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陶體驗

2022/04/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停更期間我還參加了一次柴燒陶的活動。這本來是公司在去年要和藝術團體協辦的一場活動,但因為疫情告急緊急封鎖,就這樣一直展延到了今年。本想有參與觀察和體驗的機會,對一個做文化相關的研究員來說實屬難得。結果,沒想到連筆記都還沒整理完,陶藝師傅們就因為一些糾葛沒理清,導致我至今都還沒看到自己做的陶器,後續活動的情況也變得不明朗。
這時候的老闆依舊正常發揮,只說句“辛苦你了”就自己放假去了。然後還在放假中確診了。
請原諒我最近只能用“屁眼”來代稱他。
因為我想誠實地發表自己對這場體驗的感受,所以就不能用自己拍的照片了,免得無辜的人受傷。
但陶藝的確是種有趣的藝術形式,工匠與藝術家的身份可以很模糊,既粗曠又細膩非常。而我看到的陶器的製作過程是相對個人的,但進入柴燒陶的步驟時又是集體的勞力活,就無法一味堅持自己只要跟自己對話了。
所以那些還沒理清的糾葛內容並不難猜,反正就是有人一開始同意了柴燒陶的選擇,但在經歷了漫長的配土、煉土、拉坯、修坯、曬乾、素燒、上釉、釉燒等過程後,卻反過來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
準備柴燒陶的過程想必是繁瑣的,砍材備料都是麻煩的工作,但我參與的是後半段的實作。光是這部分就已經夠累人:陶藝師傅花了差不多一天時間才將各路陶器擺進小小的磚窯裡。為了有效地使用磚窯的每寸空間,所有陶器的形狀與尺寸都是安排的考量。
有辦法拍到這張照片大概要忍受相當的高溫吧
另外,燒陶的過程也馬虎不得。這時,燒陶前準備的不同長短肥瘦的柴枝就會派上用場:小柴很容易點燃,卻也容易燒光;大柴不容易點燃,卻可以恆溫。在漫長的48小時燒陶過程中,這兩種形態的柴必須被交替使用,以確保磚窯的溫度可以以每小時30-50度的速度慢慢上升。這是為了確保窯內的陶器不會因為溫度的突然提高而損毀,也能夠在最後一天達到1300度的高溫。
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就需要有足夠的人力能夠晝夜不斷地進行柴燒與守候。
我以為努力參與這個過程的人應該不會輕易看扁身邊一起努力的其他人。
果然我還是太天真了嗎?
我當然就是負責最輕鬆的首六小時的柴燒工作。那時候的磚窯還不太燙,而且早上的溫度也很適宜,不會太熱。
無論如何,燒到1300度以後的磚窯需要被放置冷卻,整個過程需要耗時7天,才能將其打開,陶藝師傅們才能在那天看到自己作品誕生的模樣。結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總是有理由的。師傅都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摸索出最能呈現自己想法的製作方式。越是接近所想的,就越是登峰造極。
只是事事並不盡如人願嘛。
在這次的柴燒陶過程中,我還見識到了saggar firing的技巧。這是一種充滿驚喜的造陶技術,它使用周遭的各種天然材料像是果皮、鐵線、咖啡、泥土、葉子、鹽等包覆著陶器,使它在燒陶後留下獨特的印記。
由於材料組合的不同,在磚窯裡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它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陶器
這不正是這種藝術形式最迷人的地方嗎?
就像人生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最正確的道路在哪,只能求無愧于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