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2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
1王昌齡:(西元690?—757?)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善寫七絕,多寫邊塞哀愁和閨中幽怨,氣勢雄偉,手法細膩。
2龍城飛將:指漢名將李廣,因李廣行動快,箭法精,讓人無法捉摸,所以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處。
3陰山:位於內蒙古。自漢得此山後,為中國歷代的北方屏蔽。
秦代、漢代的明月都照著邊關,戰士們遠征萬里,還沒有回來。只要漢代時威震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健在的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侵犯中原。
首句先點出時空,但作者不寫現在,而是從秦、漢下筆,指出自秦、漢以來,就是這樣的明月、關塞。從遠處(邊境關塞)下筆,使本詩產生了雄渾蒼茫之感。從古代寫起,暗示出後文「萬里長征人未還」是自古已然之事,而期盼「飛將」可以「不教胡馬度陰山」,則是古今人們的共同願望。然而詩中運用了「但使」這樣的假設詞語,可見「飛將」始終沒有出現,而戰士們只有繼續參戰,不得返家,含蓄地表達出本詩的主題──長久以來,由於邊關將帥無能,令戰爭不斷,使戰士不得返家。此詩透過首句秦、漢二字的運用,表達出悠久的時間與深遠的悲思,而又能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出作者對英雄與和平的渴望,文情皆佳,故能獲得崇高評價,被譽為唐人七絕的精彩壓卷之作。
( ) 1. 關於「秦時明月漢時關」,下列分析何者正確?
(A)暗示邊塞的人事物古今不變
(B)寫秦人懷念明月,漢人重視關塞
(C)希望能與古人共同欣賞邊塞風光
(D)帶出後文,指邊塞戰事不絕是自古就有的
( ) 2. 本詩第三、四句暗示作者生活的時代中,唐人與胡人的戰況為何?
(A)胡人作亂嚴重 (B)唐軍大敗胡兵
(C)兩方平分秋色 (D)胡兵入主京城
( ) 3. 「月」在此為「思鄉」的觸發物,下列何句中的月並非有此作用?
(A)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B)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C)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D)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