基本上決定了元宇宙會成為螺旋向上的正向循環。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其所需要的工具、勞動、以及技術,如果都是以發生在數位世界為主的話,這些工具、技術、以及勞動,本身就能夠成為一種被公認有價的數位產權,從而奠定整個虛擬世界的經濟價值核心。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句俗話說:「賣鏟子的比去掏金是更好的生意。」在美國的西部拓荒淘金時代,的確賣鏟子很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意。而在現在這個年代,有哪些東西是這個年代工作的鏟子呢?對於白領工作來說,像微軟 Office 這樣的辦公軟體,很可能就是他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鏟子。基本上,應該不太會有人會質疑,微軟 Office 軟體的價值是虛的是不實在的吧 – 即使這是一個純粹存在於數位世界的服務?而每個月個人或企業用戶付給 Office 365 的月費,其實就是一種租金,以租金換取了辦公軟體的「使用權利」。由於數位工具是完成這個年代價值創造流程中完全不可或缺的工具,要否定其存在真實的經濟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很容易可以否定一個藝術品的價值,畢竟那只是一個數位圖檔,但你卻很難否定一個你在工作上非使用不可的工具的價值 – 無論那是微軟的 Office 365、Adobe 的 Creative Cloud、Zoom 的視訊會議、Google 的搜尋廣告、還是 Tesla 的自動駕駛系統。
而隨著整個世界在價值創造流程中的「處理」階段越來越數位化,這代表越來越多此部分的經濟價值,會從實體世界搬移到數位世界。這會讓整個數位世界裡所容納的「無法被否認的經濟價值 aka 數位資產」越來越多,而這當然就替 NFT 創造了一個沒人能夠表現得更好的場域。誠然,這些數位資產/權利的識別,未必需要使用 NFT 技術,微軟可以有其中心伺服器來處理每個帳號的權利識別,而不需要用到去中心化的 NFT。然而,無可否認的,NFT 能夠讓所有人進行驗證的特性,會讓它成為處理一個跨組織資產的最佳方案。舉例來說,假設未來 Disney+、Netflix、HBO Max 推出了一個聯合訂閱方案,只要付一個固定月費,就能夠同時看這三個平台上的所有影片,這個場景下,可能沒有任何技術比 NFT 更適合作為驗證的憑證了。NFT 與其上的智能合約,能夠讓這些數位權利的驗證、使用與交易,阻力大幅降低更加的 frictionless。
在價值創造流程的第三個階段 – 結果 Result 的部分,同樣會受到處理階段越來越數位化的影響,同步進行數位化的遷移。在目前這個時代,我們價值創造流程的最後這個階段,即使處理階段已經很高比例發生在數位世界了,但大多數時候產出的價值,仍然是發生在實體世界 – 用線上 3D 協作軟體做出來的車子設計,終究要在工廠裡被生產出來。然而,這樣的結果,將會隨著處理階段的數位化程度拉高,而開始出現改變 – 越來越多的工作,其目的是為了產出虛擬世界的成果,而非是實體世界的產品。舉個例子來說,替線上虛擬角色設計造型模組,就會是一個許多遊戲與虛擬社交世界所必要的需求。同樣的,替某些純粹數位的服務設計演算法,這個產出也是一個純粹數位的結果。當處理階段的經濟價值越高經濟活動,就會有越多「工作成果」是為了滿足處理階段的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的。當數位鏟子越來越多人用,那提供鏟子的造型、材質的變化、保養與維修、甚至客製化服務的工作也會隨之興起。而這終將讓價值創造流程的第三個區塊,也會有相當高比例的部分,會遷移到元宇宙 Metaverse。
所以,假設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元宇宙,把元宇宙看成人類把生活從實體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的一個趨勢的話,元宇宙是不可能逆轉,當然也是更不可能泡沫後消失的。而在大趨勢下的價值創造流程元宇宙化的這件事,又將成為 NFT 作為數位資產與權利憑證最強大的支撐。
在這邊,我個人很主觀的看法是 – 隨著經濟活動轉移到數位世界的比例越來越高,純粹存在在數位世界的數位資產的總體價值也會越來越高,而這會讓 NFT 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舞台。當然,對於以上的看法,我沒有什麼 100% 的把握,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我沒有水晶球能夠預測未來,這純粹是把我近期腦袋中的想法記錄下來,與科技巨頭解碼的讀者們分享。
虛擬世界的NFT土地高價賣出
結論
前一陣子,區塊鏈社群平台 Monaco Planet 的測試,就是以 NFT 作為申請帳號資格的憑證,非常清楚地展現了 NFT 作為虛擬世界的權利證明的可行性。即使難以想像,但二十年後的人們,絕對是更加地活在數位世界之中。如果說,二十年前的人類社會,生活有 10% 在數位世界,有 90% 在實體世界,在 2021 的現在,人類已經把 30% 的生活搬移到數位世界,實體世界只剩 70%。再過二十年後,會是怎樣的景況呢?或許屆時的人類,已經有 70% 活在虛擬世界,只有 30% 留在實體世界。而在那樣的元宇宙未來之中,NFT 絕對有機會扮演最核心的角色。
不過,即使本文是看好元宇宙 Metaverse與NFT 的未來的,但這並不代表現在被炒作的眾多元宇宙概念股或者是 NFT 系列,就會是之後的贏家或者是未來能持續維持高價。在網際網路爆發成長的 1990-2000 年代,當時被認為是未來網路時代的贏家的,九成都在網路之後的發展中滅頂。很有可能,現在最有價值的那些 NFT,有九成在十年後價值都會歸零,而現在那些被認為會主宰元宇宙發展的公司,十年後都不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
本期科技巨頭解碼的商業思考
在思考元宇宙的未來發展時,人類很容易用對比式的思考,認定那些東西在現實世界有價值,而去尋找在元宇宙內的對標,認為這些項目在未來也會具備高價值。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土地與房屋,由於房地產在現實世界擁有非常高的價值,所以很多人與組織,都想在虛擬世界尋找合理的對標標的。而其中最直覺可以對照的,就是元宇宙內某些應用裡面的虛擬土地,所以我們會看到新聞,某某公司花了幾百萬美金在某某應用裡面買了一塊虛擬土地。
然而,在元宇宙裡面的房地產,真的是這些應用內的虛擬土地嗎?恐怕也未必。在網際網路年代,網路資產中,最接近房地產的,不是任何遊戲內的虛擬土地,而是網域名稱 Domain Name,以及搜尋引擎的高排名位置。如果你之前擁有 Meta.com的網域名稱,在臉書改名的時候,你可能可以靠這個域名就賺上百萬美金。同樣的,在進入元宇宙時代時,真正能夠具備實體世界的土地價值的,也未必是那些所謂的虛擬土地。至於會是什麼,恐怕必須從現實世界土地所能提供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去思考。
PS. 既然這篇文章是談NFT,不做個NFT好像不太對勁。為了這篇文章,科技巨頭解碼發行了首次的NFT系列。以本期文章,鑄造三枚永久存在區塊鏈上的 NFT 文章,其中兩份開放競標購買,第一個競標成功的得主,未來可獲得科技巨頭解碼後續NFT的空投一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科技巨頭解碼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