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重新修訂] 如果樹會流淚 —《愛心樹》文本分析 大自然的痛苦與愛的定義

適合自行閱讀年齡:6-8歲
#兒童文學 #繪本

前言

首次接觸《愛心樹》這本繪本是作者小時侯在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偶然找到的。因為字句很短,句式亦大致重複,所以當時很快便看完,當時的感覺依稀是覺得小男孩這樣對樹是不對的,然後便沒有太多的感想。
到上了大學,作者在上兒童文學課時老師推薦《愛心樹》作為研究文本書目之一,與《愛心樹》的緣分又再次連在一起。
課堂上老師再帶領同學們深入探討主題,讓我對它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及後作者小試牛刀寫下的第一篇兒童文學分析就是《愛心樹》。
《愛心樹》對筆者來說意義重大,是其中一本影響筆者價值觀的繪本,也是希望繼續探討兒童文學的開端,想著把論文重新修訂並讓它成為第一篇發文實在是當之無愧。如讀畢本文後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分享,大家一起交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內容,請在下面幫我拍一下掌👏🏼 及追蹤。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兩個主題

梁秋月的碩士論文中提及愛心樹可詮釋成七個主題,而比較少人談論的兩個主題是「地球與人類的關係」及「愛」。《愛心樹》中的樹在書中的圖畫是一棵大樹,但在文本中是一個「她」,因此可衍生出兩種讀法,一種是以小見大,樹作為大自然的代表;另一種是以樹擬作「愛」的本質。而書中最引人深思的一句:「樹很開心⋯⋯其實不然。」 更可讀出不論樹作為植物或是人物都受到小男孩一定的傷害。

地球與人類的關係

書中的樹狹義為一棵樹,廣義可引伸為大自然及地球。在小男孩還未長大以前,小男孩的所需只是幾塊樹葉、幾個蘋果和可依靠的樹幹和一大片樹蔭 便能解決他的玩樂、飢餓和休息。然而,隨著男孩長大,他需要的和想要的變得越來越多,如男孩想要買東西、為了成家立室所以想要建房子、為了自由所以需要造船 。書中運用「我想要⋯⋯」的重複句式來表示男孩所渴望的東西。 而為了解決無止境的欲望,男孩向樹不斷苛索。由書中的圖畫可見,男孩是一口氣奪去樹的所有果實、樹枝和樹幹 。
植物需依靠撒播種子以繁殖生存,然而男孩摘取了樹上的「所有」蘋果 ,並沒有留下任何一顆愛心樹的種子,因此愛心樹已沒有辦法重新生長新的果實、樹枝和樹幹。樹一次又一次被奪去身上之物,與小男孩的對話中可見樹並沒有反抗,像大自然甘願為人類提供生活所需的資源,但也可詮釋為樹只是一棵植物,它並無法反抗人類從它身上奪取資源以滿足人類的慾望。倘若樹能流淚,樹或許也會為自己變得一無所有而難過。
從男孩不斷向樹索取資源可引伸至人類此刻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人類破壞地球生態,過度砍伐、拖網捕漁、非法捕獵等種種現象反映人類並沒有任何生態智慧 。森林變成沙漠、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稀有動物面臨絕種,都是人類自己栽種出來的後果。人類並沒有給大自然喘息的空間,讓樹苗生長,讓小魚變肥,讓動物生產,就如書中的小男孩一樣,幾乎把樹連根拔起,且並沒有一絲憐憫。如大自然有表情,或許會是極其痛苦的模樣。

愛的本質

《愛心樹》的原文名稱是”The Giving Tree”。愛是不是只有像樹一樣不斷給予才算愛?承接上一個部分,大自然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她不斷奉獻自己成就我們人類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但全書關鍵性的一句卻是:「樹很開心⋯⋯其實不然。」筆者每每看到這一句都會流下眼淚,而這一句也證明書中的樹也不全然是代表大自然,也可以代表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小男孩)之愛。這個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夫妻、戀人⋯⋯身份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兩人相處的方式。
從書中的對話中可見雙方只是一問一答,而樹只是不斷滿足男孩,這愛,其實是不是扭曲的呢?樹只有不斷給予而沒有透露自己的情緒給小男孩知道。也許小男孩也會誤會,他這樣向樹不斷索取,樹沒有拒絕,那是不是也給了對方錯誤的訊息?
單方向的給予並不算愛;未能好好向對方表達自己感受的也不算是愛,甚至是在傷害對方。愛的本質,筆者認為貴在溝通。筆者自己的人生經歷中也有不少因為沒有好好溝通而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因此即筆者在面對不想溝通的時間點也會迫自己把話好好說出或寫出來,因為已經再不能把錯誤的事再多做一次,後果可是無法想像的慘烈和悲痛。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小時侯《愛心樹》教會我不做一個自私的人,長大後《愛心樹》教會我要珍惜地球資源和做一個懂得愛的人。好繪本的魅力在於它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閱讀並可因著自身的經歷而代入其中。希望以後可以尋獲更多好繪本,讓繪本陪伴我和女兒一起成長。
參考資料:
梁秋月:〈國小教師、家長與兒童對薛佛西斯坦愛心樹之詮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內容,請在下面幫我拍一下掌👏🏼 及追蹤。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