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熱帶魚》陳玉勳 電影評論

    想到喜劇片,通常會聯想到年節期間的各種賀歲片,然而撇除掉這段時間,台灣的喜劇片產製確實少了其他類型片許多,我認為是在新電影的影響之下,漸漸養成的風氣,對於電影的風格與傳遞的訊息,都選擇了涵蓋更深層的社會意涵抑或是較為普遍的愛情片拍攝。喜劇給人的感覺輕鬆、愉快,卻因背離悲劇而得不到青睞,被認為是通俗、平凡的。
    然而對於整體台灣的社會風氣,卻非常需要這種平凡的幸福,就像大家口中的小確幸,我想其實這是大家都需要,卻總是沒有被看見的需求,如同《熱帶魚》,雖然是一部喜劇,卻又不完全是,它更像是用喜劇包裝而成的悲劇,不論是城鄉差距或唯有讀書高的風氣,都是整個社會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漸地顯露於外,需要被大眾看見。
    電影中出現的非台北地景在嘉義東石呈現,東石是我的老家,看見熟悉的漁港、隨處可見下陷的屋子與在棚子下剖蚵的人們,很開心這些看似不起眼也平凡的日常景象可以被很好的收進這部電影中。城市與鄉下的對比,台北在片中呈現出的是灰暗、擁擠,令人感到不適而暈眩,東石則是帶出光亮、遼闊的景象,令人感到放心與自在,人的氛圍亦是,在台北日日為了指考拼命唸書的學生與緊迫盯人的家長們,假扮成少年隊,實則綁架小孩的大哥與阿慶,加上大哥在中途出了意外,也讓人產生了台北是不是很危險的想法。
    回到東石的阿慶,我們能明顯感受到與在台北時截然不同的氛圍,阿慶一家的綁架手法確實拙劣,卻也透露出很多的人情味,對於王道南與劉志強來說,“被綁架”字義上伴隨著恐懼、束縛與不自由,然而相反地,他們卻獲得了一個解放的機會,在都市他們是不被愛的孩子;是每天被成績追著跑的孩子,然而在鄉下,他們似乎更像是他們自己,是王道南;是劉志強。在鄉下的天空反而更加遼闊,心靈也更加自由,就像片名《熱帶魚》一樣,這樣的純真與夢幻,在都市無限的被壓縮與丟棄,在這裡卻有能夠盡情做夢的機會,所以劉志強在海中也看到了屬於他的「熱帶魚」,真假與否或許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那顆愛做夢的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論在台北或是嘉義,他們都很在乎一件事,就是「聯考」,教室裡倒數著聯考的時間,新聞播報倒數著劉志強剩多少時間可以唸書,劉志強的爸媽擔心著兒子的聯考成績,阿慶幫劉志強買參考書、問解答,可以看出考試制度對於台灣整體社會的深植與荼毒,是需要被看見的問題。而片中的女性形象,想談談阿娟,阿娟在片中幾乎沒什麼台詞,畫面也總是短短幾秒帶過,鏡頭中的她總是沒什麼表情與情緒,彷彿她是不存在的人似的,直到一場戲中阿娟對阿慶丟她的參考書時,我們才真實的感受到,阿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儘管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真正能夠對這個角色有更多的認識,是在幾近結尾時,她寫了一封信給劉志強,讓我們知道,阿娟也曾是一個愛做夢的人,跟劉志強一樣,卻不是每個夢的結尾都是Happy Ending,呈現出了社會寫實的一面,呈現了《熱帶魚》並非全然的正向喜劇,也包含了整個社會與個人的悲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