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傘運動的時候人剛好身處香港,但其實並不是特意去參與這個運動,而是本來就準備去香港一陣子,恰巧碰上了這樣一場大雨,得撐起雨傘。不過在去之前知道了香港大專學生串連罷課一周的消息,身為學生的自己,還記得在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還想著可以去看看這樣的場面覺得有點興奮。直到那天晚上衝進公民廣場,剛跟人吃完飯,後來回到住處,看見了其他人的facebook的post,因為警察的行動升級,所以她很憤怒的到了現場,我被感染了那樣的情緒,也到了現場。
老實說在香港,不會說粵語是很難融入的,所謂的融入並不指的是成為一個香港人,而是在香港做事以及被認同的困難度。在雨傘期間,許多人曾經試圖想做些什麼,但沒有成功,而亂世備忘做到了,他記錄了當下,79天中的香港與雨傘運動。
看著片段,回到了當時的場景。我還得當時有人要拿保護眼睛的保鮮膜,我準備接,但朋友W跟我說妳不需要吧。妳不需要為了這場運動做到這樣吧?這就是香港的問題所在,社會分了太多層,無論是身分或者是階級,如果在香港的每個人,不用分為說普通話的,說英語的,來做生意的,來讀書的,會好得多。
在片中,中學生提到了政改,讓我想到那些我在雨傘中遇見的人,有每天要返工返學的學生,他們說自己疲累但還是要到現場,有媽媽禁止他到現場的朋友,她說跟我說普通話她很怕被別人誤會,還有在當時跟我討論政治的女孩,她後來跟我說她討厭政治,但我總覺得她討厭的不是政治,而是身在政治無力改變的自己。
身為外地人,在現場的情緒向來抽離,可能是因為我對香港的認識不深,這本來就是個來去自如的城市,我並不知道它原本是什麼樣貌,所以並不覺得那79天中的每一天都是很珍貴很不同的,連香港人自己都驚異。而向來守法的香港人們,對於那樣犯法的占領其實心驚膽戰,又憤怒又悲傷,但我並不能真的在那個情緒之中感受,我只能被感染,只覺得一切新鮮好玩,想衝也不覺得有什麼害怕。還記得年初我去了一晚的太陽花運動,早晨時坐公車回到學校,公車司機在我下車時跟我說了一聲謝謝,我覺得有點怪異,然後回到學校上課,一切像沒發生過ㄧ樣的繼續上著文法與句型,頓時覺得跟周遭的一切很抽離,好像我不該在這裡,也好像並沒有那麼多人在意這件事。
如果一切來得太過容易或許會不覺得值得珍惜,乍看之下七十九天沒有改變什麼,但總是留下了些什麼吧。片尾中,那個22歲的年輕人說,他在現場找到了意義,我自己認為,那這場運動就已經足夠。而亂世備忘對這個人來說,就是記住自己二十二歲時發光的眼睛,那年我也認識了一個來自港大社會學系的學生,她告訴了我關於香港的居住狀況,也提到了一點學民思潮的眾年輕人,而後我恰巧的到了現場,我想這也是意義所在。有許多人在雨傘結束後什麼都沒有改變感到無力及心灰,這或許是成長的必然。
後來的香港社會有許多小孩跳樓離去,我不知道對她們來說離去是可以改變些什麼還是一切都沒有意義。運動或許可以成為做點什麼的動力,或許什麼也不是,只是一把傘。後來的香港本土主義盛行,情況有人稱為混亂,無論如何香港逐漸成為另外一個樣貌。亂世備忘這部片子最後的那位年輕人應該也正努力著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二十歲時可以接受的人,跟許多當時在運動中的人一樣。
(寫於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