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通膨如何解

    上週我們聊到何謂通膨與通膨之定義,基本上只要是正常經濟擴張所伴隨之物價上漲無需太過擔心,主要是不符經濟規律所引發的異常通膨需要找到其病因並加以解決。

    1970年代多國失敗的處理通膨方法

    眾所皆知,1970年代因兩次石油危機所導致之停滯性通膨(想想看,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翻四倍會對物價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想當然物價快速上漲導致的直接效應就是實質薪水變少,而且對於相對低薪的勞工階級衝擊更甚,這時候受到羔羊物價衝擊的廣大人民的訴求可想而知就是提高薪水抵抗通膨,也因此在多國工會興盛的當時罷工要求調薪的示威遊行一直沒少過。
    在興盛工會運動的壓力下,政府只好以調漲基本薪資並以各種手段施壓資方調漲薪資(有強烈的既視感),這下子薪資是上來了,然而大家卻忽略了許多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之製造與運送等成本往往也包含大量的人力成本,你調薪了這些人力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結果調薪後一陣子物價也高了起來,根本把之前條新的效果都抵銷了,一切又回到原點。
    結果就陷入了物價上漲→人民要求調漲薪資→薪資調漲推動物價再上漲→人民再度要求調漲薪資又讓物價更高的怪圈中。
    而且更嚴重的是過高的薪資成本也加重了生產者(資方)的成本壓力,許多不堪重負的企業主紛紛以裁員、關閉產線甚至將產業整個外移來降低成本壓力,也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
    下面放一個談論當時英國經濟情況的影片:
    可以注意影片2:33處一位男子買完東西後仔細地瞧發票上的價格明細,可見當時物價漲得有多誇張,另外影片稍微往後也有提到失業率提高的問題。事實上,1976年英國還一度因為國內的經濟與財政危機接受IMF援助,各位讀者要知道一直到二戰剛結束英國還算是世界霸權,短短三十年內竟淪落至此,真是情何以堪。
    但不要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到了1978至1979年的冬天英國各地的工會因不滿意薪資待遇發起全國性的大罷工,導致城市中的垃圾無人清運堆積成大小小的垃圾山,甚至遺體也無人協助處理,即著名的「不滿之冬」(Winter of Discontent)。
    「不滿之冬」當時倫敦一處的垃圾山
    「不滿之冬」當時倫敦一處的垃圾山
    也因為這個「不滿之冬」,導致英國保守黨在幾個月後的大選勝出並執行一連串的改革以抑制通膨。
    其實不只英國,當時其他工業國如美國、法國、西德等工業國家也陷入類似的困境。

    根本解決之道仍在於供需法則

    其實解決異常通膨的方法不是利用貨幣政策,或者是單純的提高薪資因應,兩種方法都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罷了。還記得最初談經濟運作的系列文章嗎?貨幣的作用就是取代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模式,以不易變質損壞的物品做為衡量價值的交易媒介,只要是衡量價值最終都會回到最基本的道理,供需法則。
    異常通膨的主要成因都是生產端出狀況,像是石油危機時能源價格翻倍導致生產成本上升而引發停滯性通膨(也可以說是慢性通膨),而更嚴重的惡性通膨除了當權者濫印鈔票以外,就是戰爭破壞了經濟生產結構所引起的(前後者往往相輔相成)。
    也因此從生產端著手基本上就是解決或減緩異常通膨的不二法門,如減少生產管制(降低設置工廠的法規門檻),以及舒緩生產者所面對的成本壓力(原物料補貼)。
    其實不只是處理異常通膨,很多事情如果能從最根本著手,不被現有複雜的知識體系所影響,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