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心累嗎?心理學帶給基督徒什麼幫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精神病學與宗教榮休教授尤蘭諾(Ann Ulanov)畢生致力於紓解以上張力,造福人類的心靈與靈性健康。她是虔誠的聖公宗基督徒,擁有神學和心理學學位;既是神學院榮休老師,又是執業中的榮格派精神分析師。她著書超過二十本,曾經與丈夫於學術期刊《宗教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一同擔任主編;獲美國精神病學會頒發費斯達獎(Oskar Pfister Award),以表揚她對精神病學與宗教的卓越貢獻。

尤蘭諾曾在歷史悠久的《美國精神分析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發表論文,論證心靈是人所共有的「主觀」經驗,但心靈不只關乎個人,也是影響每個人的「客觀」現象。例如在群體互動的過程中,有人表現自卑、有人表現委屈、有人表現敵意,於是這個群體的整體心靈氣氛就會受到負面影響。她曾合著《智能障礙者的牧養關懷》(Pastoral Care of the Mentally Disabled),指出精神病學與宗教兩個領域長年敵對。精神病學家認為,宗教是個幻覺,是把兒童的願望投射到宇宙。宗教會讓人變得幼稚,促使他們尋找神性的父母,最終無法或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宗教是個精神病態過程,壓抑人的心靈,使他們甘願作為威權主義的受害者。宗教(尤其基督教)則帶著恐懼和否定來看待精神病學,這可以稱為「基督徒對心靈的恐懼」(Christian fear of the psyche)。基督徒批評,精神病學、心理學等學科把人化約為化學作用或自我(ego)的適應過程,淡化人類的靈性生命。再者,這些學科推廣一種偽宗教(pseudo-religion),輕看人的罪和邪惡,視之為投射(projection)而已;不以忠信生活為人生目標,反而鼓吹擁有成熟的身分認同。精神病學關心人的心靈,即意識和無意識的作用,使人能夠立身處世,與他人共存。宗教則關心人的靈性,即上帝能夠隨時臨在的空間,讓人與自己、他人,以及上帝建立關係。精神病學研究,宗教經驗怎樣在個人和群體當中運作,對健康有正面抑或負面的影響。例如有基督徒聲稱上帝對他說話,精神病學者就會探究這現象的各個細節,了解當事人怎樣因應調適。宗教的旨趣則是人的靈性,確認這宗教經驗是否真實,釐清究竟是誰對這基督徒說話,探索他未來要怎樣經營與上帝的關係。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SoundOn版https://player.soundon.fm/p/kkyim

Apple版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17953348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禱告系列
54會員
130內容數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2022/12/11
梅傑幫助成癮者的經歷,顯示心靈的(psychic)問題有可能也是靈性的(spiritual)問題;人的心靈不單是欲望、認知、行為、情緒等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是人與上帝相遇、上帝作工的領域。除了梅傑之外,許多信奉基督教或肯定基督教靈性的心理學者也認同這個觀點。
Thumbnail
2022/12/11
梅傑幫助成癮者的經歷,顯示心靈的(psychic)問題有可能也是靈性的(spiritual)問題;人的心靈不單是欲望、認知、行為、情緒等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是人與上帝相遇、上帝作工的領域。除了梅傑之外,許多信奉基督教或肯定基督教靈性的心理學者也認同這個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2月6號發表「憂鬱症新解」之後,30年前在同教會聚會的胡姐妹,或許心有所感在臉書回應:「我的經驗是,有些醫生診斷是躁鬱症的患者,可能是遭遇到一些嚴重的屬靈爭戰。靠主得勝後,躁鬱症就好了。當年我被醫生...
Thumbnail
2月6號發表「憂鬱症新解」之後,30年前在同教會聚會的胡姐妹,或許心有所感在臉書回應:「我的經驗是,有些醫生診斷是躁鬱症的患者,可能是遭遇到一些嚴重的屬靈爭戰。靠主得勝後,躁鬱症就好了。當年我被醫生...
Thumbnail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Thumbnail
二次大戰打得正慘烈的時候,德國心理學家昆柯(Fritz Künkel)在美國出版《追求成熟》(In Search of Maturity)。這本心理學作品筆調樸實、看待人性合乎中道,更嘗試與基督信仰相調和。
Thumbnail
究竟為何全球皆陷入心理健康危機?精神疾病又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的作者伊恩・弗格森,試圖透過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的角度,挖掘精神疾病背後複雜的政治社會脈絡,並批判目前生物導向的精神醫學霸權。本集節目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黃涵榆,一同探討書中的觀點
Thumbnail
究竟為何全球皆陷入心理健康危機?精神疾病又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的作者伊恩・弗格森,試圖透過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的角度,挖掘精神疾病背後複雜的政治社會脈絡,並批判目前生物導向的精神醫學霸權。本集節目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黃涵榆,一同探討書中的觀點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Thumbnail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一個人,要怎麼在另一個人生命中發揮療效呢?盧雲的回答是:因為有痛苦把「我們」連結起來。不過,在提到如此內在、深不可測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另一個比較明顯、有實證性的問題:需要幫助的人,當他面對什麼樣的治療者,才能安心、坦然的說出困擾他的事情?
Thumbnail
一個人,要怎麼在另一個人生命中發揮療效呢?盧雲的回答是:因為有痛苦把「我們」連結起來。不過,在提到如此內在、深不可測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另一個比較明顯、有實證性的問題:需要幫助的人,當他面對什麼樣的治療者,才能安心、坦然的說出困擾他的事情?
Thumbnail
理性一鬆懈,迷信就捲土重來;即使科學早已十分昌明,宗教的害處仍然既廣且深。不同宗教有戰爭,不同宗派有戰爭。恐怖攻擊的關鍵是宗教,不是政治。許多孩子因大人的宗教而無法接受疫苗,得病;生病得不到治療,慘死。許多可以救人醫學研究被信徒阻撓。無數女性、同性戀者,因為宗教而飽受歧視不公,十分悲慘。
Thumbnail
理性一鬆懈,迷信就捲土重來;即使科學早已十分昌明,宗教的害處仍然既廣且深。不同宗教有戰爭,不同宗派有戰爭。恐怖攻擊的關鍵是宗教,不是政治。許多孩子因大人的宗教而無法接受疫苗,得病;生病得不到治療,慘死。許多可以救人醫學研究被信徒阻撓。無數女性、同性戀者,因為宗教而飽受歧視不公,十分悲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