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停更快兩個月。
疫情趨緩固然是好事,但疫情的趨緩也意味著常態的復返。公司雖然採用混合的上班模式,一切會議盡可能改到線上,但免不了還是要出席一些需要實體接觸的場合。於是確診根本變成了家常便飯,公司時常需要進行局部關閉消毒,工作內容也老是因為同事的突發性病假而被迫調整。
結果比疫情爆發前來得更忙了。
於是到了三月我才請了今年的第一次假。雖然前後還是壓力到快死掉,但有個神奇的朋友竟然在上班日安排了一場泥巴探險活動,光用想的都興奮到模糊。後來我才知道,這本來是安排給小朋友的活動,只是被我們一團想翹班的人給硬生生撐成了大人團。
始於殖民時期的大型開發讓檳城(Penang)逐漸褪去了紅樹林的覆蓋,剩下的都是泥巴。我曾在整理檳城的歷年填海開發案時,發現早在十九世紀檳島的人們就開始困擾於海岸線的消逝與泥巴的臭味,喬治市世遺區(George Town World Heritage Site)就是建造在泥濘上的,但卻很少討論紅樹林的保護。
在港口城鎮的光環也隨著技術發展的變遷而消逝,接棒的工業化發展又求賢若渴,必須靠著各種大型建設與開發案作為繁榮的象徵,以吸引更多嚮往美好生活的人才進駐。會發臭的泥巴自然一點也不討喜,更何況城市的發展讓土地變得搶手又昂貴,海岸線的拓寬也逐漸變成了常態。
感謝
自然教室的老師們帶領,我才有機會好好地踏在Pantai Bayan Mutiara的泥濘上,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不過,這片區域的海岸線已經被填埋過,平日是一處圍籬豪宅前光鮮亮麗的人造海灘,退潮時才會看到海灘前還有一大片沼澤。
可惜沒有看到我最期待的六腳海星,但第一次這麼仔細地觀察到了沙海星的移動方式。
這場短短的生物考察在凌晨六點就開始了,天還沒亮,我們還得戴著頭燈。我不是第一次參加海洋生物的考察,知道自己無論多小心翼翼都可能踩在人家的窩上,只能抱著敬畏之心緩緩前行。
我們在黑暗中發現的生物可不少,有海藻、彈塗魚、寄居蟹、蝦子、海蟲、玉螺等等。一開始被大家發現的沙蟹還嚇傻在原地,一動也不動,好在大家並沒有要傷害它,觀察完了還叫它快跑。
最可愛的大概是遇到蝦虎魚還有它的好鄰居槍蝦吧。蝦虎魚我沒湊近觀察到,但是舉著大螯的槍蝦成功向捕獲它的朋友發射了一發空氣炮,把他嚇了一大跳,說有點像觸電的疼痛感。
還有人找到了噁心的海蚯蚓,但是帶團老師看著它一臉姨母笑,說你看那蠕動的方式,看著看著不是很療愈嗎。
才沒有好嗎(所以我也不放它的圖了)。
遠處有忙碌的檳威大橋,它旁邊便是大山腳的Tokun山。
太陽升起後我們看到更多的鳥類,最多的是烏鴉,還有綠鷺,都趕在漲潮前捕食。帶團老師還說我們這團太幸運,一早還看到了忙碌的水獺一家,雖然距離得有點遠,還背光。
整個活動大概兩個小時就結束了,回家要面對的就是洗泥巴洗車的動作。完成後我還踏踏實實地睡了一個下午,美好的一天就過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