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懷疑自己注意力不足?心理師教你這樣快篩......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信仰小叮嚀:靈性操練,是專注的操練
社科小常識:美國CDC估計,在2016年,美國有超過6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患有ADHD,占全國兒童十分之一,比2003年增加40%
應用小撇步: 日常習慣,關係到身體和精神的健康
無法專注的時代
此刻我正用手機起手寫關於「專注」的段落,身在月台等候上班的列車;螢幕上方彈出家人的簡訊,提醒我記得午休時幫她到銀行處理事情;同時,我腦海冒出唐鳳和番茄鐘的畫面,心想「對了,就用唐鳳作例子吧」。於是,才剛打了不夠一百字,我已經穿越時空,處理家事,感受夫妻情意,與唐鳳神交。結論是,我真的需要學唐鳳的番茄鐘工作法!
唐鳳的加持
番茄鐘工作法不是唐鳳發明的,不過得這位史上最年輕、最潮的內閣成員加持,一時瘋魔自覺專注力不足的上班族。「番茄鐘工作法」這名稱,以番茄型的計時器(番茄鐘),借代一種限時、目標為本的工作模式。例如我們想在一小時內完成會議紀錄,就可以把這一小時分成兩個時段,每時段的工作時間為二十五分鐘,之後有五分鐘的休息。我們可以用計時器作提示,規定自己在工作時段內不回簡訊、不看電郵、不上網看不相關的東西,專注寫紀錄;工作時段後的休息時間則可以做別的事,稍微調劑心情。番茄工作法有效排除一些影響我們專注的資訊,約束我們那散漫、「想做點別的事」的心態,提升工作效率。
高科技石器時代
今天資訊科技發達,史無前例。可是資訊科技越發達,我們的專注力卻變得越低。當我們人手一台iPhone13,彈指一滑就能包山包海照顧生活的時候,日常最基本的專注力卻瀕臨崩潰,需要一個上發條的番茄鐘(阿公阿嬤年輕時的科技)來挽救。這是一個既可笑又可憐的現象。
打混演化論
回顧一下過去三十年,一個普通行政祕書的工作方式有什麼變化。三十年前,還沒有互聯網,桌上電腦還未普及,祕書在辦公室用人手處理紙本文件,裝訂、歸類、在大鐵櫃存檔,打字機是必備的利器。傳真機發出嗶嗶聲,他就去接收業務夥伴傳來的報價資料,再撥電話(那時真的是用「撥」的輸入號碼)通知老闆。二十年前,桌上電腦、互聯網、手機開始普及。祕書用電腦打會議紀錄的同時,螢幕彈出郵件信息,他開始擔心怎樣回覆別的部門主管怒氣衝衝寄來的電郵;正在車上前往拜訪客戶的老闆,打電話回來,請他即時上網,到Yahoo搜尋一下在哪裡可以買到最新款的塔麻可吉,好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兒子。來到過去十年,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興起,在速度和流量突飛猛進的網路世界,進一步侵蝕這位祕書的專注力,但可以說是他自找的。他被網購的便利和殺價的快感征服,並在社群媒體開專頁兼差賣東西;他更抵擋不住色情的誘惑,在通訊軟體結識少女「網友」,欣賞她們傳來一些只適合在自己臥室打開來看的照片。有一天,他如常一邊打會議紀錄,一邊經營自己的網上生意,與「網友」保持聯絡。冷不防老闆來到他旁邊,質問他最近工作常常出錯的原因。他從容微笑,正要為自己辯解之際,電腦螢幕同時彈出網購買家的詢問和「網友」傳來露骨的照片,老闆看在眼內,他知道自己完蛋了。
偽過動
資訊科技是否真的導致人們專注力下降?我們或許認為不一定,並把剛才上班族的例子歸咎為個人缺乏自制能力,跟資訊科技無關。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位臨床心理師十多年的研究和治療心得,也許會得到更有說服力的答案。巴蒂博士(Dr Jyothsna Bhat)是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在美國執業,專長是治療兒童行為失調,其中專注力缺陷過動症( ADHD)是她認為近年最棘手的問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估計,在二零一六年,美國有超過六百萬名十八歲以下的兒童患有ADHD,占全國兒童十分之一,這病患數字比二零零三年增加了接近四成。病患數字在十三年間激增,有可能是因為社會對ADHD的認識普遍加深,求診與確診數字上升;也有可能是因為醫護人員把相似症狀誤診為ADHD 。
都是習慣的錯
巴迪認為以上推測都合理,卻沒有點出癥結:越來越多美國兒童出了什麼狀況,讓他們的父母、醫師認為他們患上ADHD?患上ADHD的兒童常常需要外界的刺激,因此在靜態、講求紀律的教室,他們難以集中精神。相反,看電視、打電玩能接收動態、充滿變化的視覺刺激,促進多巴胺分泌,他們因此比較能集中精神。另一些兒童一天到晚使用資訊科技產品:上課期間跟同學用簡訊聊天,午餐時看網紅的影片配飯,下課後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功課,睡覺前IG、Twitter、抖音同步更新和追蹤。
腦袋健身課
這些習慣「訓練」他們的腦袋適應強烈的刺激以及隨之大量分泌的多巴胺,使他們漸漸對於靜態、重複的活動缺乏耐性,難以集中。這些被巴蒂稱為受「過量科技」(technology overload)影響的兒童,在學校上課時缺乏專注力、表現煩躁,往往讓老師誤以為他們患上ADHD。因此,巴蒂認為,社群媒體興起十多年以來,越來越多兒童過度使用資訊科技,導致專注力下降,當中有不少被誤診為ADHD。
父母的方法
她建議父母,如果發現兒女缺乏專注力,不用立刻把他們的行為病理化(pathologize),呼天搶地擔心他們成為身心障礙者,在學校遭同學嘲諷「你今天還未吃藥齁?」父母應該先檢視兒女的生活習慣,假如發現他們有過度使用資訊科技產品的習慣,可以限制他們每天滑手機、打電玩的時間,並要求他們睡覺前半小時完全不接觸任何電子用品,確保他們的感官、心思處於低度刺激狀態。只要日起有功,兒女專注力有改善,父母也就不用擔心他們患有ADHA了。
科技的兩難
對於IG這受歡迎的資訊科技產品,為什麼我們一方面歡天喜地擁抱它,肯定它的「人性智慧」,完全迎合我們的喜好和習慣;另一方面卻發現它原來是洪水猛獸,荼毒兒童心智,摧毀我們與生俱來的專注力?IG帶來的矛盾,或許也是其他資訊科技所帶給人類的矛盾。在梳理資訊科技的盤根錯節之前,讓我們先釐清何謂「科技」和「資訊科技」。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信仰小嚀:網路文化影響,基督徒群體不能倖免 社科小常識: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以群分,在人際關係當中,人喜歡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 應用小撇步: 衡量科技的影響,究竟是放大人類的德性,抑或放大了劣根性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信仰小叮嚀:宗教語言難免與其他學科領域的語言重疊 社科小常識:哲學家Isaiah Berlin回顧思想史發展,區分廣而不專、專而不廣兩種做學問的態度 應用小撇步:想「講人話」,就需要留意is和ought的分別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價值觀,理(想上)應與強權劃清界限 社科小常識:哲學家Isaiah Berlin把浪漫主義定義為對理性主義的反動,不跟隨既有普遍理性,反而透過創新,創造出人類的美好 應用小撇步:基督教神學有很多資源,有助社會各方面溝通對話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道德規範,跟群體息息相關的 社科小常識:英國大法官德福林(Devlin)認為,社會是一個理念的群體(community of ideas),這些理念不可以是個人的,缺乏道德共識的社會也是不可能的 應用小撇步:缺乏共同語言的紛亂,與一言堂的霸權,兩者需要有平衡 道德的反撲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行為準則,可以分為神學、道德、法律等 社科小常識:自由主義大師彌爾(John Stuart Mill)認為,道德是個人的事,法律無權過問。法律規範個人行為的理由,只能夠是維持社會秩序和安全 應用小撇步:「犯法就是犯法」是種語言藝術,法律不一定是合乎道德的,要小心辨別
信仰小嚀:網路文化影響,基督徒群體不能倖免 社科小常識: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以群分,在人際關係當中,人喜歡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 應用小撇步: 衡量科技的影響,究竟是放大人類的德性,抑或放大了劣根性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信仰小叮嚀:宗教語言難免與其他學科領域的語言重疊 社科小常識:哲學家Isaiah Berlin回顧思想史發展,區分廣而不專、專而不廣兩種做學問的態度 應用小撇步:想「講人話」,就需要留意is和ought的分別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價值觀,理(想上)應與強權劃清界限 社科小常識:哲學家Isaiah Berlin把浪漫主義定義為對理性主義的反動,不跟隨既有普遍理性,反而透過創新,創造出人類的美好 應用小撇步:基督教神學有很多資源,有助社會各方面溝通對話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道德規範,跟群體息息相關的 社科小常識:英國大法官德福林(Devlin)認為,社會是一個理念的群體(community of ideas),這些理念不可以是個人的,缺乏道德共識的社會也是不可能的 應用小撇步:缺乏共同語言的紛亂,與一言堂的霸權,兩者需要有平衡 道德的反撲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行為準則,可以分為神學、道德、法律等 社科小常識:自由主義大師彌爾(John Stuart Mill)認為,道德是個人的事,法律無權過問。法律規範個人行為的理由,只能夠是維持社會秩序和安全 應用小撇步:「犯法就是犯法」是種語言藝術,法律不一定是合乎道德的,要小心辨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專注力成為珍貴的資源。本書提醒我們專注力的重要性,也提供許多實用的觀念和技巧,幫助訓練專注力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我也從中找到幾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包括蕃茄鐘工作、減少決策、瑣事集中處理等等,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近開始整理自己管理時間與目標的方法,除了筆記改成NOTION外,其實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時間的"危險意識",當你意識到時間是有限、有壓迫感時,才會督促自己將手邊的事情趕快完成,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做更多事,而是用更短的時間完成目標;也就是提升效率與效能,而不是拉長工時。於是就看了之前風靡一陣子的番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番茄鐘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透過專注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的方式,幫助提升工作或學習的效率。這裡簡述探討番茄鐘的基本原理、實踐策略,以及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干擾,培養專注與放鬆的心態,進而提升整體表現。無論是對於上班族還是學生,掌握這種技巧都能助你更好地應對學習與工作的挑戰。
Thumbnail
我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學到的番茄鐘! 番茄鐘-是用來給常常「不專心」「分心」的人使用的(其實大家都可以用),像是在25分鐘內,你只要全神貫注在你所要的目的之中,在用5-10分鐘內去休息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番茄鐘工作法,這是一種高效的時間管理技巧,有助於提升個人專注力和工作效率。文章內容包括了番茄鐘工作法的執行步驟、科學佐證以及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
當孩子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時,家長可以運用SMART工作法和番茄鐘技術,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管理時間並自我激勵,進而提高寫作業與學習的效率。本文章介紹了怎麼做以及如何應用這兩個方法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Thumbnail
番茄鐘的基本運作邏輯是將專注於工作、讀書的時間分成短暫的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的長度為25分鐘,也被稱作是一個「番茄」,每個番茄工作時間後,都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通常是5分鐘。
Thumbnail
「老師說他上課都沒辦法專心,但是他在家裡可以一個人拼積木拼很久耶...」媽媽電話中,拋出這個疑惑,想問問我的看法。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專注力成為珍貴的資源。本書提醒我們專注力的重要性,也提供許多實用的觀念和技巧,幫助訓練專注力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我也從中找到幾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包括蕃茄鐘工作、減少決策、瑣事集中處理等等,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近開始整理自己管理時間與目標的方法,除了筆記改成NOTION外,其實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時間的"危險意識",當你意識到時間是有限、有壓迫感時,才會督促自己將手邊的事情趕快完成,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做更多事,而是用更短的時間完成目標;也就是提升效率與效能,而不是拉長工時。於是就看了之前風靡一陣子的番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番茄鐘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透過專注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的方式,幫助提升工作或學習的效率。這裡簡述探討番茄鐘的基本原理、實踐策略,以及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干擾,培養專注與放鬆的心態,進而提升整體表現。無論是對於上班族還是學生,掌握這種技巧都能助你更好地應對學習與工作的挑戰。
Thumbnail
我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學到的番茄鐘! 番茄鐘-是用來給常常「不專心」「分心」的人使用的(其實大家都可以用),像是在25分鐘內,你只要全神貫注在你所要的目的之中,在用5-10分鐘內去休息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番茄鐘工作法,這是一種高效的時間管理技巧,有助於提升個人專注力和工作效率。文章內容包括了番茄鐘工作法的執行步驟、科學佐證以及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
當孩子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習任務時,家長可以運用SMART工作法和番茄鐘技術,幫助孩子設定目標、管理時間並自我激勵,進而提高寫作業與學習的效率。本文章介紹了怎麼做以及如何應用這兩個方法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Thumbnail
番茄鐘的基本運作邏輯是將專注於工作、讀書的時間分成短暫的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的長度為25分鐘,也被稱作是一個「番茄」,每個番茄工作時間後,都需要有一個短暫的休息時間,通常是5分鐘。
Thumbnail
「老師說他上課都沒辦法專心,但是他在家裡可以一個人拼積木拼很久耶...」媽媽電話中,拋出這個疑惑,想問問我的看法。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誰能更專注、讓這24小時發揮更大功效,誰就是在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下介紹5個提高專注度的方法。包含:打造專注環境、一次只做一件事與番茄鐘工作法、隨手記下靈感、紀錄自己的專注力時段、Listen to binaural b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