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法國【世界報】:「普丁侵略烏克蘭,不是因為北約擴張,而是永不滿足的擴張意志」

    Photo : SPUTNIK - MIKHAIL KLIMENTYEV
    Photo : SPUTNIK - MIKHAIL KLIMENTYEV

    【簡介】
    〈世界報〉專欄作者,亞蘭·法蘭修(Alain Frachon),於昨日(3月17日)撰文,分析普丁侵略烏克蘭,是以近二十年「北約擴張」和「西方羞辱」當作藉口,行數百年「俄羅斯傳承」,一種永不滿足的神秘「擴張意志」。特試全文翻譯如下,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全文】
    普丁愛烏克蘭,這個「俄羅斯文明搖籃」,愛到用實際行動摧毀她。烏克蘭人難道會以鮮花夾道歡迎?他們寧願付出代價-城市被毀,難民逃竄,數千人慘死,數千個孤兒倖存。侵略開始三個星期之後,普丁這個人仍然是這場「他的戰爭」之核心問題,一個政治與心理交會的問題。
    以專制政體來解釋,他圍繞在其謊言泡泡,獨裁,只相信自己卓越智能,除了自己的幻想,什麼也聽不進去。他將是二十一世紀的沙皇,如他將「重新恢復完整俄羅斯的歷史大業。」這就是普丁在二月底,於宣告征服烏克蘭,於官方媒體寫下文章的內容,然而,文章馬上又下架。俄國菁英外交與情報人員,再再警告克里姆林宮:烏克蘭不是總統想的那樣,烏克蘭人會抵抗。然而,深陷於其「另類現實」,普丁不聽不看,只管發動「他的戰爭」。
    以「被西方羞辱」來解釋-自從蘇聯末期,西方「拋棄」而且不停「羞辱」俄國,如同法蘭西學院祕書、歷史學家 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 所言。於戰爭的狂熱中,普丁總統生於這種氛圍-一個感情受傷的孩子。
    然而仔細觀察,在美國的強力推動下,蘇聯自 1992 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她獲得數百億美元的多年持續貸款。她於 1996 年加入歐洲理事會,1997 年加入七大工業國組織,如同 BFM-TV 記者 Frédéric Bianchi 所言。
    莫斯科於 1998 年盧布危機,受到華盛頓與布魯塞爾兩方,美國與歐盟援助。甚至自 1991 年,俄羅斯與北約有至少在形式上的合作關係。北約威脅?於巴爾幹戰爭時,美國對俄國當然有不滿與傲慢。但說不上到羞辱的程度。
    從北約擴張來看,這是冷戰形成、連結歐洲與美國的防禦聯盟。莫斯科知道這個官方說法,但是有自己的看法。以深思熟慮的戰略,普丁伸手進入烏克蘭,因為她有天可能加入北約,也就是以這個表面理由,他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侵占頓巴斯(烏克蘭東部兩個被俄國自 2014 年控制地區)。然而,若北約於 2008 年承認基輔有加入的條件,至今卻一直拒絕其加入的程序。
    美國外交政策的「新現實主義」學派,於國際具有關鍵影響力,長久批評美國領導人。美國拉攏烏克蘭的政策,如同歐盟,將會刺激莫斯科。以歷史和文化來看,俄國有權將其安全範圍,加諸此區的國家與人民,如同其主權有所限制。烏克蘭的狀態決定其政治命運-一個附屬附庸國。
    對「新現實學派」而言,烏克蘭的政治人物應當吞下這個狀態,不然會與克里姆林宮衝突。重要的「新現實學派」,如芝加哥大學教授 John Mearsheimer,提出將俄羅斯的安全作為必要考量,然而不是其鄰近國家安全,需要考慮。然而,相信普丁和他一樣理性,這位大學者在二月的〈紐約客〉寫道:「普丁知道他無法征服烏克蘭,無法建立大俄羅斯,無法回到蘇聯。」
    「新現實學派」的問題,在與普丁不是他們想的那樣,那麼理性有智慧。「新現實學派」忽略了一個真正「現實」:他們永遠低估了意識型態的力量。相信大多數烏克蘭人和他意見一致,俄羅斯總統說過並寫下,烏克蘭不存在-她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對普丁而言,烏克蘭從 2000 年的民主運動,完全是美國中情局精心策畫。依此,他無法想像,面對俄羅斯大軍,烏克蘭人英勇的抵抗精神。
    作為信徒的普丁,與真正的現實分裂。就像 2003 年布希新保守主義,與伊拉克現實分裂。俄國總統並不是因為烏克蘭最後會加入北約而開戰,他是為了重建大俄羅斯,就像他在官方媒體所發表之文。
    在三月 3 日刊出的〈紐約客〉,美國俄羅斯專家-Stephen Kotkin,指出普丁代表俄羅斯不間斷的傳承。侵略烏克蘭「不是為了北約擴張」,還是西方國家的羞辱,這個戰爭顯示「俄羅斯永恆的歷史性」,一種永不滿足的神秘「擴張意志」,然而,她已經是地球上最大的國家,她又曾經可能,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

    【原文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陳潔曜,北藝大電影碩士,巴黎第七大學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過程獲兩屆世安美學獎。創作曾獲文化部優良劇本、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劇本獎與自由文學獎,曾入選柏林影展電影新秀營。 現為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者、法文翻譯。(本站【任何引用】需提及研究者、譯者,敬請尊重獨立研究,感謝!)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