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這次「假象」專題,最後一個山路行程,相較前幾次相比,這一趟舒服多了,有轎車和龍眼老師們(臉書 🔍 家農場)的陪伴,大家可以關注他們的龍眼產品,是很實在的返鄉龍眼農。
若不是他們介紹,賊賊可能生產不出這麼一篇與自然與產業設施有關的文章。畢竟我不是龍眼農,還是要他們仔細介紹,要我留心一些事物,及隨時考我龍眼、荔枝的辨認。
那就和我做一名龍眼見習生,上山認識龍眼窯吧!
賊賊在半夢半醒,撐著跟心怡姐他們講話後,第一個造訪的地方是位於南溪里的「土窯巷」。南溪里最主要的聚落為「二重溪」,以龍山寺為信仰中心(不是萬華或鹿港那個)。
如果想快點到「牛肉崎」走市道107經二重溪比較快,但滿鼓勵大家繞一圈經滴水,體會這個「崎」的地勢。真的開車就好,沒有必要像賊賊上一篇一樣騎腳踏車。
這一區會被稱為「土窯巷」,短短幾條路就有不少座土窯。東山不少土窯,多散佈在更為深山的地方。在南溪這種淺山地區,設置專門提供給觀光客認識龍眼窯的地方,較為方便。
雖然有更為密集的地方,但是像南溪這種短短五百公尺就有這麼多土窯的農路,還算是少見,所以在蘇煥智還在當台南縣長時期,這裡曾被封為「土窯巷」。
現在土窯巷的牌子倒在一旁,讓引路人不確定到底是不是這條巷子,直到看見牌子之後,這是否暗示著文化政策會隨政權的轉移而有所變化,甚至捨去。
好啦!講得太襲產政治了。我覺得南溪這邊滿不錯的,配合著小腳腿、吉貝耍、江南渡假村,這樣玩到南溪的土窯巷,可以成為一條結合著中地聚落、族群生活、產業教育的遊程,但好像只有我這奇怪的腦袋才連得起來。
仔細看這張照片的窯,與上面的有什麼差別,這個就是真的土窯。前面幾張可能有用磚塊或卵石加建,維持土窯的穩定與生命力。
有看到土窯上面插著幾炷香,這不是拜九天玄女,雖然這裡的高度可能適合她降落,但這其實是拜山上的神祇。我原本以為是拜龍眼神,但好像不是,有點類似農村會拜灶神、地基主一樣。
這裡因為有經過土窯巷的改造,所以每一座土窯前面都有寫這座土窯所有權人的名字。不過這座土窯已經崩塌了,完全不能使用。
在六甲、東山山區很常看到「我要買土地」的小牌子。我原本以為是所有權人因為土窯崩塌要賣土地寫錯,心怡姐糾正我是有人要買土地,我的疑問是「那就跟他買土地就好啦!?」
接下來就是龍眼實習生判斷樹幹、樹葉,辨別它是龍眼還是荔枝的時間了。雖然在限時動態已經玩過了,但看這篇文章的朋友,猜猜看左右↔️哪個是荔枝葉,哪個是龍眼葉呢?
如果不知道的,賊賊會上傳龍眼老師的教學影片,反正就是一個粗糙、一個光滑,然後與之相反,再相反。難記到我已經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就看影片複習吧!
離開南溪里後,我們到了土地崎,對面的警察局門口敞開,可能得標公司已經在運作些什麼。不過這次來並非看官吏派出所,而是他對面這個能夠看出這地方原有地質的龍眼窯。
不少龍眼窯都是就地取材,就像考古現場一樣,我們能夠從土窯中所堆積的土石砂礫判斷一些自然事件。像是這土窯中間一層顏色特別深,還夾著比較大的卵石,代表龜重溪在那時可能有大淹水,才能堆積這麼大塊的石頭在中游。
車子繼續往前開,還經過我前天撞山壁的車禍現場,早知道家農場要走這段路,我那天就不要騎腳踏車了(開玩笑)自己走和有朋友帶,感覺還是不一樣,一個可以自言自語,一個可以講瘋話,截然不同的樂趣,都喜歡。
應該是在尪子上天與外滴水的轉彎處旁邊(有關地名的故事,可以看賊賊前一篇的介紹),有一座東山窯的寶藏,目前還活著,仍繼續使用的木炭窯。
除了龍眼窯之外,木炭窯也是東山山上地區的重要資產,而木炭也是有價值的商品。現在木炭好像都用進口的,所以東山的木炭窯幾乎都荒廢,如果做盤點,廢棄的數量應該也蠻可觀。
這種雖然不是機械,但也蠻考驗我的想像和記憶力,畢竟沒有實作過。右邊那個大洞是放木材的,主要是龍眼樹,也有相思樹,左邊小洞則是引火的,之後就要把洞口封好,像照片這樣,讓木材在裡面悶燒。
這種窯的建築方式,就地取材造窯、挖掘窯洞、建築工法和調火原理,就是建築學上常見的風土建築,也是在里山生活的居民過去的生活方式。
木炭窯的阿伯有一個洞還沒有上土,只留下磚塊,賊賊就在縫隙中猛吸,味道還真香啊!龍眼的味道,也有可能是相思樹啦!?
離開滴水,我們接著走賊賊前一趟行程沒有騎完的106。望向窗外,我只慶幸沒有騎完它,不然我就半暈在沒有人可以救我的鄉間山路上。
走完106我們到了嶺南社區,這裡有一座「龍眼窯博物館」,能夠一覽龍眼窯在各個年代的變化。雖然不是這麼精確,畢竟現在也可能看到六零年代的做法,但至少這裡一次讓你看到窯的產業演進。
前一張可以看見六零、七零的窯體,分別是土角及卵石,而這張照片則是八零年代後的紅磚窯體。大部分的老窯都是依地勢而建,相當程度靠老師傅的技藝,算是難傳承的一部分。
注意上張照片的紅磚窯,能看出來差別在哪嗎?(給你們一點時間,再往下滑)
在窯口的部分,最早期土坑窯體為自然土壤洞口,還未出現導熱板概念;卵石堆砌窯體則是以石板為導熱板;紅磚窯體時期則有二種導熱板─水泥板及鐵板。看出來了嗎?左邊用的是水泥板,而右邊則是鐵板一塊。
還記得賊賊在上一篇內滴水有看到龍眼窯嗎?那時候很好奇上面為何要鋪草蓆。披草蓆的位置稱為「焙床」,早期用山上常用的竹子(照片紅色桶仔下的)。
後來改用斜紋編法,據說這是從六甲那傳來的(照片前面的編法),後來還有竹片、木條、鐵板等進化史。其實各個年代不是固定的,每個窯主都有自己的混搭方式,也就是自己的創意,這也是觀察東山龍眼窯有趣的地方。
插播一下,那天真的蠻熱的,就在東原買了「七里香」的飲料。我是在嘉義、臺南才知道這個品牌,原先在義竹還以為是當地特有飲料店,後來才發現台南挺多的。
經過家農場的告知,才知道這是東山的品牌,真是一家便宜又實在的飲料店。當時有在是不是周杰倫喝了飲料才有七里香這首歌,畢竟七里香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就開了。
怕蟲的朋友要注意照片一下,賊賊倒是覺得牠蠻可愛的,但龍眼農應該很討厭牠。除了有人類不喜歡的味道,還會危害無患子科,像是荔枝、龍眼的生長,牠就是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生長得相當快速,最好是在生卵時就把他解決掉,聽說移工會炸荔枝椿象吃,也許可以合作!?農委會會使用平腹小蜂來對抗荔枝椿象,而這跟賊賊在潮州採訪的蠶寶寶有關係,改天再把文章上架方格子。
家農場位於東山林安社區的「番仔厝」,在台南山區也去了滿多番仔地名的地方了,這應該也與西拉雅族有關。林安社區還有林道可以走,社區以龍眼、柳丁等農產為主,還有想設置龍眼與柑橘博物館的念頭。恩,希望會好。
家農場在前年(2020年)曾經申請臺南市文化局的個人社造點,並舉辦「東山窯啊窯」,讓學童與遊客體驗摘龍眼、剪枝、土窯烘焙龍眼乾的過程。
其實回來當龍眼農並不容易,因為農業收入並不穩定,家農場夫妻本身還有正職,才能讓他們延續父親過去使用的龍眼窯。也好險龍眼季就忙那一個月,但聽說那個月紹俸哥會累到不想講話,應該也沒心情像現在但我導覽這麼多龍眼窯,我還真幸運。
因為親子遊客滿多的,龍眼的體驗又深具產業教育意義,但小孩子沒這麼好解決。兩人就將其中一窯打造成球池,小朋友在裡面玩的不亦樂乎。
不過龍眼窯一年只會開一次,那其他時候可以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再思考,總不能一直做球池吧!還有人提出游泳池的想法,感覺有水火同源的氛圍,看到照片的你,有什麼想法嗎?(可以留言喔)
這座龍眼窯就比較現代了,龍眼在烘焙的時候,需要翻攪。這個龍眼窯配置有類似夾娃娃機的器具夾龍眼,對農民來說較為輕鬆。不過設置這個除了都要有經費外,你的龍眼窯的模樣也是能不能加裝的參考。
參觀完這麼多座龍眼窯,對於修讀文化襲產真的賊賊來說,這就是活著的產業襲產。東山和臺南市文化局一直有想把東山龍眼窯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想法,也找了台北大學的教授做調查報告,最後還是成為口號。
若要與世界尺度的文化襲產相比,以賊賊去過的不少文化景觀來說,羅馬尼亞的 Rosia Montana現況可能與東山龍眼窯最為相似。那個人與文化的時間性如何在文化景觀中互動(保存)是值得思考的議題。
之後再用比較學術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篇先讓我們認識龍眼窯就好。大家多給龍眼農夫鼓勵,肯回鄉就是傳承最好的前奏了。他們有賣龍眼花茶、龍眼軟糖也爆好吃,相信螞蟻賊的嘴。🙏家農場帶領
東山可不是只有鴨頭可以吃,在東山大廟「碧軒寺」前,有一間「海.行光合作用」的古巴三明治。看老闆穿著感覺應該出現在小琉球或墾丁,但他硬是要在山上穿很海灘賣古巴三明治,我也沒辦法。
不過真的很好吃,有種在海裡呼吸,行光合作用的感覺(山裡也可以啦)路過市區,強力推薦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