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九期】破海而來開山而去──訪吳沙故居

2022/05/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009《前山報》
◎蔡佳芳
1975年台灣影院上映了柯俊雄主演李行執導的《唐山過台灣》,鮮活的人物影像,讓百餘年前蘭陽拓墾史鮮活了起來。早期的敘事方式依開發者角度著眼,搭配慷慨激昂的人物情節,先民自陸而來強渡黑水溝的艱辛,仕紳仗義相助約定共創天下,大義的壯舉激烈的戰事,塑造了英雄人物,說的正是開蘭先鋒──吳沙。然,電影上映後,引發原住民族群強烈的抗議,認為噶瑪蘭族世居於蘭陽,來自大陸的移民,不但稱其為「番」,甚至權剝奪原住民的居住與土地權,影片過度美化了外來者的角色等。
吳沙故居原址,現已損毀,石階是漳州運來的壓船石
《唐山過台灣》電影海報
若以博物館的性質區分,可將吳沙故居歸類於名人故居(此詞沿用臺灣文化界的通稱)。而在民主化後期的台灣,轉型正義抬頭,多元角度及敘事交替,資訊取得相對容易的現代,歷史正逐漸解構,在此僅將兩方觀點略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再閱相關史料進行佐證。

吳沙與宜蘭

吳沙影響宜蘭甚深,其入墾之時,得淡水富商柯有成、何繢、趙隆盛襄助,以「斧一把,米一斗」,在三貂角集結千餘人,吳沙率眾拓墾需組織化,乃以十數人為一結、數十結為一圍等形式,建立嚴密而有系統的群體。 首佔之地稱頭圍(今頭城),因官府認證才能稱「城」,故彼時以「圍」稱之,例今之二圍。吳沙歿後,其子繼承父志,開墾完成後,為酬謝壯丁襄助,將所得土地,分為「壯一」至「壯七」作為答謝,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宜蘭今之地名,多沿用當時的舊稱。
頭城搶孤是宜蘭著名宗教活動,也是頭城地區中元祭典的重頭戲。每年舉辦大規模的搶孤活動,亦與吳沙拓墾有關,漢原兩方在激烈戰事中傷亡慘重,尤以頭城最烈,在宜蘭逐漸恢復和平之時,為紀念蒙難孤魂,藉由傳統中元節,進行慎重的普渡儀式,祈求亡者安息。

吳沙故居今昔

吳沙故居
吳沙故居位於礁溪,宅院為傳統的三合院磚厝,其後代仍鄰居於此,原宅已損毀,只剩階梯與基石,遽聞階石源自漳州,乃跨海而來的百年壓船石,建屋之時便砌於門前,以便遙想故土。走進重建後的宅院,其仿照老屋的工法,新舊建材交錯使用,木構部分全數榫接而成,磚造部分復舊重現。主廳供奉吳沙牌位,其他室間播放紀錄片與展示入墾所需要的器物及農具。
主廳祭祀吳沙
館內陳設的古早農具
故居由吳沙文化基金會主導,積極參與地方事務,包括舉辦吳沙文化藝術季、書畫攝影寫生比賽、藝文展演,並與佛光大學共同推動吳沙文化研究相關事務,開發紀念品及參與公共事務,推動文物的修復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吳沙自漳州攜至宜蘭的神龕,兩百餘年的過渡,神龕壞損嚴重,基金會委請宜蘭雕刻師陳啟文進行修復,漆藝則託付淡水彩繪藝師賴志豪,歷時年餘才逐一完成,過程亦拍攝影片紀錄,足以見證文化資產的今昔風采。
吳沙夫人墓
故居鄰近之開蘭路兩旁為吳沙社區,路旁有夫人墓、昭績碑及澤蘭宮。吳夫人本名為莊梳娘善武亦通醫藥,有一說吳沙治癒噶瑪蘭族的天花之事,夫人貢獻最豐,後與子媳及妾合葬於此,墓座向北,遙望吳沙墓所在的三貂角,恰好譜成開蘭之路。昭績碑為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感念吳沙開蘭事蹟,特立「昭績碑」於烏石港前,以為紀念,原碑目前已不知去向,1978年宜蘭縣政府特地按照原文再刻新碑,立在夫人墓旁。
吳沙破黑水溝而來,能聚眾千餘人開山而至,確是一號人物。吳沙故居更是見證噶瑪蘭百年歷史的據點,亦是難忘的血淚篇章,踏訪名人故居的同時,如何用多元的視野去看待人物及時代,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討論,先人殷鑑不遠,如何消弭歧異,在文化詮釋上使用更公允的角色談論,恐怕是未來仍待努力的目標。一如故居廳後的百年古井,依然湧水豐沛,歷史的洪流終將浮現答案。

吳沙簡史

吳沙(1731~1798,雍正9年生,嘉慶3年卒),福建省漳州府漳浦人。代表漢人入墾蘭陽,與世居的噶瑪蘭族爆發武裝衝突。隔年,原住民爆發天花疫情,吳沙與其妻略通醫術,無懼受染風險,治癒百餘人,至此原漢才逐漸和解。
吳沙故居廳後兩百年老水井,至今仍是活泉,水質甘甜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8:00-17:00
  • Tel:02-2269-6796
  • Add:宜蘭縣礁溪鄉北門巷39號
  • http://www.wu-sha.org.tw/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