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再次,看了一次電影《致青春》,不知為什麼,這種青春遺憾片總是能讓我一段時間後,又再次想起,像是《匆匆那年》或是《後來的我們》。前時看《致青春》時,對於後半段總是有點似懂非懂,尤其是鄭微與林靜之間的情感,林靜因為無法釋懷自己的爸爸與鄭微的媽媽的婚外戀情,因而選擇離開與逃避,而鄭微說:「林靜,你爸爸和我媽媽比我們牛!他們愛得起!如果我犧牲掉我的感情,能成全他們,我毫不吝惜!」與最後鄭微說的那一段「愛一個人應該像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之前我不能看懂,這次我竟有點懂了,真正的愛,是過程,是愛的時候奮不顧身,結束以後緬懷,那份愛不再回來,曾經的存在卻是事實,無須遺憾,因為即便同一個人,換了時空,也不會是一樣的了,但是那份曾經,卻可以永恆,保存在我們的回憶中,就像是青春一樣,即便現時的我們擁有的比青春時的我們更多,但卻可能再無法像當時一樣,有相同的心、有相同的想法、有相同的勇氣,此時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它安放在心中,用來緬懷。
對比陳孝正與林靜的「先愛自己」,鄭微對愛的理解是偉大的。從陳孝正自私離開後鄭微的「願賭服輸」「誰也沒欠誰」,到對於林靜的接納與諒解,鄭微的愛,不是放在天秤上衡量的,不是現實的,"玉面小飛龍",從來就只需要對得起自己就行,去愛,去成長,才沒有遺憾。
忍不住又看了原本小說,小說的版本豐富許多,長大後的章節鋪陳的更長了,也更能理解各個角色的內心層次。將陳孝正的現實與無奈、林靜的包容、鄭微的蛻變,描寫得更生動也更細膩了些。在電影版本,內心是站在陳孝正那邊的,總覺得他會是鄭微最後的選擇,畢竟彼此曾經深愛過,而林靜,竟連自己那關都過不了。然而,看完小說版本的我卻相反了,鄙視著陳孝正的自私與懦弱,而理解了鄭微對林靜的依戀,與林靜對鄭微的愛,溫柔且現實。這或許更像是現實中的愛情,那些最後沒有在一起的,教了我們如何去愛,而最終走在一起的,讓我們學會,有些愛,只能緬懷。
在此時此刻再次觀影,卻有不同的感受。或許,是在提醒我,別再眷戀不捨青春的美好回憶,而是學著讓回憶成為偶爾緬懷的珍藏,然後勇敢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