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說的主要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以美軍為首的盟軍進駐發起波灣戰爭。
波灣戰爭是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由美國領導的35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維基百科
當年伊拉克與科威特因為油田問題而入侵科威特,入侵速度之快在當時也轟動了世界,而引發的爭議與可能相對而來的油價上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在經由聯合國決議後對伊拉克發起了相關的行動。
美國方面將此軍事衝突劃分成以下三大戰役:-維基百科
- 「保衛沙烏地阿拉伯之國」(Defense of Saudi Arabian country)
階段:1990年8月2日 → 1991年1月16日
- 「解放與保衛科威特」(Liberation and Defense of Kuwait)
階段:1991年1月17日 → 1991年4月11日
- 「停火西南亞」(Southwest Asia Cease-Fire)
階段:1991年4月12日 → 1995年11月30日包含:「提供舒適行動」(Operation Provide Comfort)
重要的是領導人的決策會對戰役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不論這場戰爭到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戰爭在短時間內結束至少對人民的傷害是會減到最低的。
波灣戰爭中,利用特種部隊引導對伊拉克軍隊的設施進行轟炸,經過42天的空襲讓伊拉克幾乎喪失了作戰能力,也至於到後來地面戰爭只持續了100小時就取得了勝利。雖然後面伊拉克以引爆油田讓環境與全球經濟造成傷害的影響作為報復行動。
不管是鄰近國家或是同一個民族,多少都會有摩擦,而一個領導人物的決策會影響後續的結果。不管是軍隊、社會或是國家,有爭端是必然的,領導人物如何在傷害最小的狀況下解決,或許才會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有爭議的時候領導人物通常會先選擇以談判方式協商。但如果是領導人物挑起或是藉由其他手段去挑起爭端,那可能就比較麻煩了點。
戰爭人人都不樂見,而戰爭從波灣戰爭就已經開始科技化了,並非動刀動槍面對面廝殺才是,而是包含政治、經濟上都是。
近來國際上又有可能會引發的戰爭,希望不會成真,也希望不會影響到國際上的政經局勢。
波灣戰爭的相關電影有:
- 火線勇氣(Courage Under Fire, 1996)
- 奪寶大作戰(Three Kings, 1999)
- 鍋蓋頭(Jarhead, 2005)
文末,附上本日享用餐點乙份
身先士卒-史瓦茲柯夫將軍自傳(下冊) 作者:General H. Norman Schwarzkopf with Pete Petre 譯者:譚天 出版: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ISBN:957-70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