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那是一個歐元跟台幣48:1的年代

2009年,那是一個歐元跟台幣48:1的年代,當時我已經在台北工作了五年,在公司里剛剛升上一個小主管,負責西歐業務,開始例行性的去歐洲出差。原本該是突破人生的一個小階段,人生順風順水,每天都乖乖上班,每個月都拿到好業績,老闆笑呵呵。天天的煩惱就是隔天中午要吃什麼吧?(到今天仍是每個上班族的煩惱嗎?)總之就是一個厭世的上班族。
27歲的社畜,大概是太嚮往詩與遠方了吧。學了幾句破法文,單身沒有家累,心理掙扎沒幾個月,就提出辭呈。開始準備法國學生簽證,拿了自己的存款作為遊學一年的預算。其中心境的轉折,其實沒什麼好糾結的,當我們對當下的生活感到無聊甚至窒息,想要改變既定的生活型態都是很正常的。
“踏出你的舒適圈“好像就是那個年代很紅的一句標語。
英美遊學一年的費用,動輒近百萬,對於尋常人家來說真的就是一個夢想。然而歐洲,那麼神秘浪漫的西方大陸,其實新台幣五十萬就可以打發掉一年的學費跟生活費了,實際過完第一年的生活後,配合法國政府提供給外國人的福利制度,發現其實一年新台幣30萬就足措有餘,如果安分唸書的話,甚至在不打工的情況之下,要說一年開銷20萬內也是夠的。
當時對遊學的地點,除了鎖定歐洲,針對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稍稍做了一點研究,因為不會任何一種歐洲語言,就挑了幾個感覺起來英語比較好的國家來選擇。除了法國因為之前業務關係接觸比較多,所以在選擇清單上,不然要法國人說英語,我們其實只能呵呵。
因是當時年紀小,大概是對法國存有幻想吧,要演出這種出逃的大戲,當然要選一個浪漫的國家,沒有懸念的,所有的行動就都劍指法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