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呈現人類心理階級的好途徑,寂寞的人們做出各種愚行去追求活著的真實感,近期我讀了日本作家向田邦子的作品,讚嘆她將這些人物表裡、行動與情感到位呈現。
向田邦子1929年生於日本東京,隨著父親工作地點轉換四處遷徙,後來向田成為一名電視劇腳本家,在1970年代與倉本聰・山田太一被譽為腳本界的御三家。向田邦子開始執筆創作小說的原因,是想要存錢在冬天時去度假滑雪,這份起心動念讓現在的讀者有許多精采的文本可以閱讀,1980年向田獲得直木獎,不幸的是她在1981年夏天來台灣取材時因空難殞命,如果存在一個沒有墜機事件的平行時空,相信她會產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向田邦子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小說《
宛如阿修羅》,寫竹澤家四姊妹驚覺不苟言笑的年邁父親竟然有情婦!符合日本傳統婦德的老母貌似一無所知,四姊妹想瞞著媽媽解決老爸的外遇問題,但也被各自的人生難題糾纏著--守寡的大姊和有婦之夫大搞不倫,模範家庭代言人的二姊正懷疑丈夫出軌,母胎單身的三姊因長期寂寞性格彆扭,從小不被家人認同、外型招蜂引蝶的小妹則與劈腿的魯蛇拳擊手同居中,竹澤家會就此分崩離析嗎?
如果把「外遇、不倫、婚外情就是不對」當鐵則來看小說,大概會執著在竹澤家兩老、四姊妹和她們的男人們到底誰是好人、誰是渣男渣女,直接用判官標準來裁決誰該上天堂、誰該下地獄,上不了天堂下不了地獄,滯留在人間只能被唾沫星子呸到死?
即使身處在社會法理承認的關係,能彼此照應過日子,人仍會覺得空虛寂寞、缺乏激情,或者是對方的人生階段已經沒有自己插手的餘地,換句話說是自己不被需要了。這時該怎麼辦?
互相找碴的人們都渴望被需要
人的真實感情經常是很複雜幽微的,自己沒辦法填補內心的空洞,就向外去索討,其中一種模式是「找碴」,社會上誰去找誰的碴、有時也不見得真有什麼實際的金錢財務糾葛,根源說穿了是「我就忌妒你過得比我爽、比我幸福、憑什麼你可以我不可以?我哪裡比不過你?!」
即使是手足,也會明著暗著比較,誰的成績好、能自己賺錢經濟獨立、交往嫁娶到好對象、受到成群異性的追求……
《宛如阿修羅》中有一幕戲我印象深刻,姊姊們目睹小妹做飯時穿著高級服飾,舉手投足都不一樣了,便一起抱怨她戴著大鑽戒不怕碰壞,鑽石可是世界上最硬的礦物,哪會這麼脆弱?分明是大夥兒都被閃瞎了紅眼,自己沒有不爽快,於是出言找碴,不找碴玻璃心都要碎裂了,長久被姊姊們看扁的小妹則理直氣壯地說,誰叫我剛生完兒子幸福肥,大鑽戒脫不下來嘛。
向田邦子寫出在血緣、姻親關係的連結下,一頂包裝著「我是為你好」的帽子扣上來時有多沉重,長久困擾人的心理階級又會在哪些外在條件的變化下升高或消失,那些不正常的關係、曲折的心思和較勁,都是不同人生階段「想要被需要」的人們用行動發出的靈魂吶喊。
親緣傷人,但也是可以修補的有機體。小說中另一幕我很喜歡的場景,是在三姊的婚禮上,因為和名人結婚的小妹與妹夫高調出現,導致現場喧賓奪主,新郎的禮服被來捧名人的瘋狂粉絲弄髒,三姊早就對於小妹的唱秋氣得牙癢癢,現在連自己的人生大事都被搞砸,在這個看似再也無法挽回的場面上,一開始造成家庭裂痕的父親脫下自己的禮服請新郎換上,讓原本穿著不合身西服的新郎可以更為體面地完成儀式,父親的成全也象徵著竹澤家的下一代還可以繼續走下去。
那些人情五味混合的愁緒
個人的成功未必能讓家人感情和睦,手頭寬裕不能換來伴侶的愛,有嚴謹的道德也無法感情順遂、被愛不見得能換成受到認同的身分,於是人們總有缺憾、總是很難明白彼此。
向田邦子以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拋出一長串的「不明白」的問句,更多的日常讓彼此「似乎懂了對方」,但又難以「接納」,人情五味混合在一起的愁緒,便是向田邦子的筆調,在小說這一種能讓讀者產生各種有機想像的文體中,這些世故與故事究竟能讓當事人更冥頑不靈還是通透,那便是「各有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