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俄系戰車此次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面對歐美各國所提供的多款反裝甲飛彈,幾乎無還手的餘地。特別是擁有攻頂模式的標槍飛彈,常常讓俄系戰車的砲塔噴飛,使整部戰車支離破碎,其中乘員的下場,可想而知。俄系戰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專家已有過分析討論,不外乎設計不良,彈藥儲放位置容易遭引爆,形成更嚴重的破壞。或是貪污腐敗嚴重,在被擊毀的戰車上常發現反應裝甲裡面竟然沒有火藥。同時乘員缺乏訓練,戰術觀念不足,全部聚集在公路上,又缺乏機械化步兵的保護,成為反裝甲飛彈最好的攻擊目標。
不過在這些情況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與過去主力戰車發展的思維有關,導致俄系戰車今日的窘境。這整個故事要從二戰前說起,當時搜索敵人的方式,還完全依賴肉眼,雙方戰車砲的性能也差距不大,因此取勝的關鍵就是先一步發現敵人,並快速裝彈,搶先發射。許多英勇的戰車車長,常在槍林彈雨中探出上半身,使用望遠鏡搜索敵人。戰車車長在砲塔上站的位置越高,看的就越遠,就越佔優勢。這讓當時的戰車越長越高,到了二戰時期美製的M4戰車,車高依不同的構型,介於2.74公尺至2.93公尺之間,已經快要接近3公尺了。而當時蘇聯的T-34戰車,高度也來到2.45公尺。
這樣的情況在二戰結束後,越來越明顯,美國戰後的第一代M48戰車,車身高度已突破了3公尺大關,來到3.1公尺。緊接著M48之後的第二代M60戰車,構型更為成熟緊緻,車高也繼續成長,到了M60A3時,高度來到3.27公尺。所以大家看到國軍目前現役的M60A3 TTS在街上進行戰備巡弋時,砲塔上的車長,視線高度幾乎已達一層樓高。
國軍的M60A3 TTS在進行夜間偵巡時,車長的視線高度,已接近旁邊民宅的一樓高度。
但是這樣的發展在M60戰車以後,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因為隨著熱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的成熟,各種戰車用光學瞄準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戰車的車長與射手不再依靠肉眼來搜索目標,同時戰車砲的精準度也大幅提升,接戰距離越來越遠。造成外型越高大的戰車,反而越危險。因此主流的戰車設計開始傾向低矮的設計。最好的例子就是緊接在M60戰車之後的M1,車高只有2.44公尺。我們從下面這一張M60與M1戰車的對比圖,就可以清楚看到這種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