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筆記現場|《群像》青銀有約TIFA看戲特別企劃最終場

時間:2022/4/30-5/1 地點:國家戲劇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簡介: 澳洲年輕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編導的《群像》,在經過墨爾本藝穗節首演、巴黎遠距排練製作經驗後,澳洲編舞家再一次透過遠距指導,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及50位年輕舞者(北市大及文大舞蹈學系)在不到一個月的密集排練,演出本次TIFA的《群像》。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距離上一次看現代舞至少有五年以上了,現代舞可能是這次特別企劃裡,最擔心自己慧根不夠 Get不到的演出。兩廳院的演前導聆人在不爆雷的前提下提供了很多線索,包含演出會看到什麼、怎麼看編舞的手法、作品背後的人以及作品與現在的關係。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
導聆人說身體是不受語言隔閡的溝通工具,可以表達直接的情感。但在這個世界裡,我可能是個文盲。
或許不能用線性思考去看舞,不勉強自己理解(因為也真的看不懂),但是不同的光影灑在舞者身上好美。
喜歡舞者躺成一個大圓那一段,多重宇宙裡如果有個只能用身體溝通的宇宙,那他們的貝果黑洞應該長這樣。
喜歡舞者們海浪般的連續動作,映後座談時其中一位舞者分享,他最喜歡的也是這個部分,一個人做時只是簡單地躺著抬起頭的動作,但一群人做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我喜歡其中一Part動作俐落但身體像是羽毛般飄落。
喜歡重複的夢境,人像是動畫零件一格格推進、倒帶又重來。事後座談知道這段是Gallery,舞者組成藝廊中的展品。
喜歡黑暗中的耳語,騷動演變成克制不住的吶喊,但燈一亮,秩序整齊如校園畢業照。好像恐怖片、好像上海。
喜歡50位舞者的張力,像生命體分裂、推擠、融合、排斥。

延伸聆聽:創作者說 S3EP50 | 舞蹈家《史蒂芬妮・雷克:群像》劉奕伶:情緒每個人都有,只是敢不敢表達;而舞台,是一個容許表演者盡情表現情緒的地方【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創作者特輯】
舞台背後,劉奕伶談了舞者的養成,過去有十一年旅居紐約當舞者的經驗,從單純表演者到後來成為創作者的差異。也介紹了本次擔任排舞指導的工作過程。雖然這次劉奕伶既不是舞者也不是創作者,但從排舞指導的工作角度說舞,對他的反而有更多的好奇與期待。想看劉奕伶未來的作品。

共創旅程

最終場的工作坊,從用身體出招開始,在空間中遊走於「是」與「否」的光譜間,每個個體在詰問下的選擇,是一幕群像的定格。
選擇從單純自身習慣(是個常在兩廳院看表演的人嗎?)慢慢到有一點價值取向(是個有正義感的人嗎?),再到前後相關的問題可以討論(是個家人有難會挺身而出的人,但這是個孝順的人嗎?)
選擇沒有對錯,但作出選擇的人想的是什麼呢?謝謝懷萱老師的溫柔提問,和凱特堅定的提醒:如果這六站共創旅途能讓旅人們帶走些什麼,凱特說請記得這句不預設立場、願意理解的提問。
小組的最後創作,是總結並分享這段時光的感想,給未來50年後第100梯旅行社作為招生PV。回頭看影片,實在是有夠鬧,能在超短的時間內完成我們這組真的很有才欸。創作理念是剝除性別、年齡、職業等等的標籤,我們都是一樣的。
群體中的「一樣」有時讓人感到窒息,想讓社會能看見不一樣,但是確實都有一樣的部分,組員們想強調的是「我們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與感受,也都有互相包容理解的可能。
時間有限,旅伴間的對話來不及更深更廣,但工作坊所詰問的很適合做為自我對話。關係或許是互動出來的,但界線是自己定義的。這趟用藝術打開感官,看見彼此的同與不同的旅程,謝謝兩廳院、謝謝工作團隊與旅伴們,後會有期!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攝影/蔡耀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一碗長壽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