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0/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托瑪斯.曼的《魂斷威尼斯》:旅行、癡迷與死亡

作者:托瑪斯‧曼 原文作者:Thomas Mann 譯者: 姬健梅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3
而著了魔的那人有時會覺得,逃離和死亡彷彿能把所有打擾他們的生命全部拋開,讓他能單獨跟那個美少年留在這座小島上。上午在海邊,他目不轉睛地凝視他所戀慕之人,目光沈重,不顧一切;太陽西下時他穿過死亡在暗中肆虐的小巷,不顧顏面尾隨那少年;在這些時刻,那荒唐之事在他看來充滿希望,而道德法則不適用。
一.旅行的意義
上一次異地旅行的驚奇悸動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的陶醉迷戀於某個容顏、某道晚霞、某種香氣,又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旅行是誘人的,它讓人逃離日常生活的單調,重新看見世界的各種樣貌,在其中與那陌生的自己再次相遇,而那種陌生是如此地具誘惑力。《魂斷威尼斯》起源於旅行的渴望,老作家阿申巴赫在散步時與一漫遊者偶然邂逅,激起了他旅行的念想。他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到南國水都威尼斯,在這裡他瘋狂迷戀上了美少年達秋,對美的忘我追尋讓他忘記了發生在城市的瘟疫;而這種痴迷亦如同瘟疫,將他一步步帶向死亡,最後魂斷異鄉……
小說情節並不複雜,阿申巴赫甚至沒跟美少年達秋有任何對話;作為一個被美所吸引、捕獲的凝望者,他漸漸地忘卻自我,陷入了痴迷的狀態。達秋擁有如希臘神祇般的美,托瑪斯曼用文字做了極細膩的描寫;但主角阿申巴赫陷入「痴迷」的狀態以及其所帶來的矛盾與墮落,卻成為這本小說如此吸引人、讓讀者也一起陷入痴迷的核心。
二.無盡的痴迷
人生其實會遇到很多類似「痴迷」的時刻,未必是在旅行中,可能是一段單相思,對陌生事物的好奇,或者是投入創作活動時的專注入神……年少時喜歡上隔壁班的女生,下課時總是刻意地守候,總會因她的一顰一笑而心動,這種迷戀是如此讓人懷念的鄉愁。主角阿申巴赫身為一個德高望重的作家,過著自律節制的創作生活,但卻也在這樣嚴謹的生活中失去青春熱情。達秋不只展現了少年的美,還具有老作家已然失落的青春朝氣,作家或許就如同納西瑟斯般,透過達秋的身影看到了那早已忘卻的青春,戀上了一個未曾謀面的少年自我。
然而,在對青春的迷戀,在對美和生命活力的追逐之外,死亡卻無所不在,早在瘟疫發生前就是這趟旅程的背景。貢多拉的黑讓作家聯想到棺材與葬禮,他感到舒適,甚至希望這趟旅程永遠持續下去。在得知瘟疫發生之時,他對此熱烈地歡迎,沈迷於街頭藝人的死亡笑聲,還做了一個跟死神有關的夢;城市的死亡氣息如同祭壇的氤氳圍繞著這位朝聖者。他在一開始遇到的那位陌生的漫遊者,以及美少年達秋,這些激發他旅行、讓他流連忘返的人,可是死神派遣的使者?戀生也迷死,對人類而言,生存與死亡是同一個美麗的深淵。
深陷痴迷狀態的阿申巴赫在追逐美少年的過程中,也逐漸蛻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典型德意志貴族的嚴謹和節制,身為作家的冷靜與理性,在這樣的情感冒險後澈底沈淪了。一開始他極端厭惡刻意擦脂抹粉、打扮年輕的老年人,對醜惡的事物相當敏感,但後來自己竟也為了追求達秋而特意打扮起來。他沈迷於美,熱烈追求美,但對美醜的感知、對事物的判斷也逐漸退化。這似乎是熱戀之人身上常見的情況,彷彿世界從此只剩下這份令人顫抖痴迷的激情,其他的一切都被排除在外了。他慢慢地退化成一個孩子,像孩子般進行徒勞又任性的跟蹤,卻始終缺乏與達秋交談互動的勇氣。這樣的情感冒險始終是孤獨的,在異國異鄉,遇到如此誘惑的美,阿申巴赫無法以他慣有的方式去抵抗,而這個如此放肆沉溺的自己,會不會才是自己(或作者托瑪斯曼)真實的另一面,是不得不去認識的自我?
三.深淵與重生
經過一趟冒險、一趟旅行而重新發現自己,是許多文學和藝術創作的主題。托瑪斯曼的另一部著作《魔山》裡的主角卡斯托普,也是在魔山之旅後成長為另一個人。不論是《魂斷威尼斯》裡的城市或《魔山》裡的療養院,都散發著死亡的氣息,顯露死亡和虛無的誘惑,其中更有許多「中魔」的人,吸引、爭奪主角的靈魂。比較對照阿申巴赫和卡斯托普的痴迷,以及生命對他們的挑戰和質問,或許可以讓人更加瞭解托瑪斯曼的作品和思想。
對創作這部小說的托瑪斯曼而言,《魂斷威尼斯》裡的情感追尋和探索是真實深刻的生命經驗,作家的靈感來自這場美的冒險,小說中的一字一句,是作家對於美和痴迷經驗的重現,這是藝術家的特權--吾輩只能感受美、讚嘆美,做一個痴迷於美的人,藝術家卻能再現美,賦與美不一樣的意義和深度。「我們也想否認那個深淵,贏得尊嚴,但不論我們如何別過身去,那深淵依舊吸引著我們。」走進深淵的托瑪斯曼讓阿申巴赫被其吞沒,而自己則用美麗的謳歌和深沉的思索凝練為一部如此動人的作品,令人沉醉,令人痴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