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前山報第十期】從舊街到新街 發現一座乘載夢想的士林城

2020/010
◎黃飛霖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士林的舊與新在這年開始面對傳統與創新的互動,這是時代的更迭,也是傳承的開始!有人說最美好的人生是五味雜陳,回憶士林不同世代的青春,在士林漫步,尋找每個世代曾經美好的街口巷弄,發現您過去不曾體會的士林城。

士林文化發源地 士林舊街
台北有史記載,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招佃請墾上淡水大加臘地方五十甲田園外的荒埔,與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岐伯(戴天樞)等五人,另立陳國起名字請墾淡水港荒埔一所,而現今被稱作士林舊街的士林舊佳里社區一帶,於康熙48年,由墾戶「戴天樞」之名請墾北路麻少翁社東勢溪一帶荒埔。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經歷政權更迭與交通建設發展創新,從過往水路、鐵路至公路,現代捷運交通系統之便捷,來到捷運士林捷運站一號出口,走至中正路過斑馬線的捷運高架廣場,即為舊佳里,也是士林舊街之起點,能一窺士林三百多年來的開發史。

跨越三百年歷史的前街
士林神農宮位在士林區舊佳里前街74號,是舊街的精神信仰核心,原來位置在下樹林埔(約現在士林新光醫院一帶),主祀福德正神,稱其廟為福德祠,後因洪水之災,於乾隆6年(西元1741年)改建於芝蘭街現址,稱為芝蘭廟。後於嘉慶8年(西元1803年)淡水同知胡應魁到本地,看到芝蘭廟格局大並有翹脊屋頂,需有更大神格神明入駐為主神,後來廟宇再行修建之時,祀奉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將芝蘭廟改稱為神農宮,副神仍供奉福德正神。廟內左側為里辦公處,留有許多清代具有歷史價值之舊石碑。
神農宮的前方今天稱為「前街」,乾隆年間為士林主要道路,來自各地的商旅與四方農漁皆匯聚於此,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台灣正逢林爽文事變,其黨羽林小文率眾攻入芝蘭街,而後1859年士林漳泉械鬥導致前街大規模毀壞,在地仕紳潘永清率領在地族人另於下樹林埔地另蓋新街,前街才逐漸沒落。
沿著「前街」前進郭元益餅舖,會遇到一間富有在地人情味的「有應公媽廟」,此為「有應公廟」與「聖媽廟」之雙廟合併廟宇。1709年士林有開墾的紀錄,漢人墾民在士林落腳發展之時,常遇有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此地無親屬可料理後事,地方頭人及村民遂營建「有應公廟」收埋屍骨而祭祀。1800年代於本地望族之女吳若蘭女士興辦學校教育女童,頗得在地族人敬重,而其死後仍有神奇事蹟不斷流傳,遂建小祠「聖媽廟」祭祀。因兩廟年久毀損,後人將雙廟合併同祀。

士林餅的滋味 郭元益
開基主郭樑楨於1867年於舊街現址開設餅舖,以其在漳州龍溪縣的祖厝「元益」堂號創立糕餅店,第三代經營者郭欽定將「元益」店號上冠郭姓而成「郭元益」,其喜餅、鳳梨酥及冰沙餡餅為其招牌。於士林區文林路546號4樓創立糕餅博物館,提供百年糕餅展覽,每月定期舉辦手工體驗工坊。

士林新街—拚搏出來的夢想街區
「士林夜市」是近40年來新竄起的地標名詞,居住在這裡的老住戶都說自己是「(士林)新街人」。士林昔日被稱作「八芝蘭」,在19世紀中葉的一場「漳泉械鬥」中,造成芝山巖與週邊的士林舊街嚴重毀敗,這是一個人心不安的時代,幸賴地方仕紳集結在地資源,以潘盛清與潘永清兄弟為首,帶領各姓族人修建「士林新街」。
慈諴宮是士林新街的信仰中心,其廣場是在地居民的防禦集合地
以媽祖廟「慈諴宮」為精神中心,建築一個「井字型」的街廓,內有四方小街蜿蜒穿過,要塞處設有防禦隘門,於媽祖廟前方鑿出一條商業運河,後方緊鄰基隆河為屏障,自此成了台北最堅強的軍事堡壘,鮮少戰亂發生,成為後來個世代士林人拚搏夢想的舞台。

職人古早心 看見台灣產業轉型
士林新街向來以庶民生活為重心,重視學習教育,並發展多元的職人技術,以其得天獨厚的商業位置繁華至今。
慈諴宮前熱鬧聚集的小吃攤,是過往台北農漁產的集散中心,金山的農家子弟挑著農漁扁擔,在凌晨從魚路古道摸黑翻山走來,廟前魚貫的顧客提著煤燈在天光未明之前趕來批貨,煤油因為燃燒未完全匯發出微微綠光,遠遠一看就像鬼火橫行,猶如「鬼市」。
大東路的百年老店─瑞成棉被與大北路的百年老店─郭合記正宗士林名刀,迄今仍保有匠心古風;大西路的西服店仍可看見老師傅堅守崗位為老客人製作西服,而另一間裁縫店阿姨的老裁縫機,更窺見了台灣從1960年代後,從農業社會轉型到了工業社會的影子,這群從台灣各地來士林發展的青春少男、少女來紙廠或紡織廠工作,他們相識、戀愛及成家,回首當時,士林新街可以說是最幸福的戀愛聖地。

從士林夜市走向士林新街
士林夜市的觀光風情是代表台灣的庶民櫥窗,然而面對在地文化的關注,顯然對大眾來說陌生許多。「士林新街」代表的是在地文化主體,從對夜市空間的味覺與視覺的感官刺激,走向具有歷史傳承與人文風景的情感體驗。
士林新街的擘劃到守成,靠的是每個敢做夢的人的堅持與實踐,以其豐富的在地歷史與產業人文,讓我們從夜市人生逐步看見慢城生活,對士林巷弄的文化想像拉寬超過百年的尺度,來到士林新街,不仿散步走入士林新街的小小巷弄,看見跨世紀的士林老屋,感受隱身小巷弄內濃厚的職人匠心。下次來到這裡,不彷走入小北街22巷、小南街、福德路到士林街福德宮,您將遇到士林的動靜分明。

走入舊與新的士林
  • 小北街22巷
  • 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小北街22巷
走入士林公民會館旁的小北街22巷,是目前逐漸在消逝的穿屋巷,頗富歷史的小巷子,巷內逐漸進行都市更新。小巷內的閩南紅磚家屋坐落小巷兩側,約有不到兩米寬度,現已鋪上了水泥地,紅磚屋的消逝代表的是這個時代的推進。
過往士林新街在大路之間皆有「隘門」作為防禦工事,雖然這裡已不是隘門的所在,但我們透過這條蜿蜒小巷的石頭、紅磚牆面遙想城區歷史,於現代士林新街逐漸翻新之間,漸漸與各時代於此行走的路人行跡告別,進入此巷內也請輕聲細語,避免打擾到住在這邊的居民。
  • 士林郭元益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546號
開基主郭樑楨於1867年於舊街現址開設餅舖,當時僅是一間五坪大的小餅舖,以其在漳州龍溪縣的祖厝「元益」堂號創立糕餅店,第三代經營者郭欽定將「元益」店號上冠郭姓而成「郭元益」,其喜餅、鳳梨酥及冰沙餡餅為其招牌。
店內著名的冰沙餡餅是在店鋪旁的溪邊洗滌豆沙原料「綠豆」,為了讓豆餡更有清涼綿密的口感,必須站在大灶邊用鍋鏟長時間慢慢翻炒,製成十分耗工。1955年住在士林官邸的前總統蔣中正先生在前往北投泡溫泉路上看見這間店鋪門庭若市,請侍衛長購買回去品嚐,獲得蔣宋美齡夫人回味再三,獲得指定為外交伴手禮。
現今的郭元益開創多角化經營,最為人熟知即是喜餅禮盒,而於士林本店的四樓創立了糕餅博物館,提供百年糕餅展覽,每個月定期舉辦手工體驗工坊,續說郭元益的傳奇,推廣台灣漢餅文化。
  • 下水擋 / 下運河
臨近福德街31巷的下水擋河道遺跡已加蓋於路下,在31巷巷口處,靠近新大樓旁有一個不顯眼,被人認為是髒水溝,是目前尚未加蓋可以清晰看見的一段。日本時代以唭哩岸石修築此段水道,仍可感受水道遺跡。在巷口通往士林紙廠方向處可以看見置放了多顆橋墩,為下水擋水路上的橋樑遺留下的印記。
  • 復發竹木行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32號,後方靠捷運高架橋下
藏身臺北士林夜市旁、座落在劍潭捷運站前的復發竹木行,原不是朱義武先生的家族事業,而是鄰居不做,因緣際會承接下來的。50年代的台灣物資仍然拮据,朱義武說當時竹子需求量大,光是下貨、整理就要忙到凌晨3、4點,當時士林芝山岩一帶有許多老兵,因為堅信「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要他用竹子就地簡單搭屋暫時棲身,沒想到一住就再也沒回去了。這時期的竹木需求量大,朱老闆還特別從艋舺大加蚋(東園)雇用兩名竹藝師工作,從中也一邊學習竹藝的製作,漸漸發現竹子是自己一生的志業。
到了70年代,台灣處於塑化工業起步,塑膠翻模成了建材主力,竹木需求開始下滑,此時,蔣經國總統推動十大建設,他與有榮焉帶著師傅搭蓋工寮,參與過其中三項,包括桃園機場,煉油廠、中山高速公路,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是無比驕傲。近代隨著鐵皮、浪板、石綿建材的日新月異,竹子在工寮建設應用上應聲而倒,現今復發竹木行的客戶以庭園造景、日本料理店居多,當初曬麵線的廣場已經不在,隱匿在公寓建築後方與捷運高架下的一小空間。已經72歲的朱義武說:「這是粗工,兒子也不願意接!」
朱義武的復發竹木行見證了士林夜市的誕生和重建,在現在難得遇見竹林的環境,堅持保存一方之地,用竹子說在地歷史,以竹藝分享他曾經歷的美好人生。
  • 安爵銀飾
  •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小北街17號
來到小北街的安爵銀飾,常有店貓慵懶坐在店門口,像是招財貓般吸引路人的目光,兩位合夥人老闆一直以來有個浪漫的想法,他認為「幸福常像貓和牠的尾巴,當貓拼命追逐尾巴時,尾巴卻跑給貓追。只有當貓決定向前走時,幸福才會跟在後面。」兩人在有共識下於2007年成立安爵銀飾,營造讓人幸福的手作銀飾店。
這間小店舖,因為在士林夜市堅持製作有溫度的手作銀飾,漸漸傳出了口碑,
近期搭上國際背包客來台灣過「慢城生活」,創造有幸福感的旅遊體驗,設立「銀飾工坊」,讓旅人可以一起跟銀匠學習,課程從設計開始,到焊接等手做體驗,創作自己製作的戒指、手鍊或頸鍊。店內最獨特的商品是為店貓製作不同款式的銀飾配件,因為每隻貓咪都有牠們的故事和紀念價值,深受老客人喜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