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的一小步是地緣引擎一大步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1月15日,歷時8年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告簽訂,成員除東協(ASEAN)十國外,尚有正處自貿區談判的中日韓,以及鮮被視作亞洲的紐西蘭與澳洲。由規模觀之,十五個成員國共有23.7億人口,累計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5兆美元,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也高達10兆美元,均佔全球總量近三成,是為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然而回顧過往,這般發展本有極大機率胎死腹中。RCEP雛型源自2011年11月的第十九屆東協峰會倡議,正式談判則在2012年11月啟動,並於2017年邁入關鍵攻防;然而就在同年,美國舉起了保護主義大旗,宣布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留給區域整合一盤困局,RCEP的構想自也備受質疑。
屋漏偏逢連夜雨。兩年過後,本為RCEP成員的印度以「擔憂衝擊國內產業」為由,於2019年宣布退群,致使RCEP談判進程再受挫折;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肩負沉重壓力,只能頒布封城、限制跨界流動等相關政策,邊界概念從而高漲;與此同時,中澳之間齟齬不斷,華為、5G、孔子學院等關鍵字屢屢佔據新聞版面,雙方不僅唇槍舌戰,更上演非正規貿易戰橋段。
如此禍不單行,自令外界對RCEP投以悲觀目光;但也正因如此,年底的峰迴路轉更顯壯盛,宛如春節伊始的成串炮仗。在成員涵蓋上,印度雖仍觀望,卻無阻協議簽訂,曾力主「留印」的日本已不願蹉跎光陰,甫與中國交惡的澳洲則急遽轉向,共促協定成形;而在時機上,RCEP誕生於疫情過後的東亞與太平洋,象徵亞洲菁英對保護主義的否決公投。在可見未來,浴火重生的區域化力道,將持續主宰亞洲命運。
另就現實層面觀之,RCEP的成形雖源自東協內生需求,卻無改中國將成主要引擎與市場的現實。在此脈絡下,區域經濟一體化不過是協定的初階產物,何以藉此形塑整合引擎,進而改寫世界地緣局勢,才是RCEP任重道遠的真正關鍵。
RCEP並非亞洲門羅主義
自RCEP倡議成形以來,諸多論述便繞其而生,「中國欲藉此與美國領導的TPP互別苗頭」、「中國有意破壞國際經貿體系」等話語傳得繪聲繪影。縱使TPP如今已因美國退出而改名CPTPP,RCEP依舊懷璧其罪,只不過罪名由「經濟壁壘」換成了「中國的亞洲門羅主義陰謀」。
上述話語體系除反映冷戰典範的根深蒂固,也暴露大眾對於RCEP起源的陌生疏離,由東協自身脈絡觀之,RCEP正是其對TPP意圖裂解亞洲的回應。早在2008年美國加入前,TPP仍是亞太經濟合作會發起的自由貿易協定,意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展演了東協推行經貿整合的意向。美國的加入雖為TPP注入生氣與活力,也令其迅速涵蓋了濃郁地緣抗爭的意味。
首先,中國於10年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諸多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卻被排除在此一協定外,美國的用意昭然若揭;其次,TPP本是東協推動的亞洲區域化進程,卻在美國加入後逐步變質。後者顯然欲以吸收太平洋成員,來稀釋TPP的「亞洲屬性」,進而在亞洲劃出隱形界線、裂解各國區域認同,最後將東協徹底邊緣化。
見此發展,東協自不願坐以待斃,故而又在中國與其他亞洲經濟體支持下,於2012年啟動RCEP談判。由區域視角觀之,RCEP體現了東協與亞洲國家自掌一體化進程的意願,也反映亞洲一體化必然包含中國的現實。但儘管如此,對東協與各參與國而言,RCEP仍非用以抵抗TPP的武器,反而意在傳遞以下訊息:多數亞洲國家暫不願在中美間選邊。
由架構來看,RCEP與TPP本就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自貿協定,前者強調亞洲主導,並在各國發展程度不一的前提下,採用因地制宜的寬鬆框架;後者則是美國主導、亞洲屬性較弱的高門檻範式。對諸國而言,兩套體系雖有不同,卻不必然互斥,日本、紐西蘭、澳洲便是同時加入RCEP與CPTPP案例,與習近平在11月20日表示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的道理相同。而如今之所以看似前者壓倒後者,關鍵也非中國操弄,而是美國自行退出所致。
自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上台後,美國的TPP戰略便遭經濟民族主義與孤立主義吞沒,取而代之的,是象徵地緣積極圍堵的印太戰略,以及少了美國的弱勢CPTPP。雖說川普的印太戰略也主打「聯盟戰線」,但拋棄TPP帶給各國的單邊主義陰影實在過於強烈,結果便是導致某些亞洲國家被迫靈肉分離:政治上充當美國的反中馬前卒,經濟上卻依舊積極推進RCEP整和進程,澳洲便是經典案例。
針對澳方此次舉措,有兩大關鍵近因,一是在過去半年中澳關係惡化背景下,中國推出貿易反制策略,限制部分澳洲大麥、龍蝦、煤炭產品進口,既令澳洲農民怒氣衝天,也讓急需疫後成績單的澳洲政府如坐針氈;二是與其競爭成分最大的印度尚未加入RCEP,無形中降低了澳洲的參與成本。然而除卻上述近因,澳洲的深層憂慮,仍是美國自棄了亞洲經濟統合話語權,故其雖願配合美國演出,卻也深知中澳經濟難以脫鉤,東協市場更須堅守,這才有了震驚外界的轉彎之舉。
RCEP的引擎寓意
而跳脫中美的亞洲互動,RCEP對世界而言,尚有另一層深意,那便是供應鏈成形後,漸次催生的三顆地緣整合引擎,其一便是中日韓的經濟結盟。
對參與RCEP的亞洲各國而言,降低關稅壁壘只是初階程序,真正關鍵乃是往後的跨國產業結構分工,以及談判成本大幅下降的區域自貿機制。以中日韓自貿區為例,此次RCEP實已在三國間推進不少談判里程。除卻已簽FTA的中韓,日韓之間,韓國廢除的日本產品關稅比由現行的19%大幅增至92%,日本也將廢除韓國進口貨品的94%品項關稅;中日之間,中國移除的日本產品關稅也由目前的8%大幅增加至86%。在可見未來,中日韓自貿區將因其相近的開發狀態、菁英人才結構,成為帶動RCEP供應鏈的技術島。
然而對科技島來說,若無消費市場與製造業相稱,便是孤掌難鳴。在此脈絡下,構成RCEP主體的東協國家,將因低成本勞力與廣大消費人口,成為第二顆地緣整合引擎,讓RCEP托載的東亞供應鏈,逐步與北美、西歐供應鏈齊肩,演化為三足鼎立的態勢。
由結構觀之,北美供應鏈頭重腳輕,由墨西哥單撐美加,西歐供應鏈則恰好相反,德法雖欲照應東歐諸國,卻略顯分身乏術;東亞供應鏈在加入RCEP框架後,將能在一定程度上雙向拓展,甚至有機會在自貿區的基礎上,借鑒歐盟經驗,朝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目標持續邁進,降低人力與資本流動成本,同時促進區域和平。
此外RCEP對中國來說,尚有第三顆整合引擎,那便是在東亞供應鏈的基礎上,持續推進雙循環戰略,並讓RCEP與中日韓自貿區、中歐投資協議、「一帶一路」漸次互融、對接,既穩定中國經濟重心,更開拓新市場。
RCEP發自東協的整合初心,實踐過程雖有險阻,卻仍在艱難過後水到渠成,開始了經濟一體化進程。二戰以來,亞洲雖有區域整合力道,卻屢受歷史問題、發展結構不均、外部勢力干預等因素掣肘,致使前行之路遍地荊棘、坎坷難進;中國更在近來中美貿易戰、美國對華科技戰圍剿下屢遭困頓,被迫調整策略以適環境。在此境況下,RCEP的簽署別具意義。從中日韓自貿區、東亞供應鏈,到與雙循環及「一帶一路」,RCEP的一小步,將會是亞洲與世界地緣的一大步。
*原文發表於2020年11月多維TW月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4會員
384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是,台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台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慮北京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自兩岸分治以來,台灣歷經冷戰對峙、美國獨霸年代,形成了國族認同與中國相糾葛,但精神場域極度親美的割裂狀態。這般分歧與國際情勢相作用,反覆宰制着台灣命運:中美關係和緩時,台灣便尚有夢遊空間;但當兩強交惡,安全夢魘便再度襲來。
1998年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上映,既在全球創下3億美元的票房佳績,名列年度第七,也讓「花木蘭」首度穿上「迪士尼公主」外衣,腳踏全球化的浪花席捲各地。無獨有偶,片中的「單于」、「木須龍」、「汗血馬」、「幸運蟋蟀」等,也因電影熱賣,成了一代人的童年中國印象。
周二(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造成超過150人罹難,5,000多人受傷。爆炸起因尚在調查中,但初步顯示乃因修繕工人焊接倉庫庫門時,火花濺射至庫中硝酸銨所致。自2013年起,這批危險貨物意外來到貝魯特,並在庫中存放了6年之久,但皆未獲黎國政府正視,因而釀成慘劇,引發如今的民怨聲浪。
2017年12月,五位黑衣女子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並以「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之名,受封2017年年代人物。立於中位者,便是率先實名控訴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女演員,艾殊利・朱迪(Ashley Judd)。
2月14日,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今年的主題饒富趣味-「西方失勢」(Westlessness),議程緊扣四大問題:世界是否變得越來越不「西方」?西方本身也不「西方」了嗎?「西方」退出諸多監管機制意味着什麼?「西方」對日益增長的大國競爭意義為何?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是,台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台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慮北京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自兩岸分治以來,台灣歷經冷戰對峙、美國獨霸年代,形成了國族認同與中國相糾葛,但精神場域極度親美的割裂狀態。這般分歧與國際情勢相作用,反覆宰制着台灣命運:中美關係和緩時,台灣便尚有夢遊空間;但當兩強交惡,安全夢魘便再度襲來。
1998年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上映,既在全球創下3億美元的票房佳績,名列年度第七,也讓「花木蘭」首度穿上「迪士尼公主」外衣,腳踏全球化的浪花席捲各地。無獨有偶,片中的「單于」、「木須龍」、「汗血馬」、「幸運蟋蟀」等,也因電影熱賣,成了一代人的童年中國印象。
周二(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造成超過150人罹難,5,000多人受傷。爆炸起因尚在調查中,但初步顯示乃因修繕工人焊接倉庫庫門時,火花濺射至庫中硝酸銨所致。自2013年起,這批危險貨物意外來到貝魯特,並在庫中存放了6年之久,但皆未獲黎國政府正視,因而釀成慘劇,引發如今的民怨聲浪。
2017年12月,五位黑衣女子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並以「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之名,受封2017年年代人物。立於中位者,便是率先實名控訴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女演員,艾殊利・朱迪(Ashley Judd)。
2月14日,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今年的主題饒富趣味-「西方失勢」(Westlessness),議程緊扣四大問題:世界是否變得越來越不「西方」?西方本身也不「西方」了嗎?「西方」退出諸多監管機制意味着什麼?「西方」對日益增長的大國競爭意義為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文章探討英國於2024年加入《全面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並分析其對英國貿易政策及全球貿易格局的影響,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機會及與中國的競爭關係。
中國因未能達到CPTPP高標準條件,四度申請加入均遭拒,反映全球貿易體系分裂趨勢。WTO影響力下降,CPTPP成新規範,中國面臨外部圍堵與內部改革挑戰,正尋求RCEP深化合作與內需發展以應對困境。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https://www.internationalaffairs.org.au/australianoutlook/rcep-has-limited-trade-gains-and-ignores-labour-and-human-rights/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這是紙老虎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美國財政部21日公布一項法規命令的草案,禁止或要求在中國投資對人工智慧與其他特定技術領域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進行通報。拜美中貿易戰之賜,日本終於可能走出「失落的30年」,可預見日本經濟終將再起! 從美日貿易戰的歷史來看,美中貿易戰,很可能不是十年(decade),而可能是幾十年(decades)!
Thumbnail
根據英國商會報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預計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市場。亞太區成為從全球各地區招聘增長最快的地區,菲律賓是獲得聘請次數第二多的國家。東南亞是一個具有極大經濟潛力和多元文化的地區。東南亞擁有著強大的商業潛力,並為拓展業務以及數位化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Thumbnail
2021/3/1 五眼聯盟可能對川普的《架構》早有所悉。莫理森採取與日、韓、東協「避險」不同的制衡策略,在聯盟中率先斷鏈脫勾,可能就是一種「試行、示範」。臺灣冷靜體認,澳洲對華政策仍必須取決於中美關係,而且短期內沒有找到取代中國買家的可能。中澳不僅有自貿協定,也有RCEP斡旋,未必以決裂相始終。
文章探討英國於2024年加入《全面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並分析其對英國貿易政策及全球貿易格局的影響,尤其是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機會及與中國的競爭關係。
中國因未能達到CPTPP高標準條件,四度申請加入均遭拒,反映全球貿易體系分裂趨勢。WTO影響力下降,CPTPP成新規範,中國面臨外部圍堵與內部改革挑戰,正尋求RCEP深化合作與內需發展以應對困境。
Thumbnail
國際地緣政治的動盪促使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中美貿易戰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而受益最大的無非是東南亞國家,不僅成為重要的製造和出口中心,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成為全球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躍性成長,東南亞的消費力也有了顯著性的提升。
https://www.internationalaffairs.org.au/australianoutlook/rcep-has-limited-trade-gains-and-ignores-labour-and-human-rights/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這是紙老虎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美國財政部21日公布一項法規命令的草案,禁止或要求在中國投資對人工智慧與其他特定技術領域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進行通報。拜美中貿易戰之賜,日本終於可能走出「失落的30年」,可預見日本經濟終將再起! 從美日貿易戰的歷史來看,美中貿易戰,很可能不是十年(decade),而可能是幾十年(decades)!
Thumbnail
根據英國商會報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預計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市場。亞太區成為從全球各地區招聘增長最快的地區,菲律賓是獲得聘請次數第二多的國家。東南亞是一個具有極大經濟潛力和多元文化的地區。東南亞擁有著強大的商業潛力,並為拓展業務以及數位化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2024年是全世界大選年,大約有七十多國會有大選,包括台,美,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烏,英和歐盟這幾個關鍵選舉。選舉結果攸關世界陣營的走向: 往左或往右? 首場由台灣總統大選拉開序幕。台灣再度站上國際政治舞台的焦點C位。 近年來選舉的主軸政見都離不了「定義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Thumbnail
2021/3/1 五眼聯盟可能對川普的《架構》早有所悉。莫理森採取與日、韓、東協「避險」不同的制衡策略,在聯盟中率先斷鏈脫勾,可能就是一種「試行、示範」。臺灣冷靜體認,澳洲對華政策仍必須取決於中美關係,而且短期內沒有找到取代中國買家的可能。中澳不僅有自貿協定,也有RCEP斡旋,未必以決裂相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