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秀/時事評論員、作家
自巴黎協定已於西元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後,全球包括191個國家無不致力於制定減碳政策、發展綠色產業以及推廣永續經營的概念,以期能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和碳減量之目的。台灣以碳定價的政策制定為主要目標,並依據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以減緩、調適及綠色成長3大主軸,推動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雖然政府積極地響應綠色環保以配合國際趨勢,然而其政策上仍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尤以碳定價的內容制訂尚未完備和過於輕率之下,很有可能因此失去了一個改善社會的極大機會,對此筆者另闢蹊徑,希望能以不同的視野提出碳收費的新模式和見解:
自巴黎協定已於西元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後,全球包括191個國家無不致力於制定減碳政策、發展綠色產業以及推廣永續經營的概念,以期能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和碳減量之目的。台灣以碳定價的政策制定為主要目標,並依據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以減緩、調適及綠色成長3大主軸,推動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雖然政府積極地響應綠色環保以配合國際趨勢,然而其政策上仍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尤以碳定價的內容制訂尚未完備和過於輕率之下,很有可能因此失去了一個改善社會的極大機會,對此筆者另闢蹊徑,希望能以不同的視野提出碳收費的新模式和見解:
【搭配社區營造與共享綠能價值】
與其從源頭進行管理和制定價格,不如從碳製造的「場所」進行費用的收取,不但有助於當地對環境維護的重視,更可以作為政府機關衡量各個地區現況並製定基礎建設和發展的依據,促進居民對居住地區永續經營的關心和參與意願,達到政府與人民互助、共享生活經驗和價值之目的。
舉例來說,從科技面來看,我們可以運用國道收費站的經驗,利用ETC科技與技術增設影像監控與感應晶片裝置,對所有經過的每一條巷弄的燃油汽機車車輛(除電動型汽機車外)徵收「過路費」,作為駕駛人所駕駛之車輛而產生的噪音和燃氣、廢氣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應付之清潔費用,並作為當地社區的收益來源之一,如此不僅可以為繁忙的社區街道爭取更多的基礎建設與服務之經費來源,更有效地達到「使用者付費」之公平原則,可說是一石二鳥之計。
此外,這套收費系統的設計亦可以搜集車輛與行人之數據,作為強化治安、建立友善共享環境與文化之目的。所有的團體、學校、文化慶典活動都可以在數據資料的輔助下建立一個流暢的活動路線,降低交通堵塞和意外的風險,並根據人民實際的需求擴建公共設施,例如人行道、自行車車道和廣場的增設等。因此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就能更精確的掌握每一個社區和街道的實際情況,為政府和人民打造出更優質的政策、行政服務與環境。
【徵收有效碳費,擴大社會福利】
政府對產業碳費的制定應更予以完善,尤以歐美國家將陸續於2023年後對外國產品依碳足跡課徵碳關稅,到時後龐大的碳費恐將流出,由外國國家坐收漁翁之利。因此政府應於國內做好碳政策之制定與規範,與產業進行溝通,先行於境內徵收碳費,並將收得之資金轉為社會福利之用,擴大社會福利政策和執行效能,讓企業都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之責任和義務,使政府、企業、國民和台灣的環境都能藉此獲益。
此外,由於未來先進國家將開始徵收碳關稅,對於高度仰賴能源的鋼鐵業之衝擊影響甚巨,我國政府除了在外交上盡量達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地區性貿易組織或協議之目標,藉此解除關稅壁壘和貿易障礙之外,應盡早汰舊換新,將老舊的燃煤機組發電場除役,以綠能發電或天然氣發電替代,亦可加強宣導和推廣節能減碳之產業政策,鼓勵民眾加裝太陽能板和智慧家電等省電裝置,並結合科技、文化與藝術領域鼓勵各行各業仿效,例如綠建築、環保產品、植樹計畫或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並依此給予參與者程度不等的獎勵或減稅之辦法,使全國上下都能重視和體認到綠能和環境保育之重要性以及對國際社會需求之急迫性,加強國內產業轉行和產能之效果,都將有助於國內經濟和社會福利之發展。
【小結】
目前無論是從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提供的環境績效指標(EPI),或是歐洲氣候行動網公布的202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所呈現的資料看來,台灣對於其氣候政策、節能減碳、綠能產業之參與度都普遍消極,要達到國際制定之標準仍有相當一段距離,然而加入氣候協議、跟上國際的腳步已是刻不容緩之事實和趨勢,因此政府當務之急是要讓人民對此有充分的認知,並且在政策的引導下做出具體的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產業生態和環境,並結合地方,加強人民對土地之認同和鼓勵參與環境維護之管理責任和義務,如此持續努力下我們將有機會為下個世代打造出一個可以共享社會資源、連結國際網路和安心暢遊的優良環境與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