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瓶中信投稿
大約高二的時候,有一年學校發起了瓶中信徵文比賽的主題,把自己想對某個人說的話,化為漂流的信箋,可以選擇以「#親情」、「#愛情」、「#友情」為主題,書寫這封信件創作。
忘記是我自願還是被指定參賽,總之我接下了這個任務,然後在交稿前夕花了半天左右的假日思考並電腦打字,原本只要交一篇就好,不知道那天被什麼文昌帝君附身,居然洋洋灑灑寫了三篇,每個主題各寫一篇交稿,親情寫了對媽媽的感謝、友情寫了和想像中的好友對話、愛情寫什麼我忘了。
過了一陣子,班導來跟我說我寫的三篇被評審老師稱讚有加,原本想要三篇都放前三名的,但要考量給其他學生機會,所以只給我一個第一名、一個佳作,然後要我猜猜哪個是第一名。我那時候聽錯,以為老師要問我的是哪篇沒入選,於是我回答了「管鮑之交(友情)」那篇,沒想到歪打正著,老師說對這篇就是第一名,然後我內心覺得最好的、也是第一篇寫出來的「親情」主題,反而是沒有入選的那篇。
這三篇都是用類現代詩的形式寫的,具體文字內容到底在寫什麼,我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對當時的評審趣事還留有一些印象,也許是因為創作被肯定很令人開心,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感受到創作者對作品的喜愛程度與觀眾或評審者的評價是可以如此不同。
我也忘了回家之後我有沒有告訴媽媽這件事,應該是有,或許我還把那封以媽媽為主題寫的信直接給她看了,但我應該沒有告訴她我寫這封信的時候忍不住哭了這件事。
現在如果要讓我再寫一次「給媽媽的瓶中信」,我會寫什麼呢?
#媽的世界
從小到大我對媽媽的印象,就是一個勤儉持家的職業婦女兼賢妻良母,每天花兩個小時通勤上班、很晚回家(台鐵誤點的話就更晚),但還是一回家就張羅孩子的晚餐,對小孩沒有什麼要求、不會規定我們要做家事,遇到有些生涯大事例如選填志願,基本上也是遵照小孩自己的意思,雖然有自己的期待但也不會多做干涉。
行動上對他人沒有什麼要求期待的她,倒是把很多人的期待要求都放在自己身上,例如要孝順照顧公婆、要賺錢養家、要做家事、要照顧小孩,我直到很久之後才意識到這些事情,也很驚訝她怎麼能忍得下這些,佩服她居然沒有被這些事情壓垮,真心給所有忍氣吞聲、忍辱負重、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婦女媽媽們一個Respect。
等到孩子大了,她也從婚姻的枷鎖中解放,現在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追劇,過得自由舒適。我曾問她會不會想要買房,有一個自己名下的家,或者投資賺更多錢來做些什麼?她說不會,她很了解自己,沒有什麼野心追求,可以知足、安於平凡的過生活就好。
生活在整個社會都推崇著成功名利,每個人總免不了抱持一些雄心壯志、汲汲營營想做點努力的時代,有時候看到媽媽這樣的心態,實在想封她一個「#佛系媽媽」的稱號,但看她很開心的追著一部又一部韓劇中劇,還會打開X皮拍賣直播放置賺點數時,又覺得這好像是每一個普通市民媽媽們最後回歸的日常。
#媽的多重角色
小時候覺得媽媽是堅忍的、偉大的、溫柔可親的;長大後發現媽媽也是一個平凡人,學著隱忍、會偷懶、想反抗、有脆弱、也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
發現媽媽內心的煎熬與痛苦時,我曾經質疑過自己的出生,是不是成為讓她痛苦的源頭之一,因為我,她有了「媽媽」的身分,我也變成這個身分枷鎖的加害者。
如果「妻子」、「媽媽」、「媳婦」這些角色框架會讓一個女人活得不能順自己心意,活得懦弱卑微和窒息,那該怎麼辦?媽媽教我「歡喜做、甘願受」,我想這也是早期女性為了在父權社會存活留下來的智慧吧,既然逃避不了,就抱著歡喜甘願的心情去盡責。
無論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態是共識。只是在觸及不快樂的那條底線之前,媽媽的容忍度大概像一潭深不見底的水池,我的容忍度還只是大雨過後門前的一攤小水漥。
祝心胸似海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願妳們的水池中充滿繽紛水草與五彩魚蝦,沒有黑心工廠排放廢水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