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死亡是最絕美的綻放!/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自覺的,在相當安靜的夜裡,將故事的後半段,用某種想掙脫什麼找到答案的迫切,像主角在故事末了渴望生命可以翻過一頁的盼望給讀完了。
一椿少女命案,與那椿時間軸上已遠久、毀壞兩段青春的命案彼此呼應、連結。深陷記憶裡的李海燕和宋東海在時間裡相信自己一輩子就會這麼與自己的愧歉糾纏下去,將自己大量投身於忙碌的工作中,沒想到十四年後的命案,迫使他們回頭從新檢視,好友及女友的命案,是不是曾經在哪個點上遺落了什麼必要在意卻沒有在意的事?
桃花園與大樹下被精心擺設過的陳屍現場,兇手究竟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做出什麼樣的構圖去呈現自己內在渴望被看見或被傾聽的欲望?如果沒有人看出他的意圖或是沒人能一起欣賞他所想要表達的,他是不是要一再地創作那樣唯美的陳列?像是示愛般地揭露自己熱烈的自己的呼救,並在任何畫面中留下各式的蛛絲馬跡,等待終有一天有人能看進他的心裡。
《你不能再死一次》的文字中,出現了大量的「畫面」,親眼見到的、照片拍下的、腦海建構的、從前的、現在的、記憶模糊的⋯⋯從陳屍現場到犯案照片,從面對鏡子裡的自己到無法看見自己的容貌,從鬼臉般使人恨得無地自容到自信般的姣好,陳列在文字的角落中,讀者很難不稍稍想像這些畫面具體上究竟會是什麼樣貌?
以「攝影」用作破案的主軸,讓觀景窗後那隻銳利的眼睛,揭開殺機的開端。從那小小的框框中對焦、裁切、放大焦點或是拉遠距離將所有想說的全都收進眼底,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傾注自己的所有;若是稍稍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必然隨著文字的描述,在腦中擺放著陳屍現場的擺設,像是化身為兇手,構出一幅命案現場的淒美。
犯罪殺人、傷人的故事免不了的總是會提到心裡層面:人內心對愛的需要,總是成為主角內心最糾結而拿來作為故事延伸,但愛總是傷人的,愛人的、被愛的、不被愛的,一再的彼此交纏,最後回到加害者的內在還是無法逃離那份即使渴望活著被愛卻又活得不成人樣再在呼喊愛之中強烈希望自己從未存在。
關於愛,經常性地啃蝕了人心最軟弱的部分。人到底要擁有多少才能填補心裡曾經一再被掏空的破碎?是不是必然得回到最初,總是必須回望童年、內在小孩、與自己和解?是不是不經歷這樣的過程,心裡那個缺就永遠無法被撫平?
故事最尾端進入兇手對「愛」與「被愛」的呼救,當心理層次與現實層面交疊時,似乎可以看見在面容姣好在內裡哭泣的男孩,如果在他呼救時,有人能伸出手擁抱他一下那該多好?那些陰錯陽差或是切切實實感受到的被拋棄感會不會稍稍減少?讓他有機會在某一個擁抱中停下了手?而李海燕與宋東年的遇見,能不能重新喚醒起他們彼此在年少時無法再「愛」的能力,讓自己還有愛人和被愛的可能?
有些人像死了一樣的活著,有些人則是不斷地從死去般的地獄裡想得到終有那麼一天霧散後的清晰明亮。李海燕和宋東年應該就是這樣求生的!看似放棄了一切的一切,卻依舊在心裡擺放著重生的渴望!而那個永遠感受著被拋棄的男孩,真的希望自己不存在這個世界嗎?也許是他從未真正的感受到一點點愛,或者活著的痛苦已經徹底使他感受不到那一絲一毫!
生的時候人們總是渴望著愛,若沒有了愛或被愛的對象,或者失去了對愛的渴望,是否就只剩死路一條?關於這樣說著生與死、愛與被愛或不被愛的故事千篇一律,但《你不能再死一次》也許是這些故事中,少數能夠走到末了不在乎從彼此觸碰傷口開始重建對活下去的渴望,好像這麼把自己交給同樣千瘡百孔的人也不是什麼太羞恥的事:如果還能夠重生,能不能給自己打開窗看見光的機會?(活著其實還有很多種選擇啊!)
那些心理創傷,究竟有沒有可能痊癒?為什麼非要永恆困在黑暗不能選擇真的忘掉或放掉?人為什麼一定要活得像死去那樣?也許對某些已經毀壞得再無法感受愛的人來說,死亡也許真的是屬於自己最絕美的綻放!
近年看台灣的電視劇/影集,總是嘲笑說:「台灣人不拍推理懸疑劇,就沒觀眾要看。」(還是資方都愛這種我也不明白XD)
陳雪這部小說還真非常適合拍成影劇,除了畫面感強烈以外,大多數的舖陳經常在某一個呼之欲出的地方轉了個彎,也合情合理的前後連結、呼應,就連場景也幾乎是可以化作劇本沒有太過天馬行空之處(拍不出來需要用太多CG的那種),人物的心境轉折也絲毫沒有多餘的情緒,恰到好處的收放,完全貼合整個故事。拿來改編成影視作,會是非常精采的一部戲。
這是一本你完全不會想要停下來畫重點的小說。根本不想要畫重點,想看到最後啊啊啊啊!
《你不能再死一次》/陳雪
20220603,鏡文學出版
感謝鏡文學贈書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2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電視.電影.聽音樂.閱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3.4K會員
86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回提起「亞斯」這件事,總是會引來或多或少的「藉口說」,彷彿「亞斯」就是一種拿來作為行為模式上劣質的搪塞,但「作為一面鏡子」,與亞斯柏格症的相處,常常讓人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有沒有花時間了解」「有沒有耐心聆聽」「能不能夠換位思考的包容」⋯⋯
能夠撐起「頂尖運動員」頭銜的郭婞淳,有的不只是世界舞台的上世界紀錄的成績,而是她那股將「舉重」視為一種極為藝術表現的「婞念」,在追求頂尖的過程中,她同時自信地將自己精心雕硺的藝術品閃耀地展現在眾人眼前,並讓人們相信:追求極致是種極為美好且值得的事情!
「為了最好的音質,我寧可花掉大量的零用錢去買TDK的空白錄音帶」——座標〈台北〉。 那是一個音樂取得不是去買CD、卡帶,就是拿起空白錄音帶放有錄音功能的收錄音機,趕在在電台DJ播歌的前幾秒、前奏出現前按下錄音鍵,錄下可以一直重複播放自己喜歡聽的歌的年代。 *
這本書中提及了不少當時出版產業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時代快速的變動和閱讀習慣的思考,十五年後再拿出來讀,不免有著「台灣出版好像跟台灣薪資一樣,都停在某一個點上,也許有在動,但速度永恆跟不上通膨」的感覺,但沒有變的是那幾年間讓人從中感受到那股強大會讓人想投身而入的吸引力,依然那樣閃耀動人的打動著我!
關於這島上的城鄉故事,雖然多半都是有著千瘡百孔,尤其是那些每個人心裡都有的破爛事。《樓上的好人》說的柏林是個遠方,象徵也意味著:大部分的人不是該從舒適圈離開,而是在心裡選擇一次逃離,懂得了怎麼樣才是舒適的,也許心才有機會被鬆綁了!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每回提起「亞斯」這件事,總是會引來或多或少的「藉口說」,彷彿「亞斯」就是一種拿來作為行為模式上劣質的搪塞,但「作為一面鏡子」,與亞斯柏格症的相處,常常讓人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有沒有花時間了解」「有沒有耐心聆聽」「能不能夠換位思考的包容」⋯⋯
能夠撐起「頂尖運動員」頭銜的郭婞淳,有的不只是世界舞台的上世界紀錄的成績,而是她那股將「舉重」視為一種極為藝術表現的「婞念」,在追求頂尖的過程中,她同時自信地將自己精心雕硺的藝術品閃耀地展現在眾人眼前,並讓人們相信:追求極致是種極為美好且值得的事情!
「為了最好的音質,我寧可花掉大量的零用錢去買TDK的空白錄音帶」——座標〈台北〉。 那是一個音樂取得不是去買CD、卡帶,就是拿起空白錄音帶放有錄音功能的收錄音機,趕在在電台DJ播歌的前幾秒、前奏出現前按下錄音鍵,錄下可以一直重複播放自己喜歡聽的歌的年代。 *
這本書中提及了不少當時出版產業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時代快速的變動和閱讀習慣的思考,十五年後再拿出來讀,不免有著「台灣出版好像跟台灣薪資一樣,都停在某一個點上,也許有在動,但速度永恆跟不上通膨」的感覺,但沒有變的是那幾年間讓人從中感受到那股強大會讓人想投身而入的吸引力,依然那樣閃耀動人的打動著我!
關於這島上的城鄉故事,雖然多半都是有著千瘡百孔,尤其是那些每個人心裡都有的破爛事。《樓上的好人》說的柏林是個遠方,象徵也意味著:大部分的人不是該從舒適圈離開,而是在心裡選擇一次逃離,懂得了怎麼樣才是舒適的,也許心才有機會被鬆綁了!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第九封 生命的意義不只存在於愛情 看看身邊的人事物,你所擁有的美好 意義不只有存在愛情裡
Thumbnail
「但是水太冷了,我們等到春天再死,好嗎?」兩個承受極大痛苦的人,一個被霸凌的女孩、一個因車禍失去丈夫的女人,她們一樣想死,卻也一樣想活。 這是整齣劇我最喜歡的一幕,兩個準備自殺的人,其中一位看到另一個人緩慢走向江中,忘了自己本來想死,奮不顧身將另一位絕望到谷底的天涯淪落人往岸上拉。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淚之女王」劇中對愛情、幸福、死亡的觀察與反思。主要著重對主角白賢祐和洪海仁之間的愛情關係進行分析,以及人在面對死亡情境時對愛情的感知。本文通過情節分析和心理機制來探討劇中愛情的演變和最終的永恆。
Thumbnail
今天要講得這個故事從一個喪禮開始轉變到青春愛情故事,就在你以為可以放心享受青春戀愛浪漫故事的時候,中盤突然來一段科幻穿越,最後用機器人大戰和時間機器做收尾,簡言之大概就是—很奇異。 hello guys,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あした世界が終わるとしても台灣翻譯《相對世界。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永遠不會死去的我」邂逅「每日都在死去的她」,這種衝突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翻開閱讀的感覺也像打開酒瓶:先是香氣襲人,入口微微的苦澀刺激,只適合慢慢品嘗,雖然喝到後來好像怕太苦似地加入果汁調味,但是已經涉入太深的人還是會被後座力影響。如此以結果來論,可以說是治癒系,也可以說是致鬱系......
Thumbnail
我曾經和蕭牧忱討論過人的各種自殺方式,他說上吊人的臉會腫得像豬頭,跳樓粉身碎骨死無全屍,拿劍自刎、咬舌和割腕要等血慢慢流光也很痛苦。至於跳河自盡,整具屍體也會吸入過多水分而浮腫,只能靠衣物認屍。
Thumbnail
「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能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選擇自殺的崔怡在(徐仁國 飾),因為在遺書裡的字裡行間透露著對死亡的蔑視,讓「死亡」勃然大怒,決心給予這個自私選擇自殺的男人懲罰,讓他不斷在將死之人的身軀裡重生。諷刺的是,前一刻才毅然決然面對死亡的崔怡在,面對可能無止盡的痛苦,開始奮力求生……
Thumbnail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問:「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第九封 生命的意義不只存在於愛情 看看身邊的人事物,你所擁有的美好 意義不只有存在愛情裡
Thumbnail
「但是水太冷了,我們等到春天再死,好嗎?」兩個承受極大痛苦的人,一個被霸凌的女孩、一個因車禍失去丈夫的女人,她們一樣想死,卻也一樣想活。 這是整齣劇我最喜歡的一幕,兩個準備自殺的人,其中一位看到另一個人緩慢走向江中,忘了自己本來想死,奮不顧身將另一位絕望到谷底的天涯淪落人往岸上拉。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淚之女王」劇中對愛情、幸福、死亡的觀察與反思。主要著重對主角白賢祐和洪海仁之間的愛情關係進行分析,以及人在面對死亡情境時對愛情的感知。本文通過情節分析和心理機制來探討劇中愛情的演變和最終的永恆。
Thumbnail
今天要講得這個故事從一個喪禮開始轉變到青春愛情故事,就在你以為可以放心享受青春戀愛浪漫故事的時候,中盤突然來一段科幻穿越,最後用機器人大戰和時間機器做收尾,簡言之大概就是—很奇異。 hello guys,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あした世界が終わるとしても台灣翻譯《相對世界。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永遠不會死去的我」邂逅「每日都在死去的她」,這種衝突設定本身就很吸引人,翻開閱讀的感覺也像打開酒瓶:先是香氣襲人,入口微微的苦澀刺激,只適合慢慢品嘗,雖然喝到後來好像怕太苦似地加入果汁調味,但是已經涉入太深的人還是會被後座力影響。如此以結果來論,可以說是治癒系,也可以說是致鬱系......
Thumbnail
我曾經和蕭牧忱討論過人的各種自殺方式,他說上吊人的臉會腫得像豬頭,跳樓粉身碎骨死無全屍,拿劍自刎、咬舌和割腕要等血慢慢流光也很痛苦。至於跳河自盡,整具屍體也會吸入過多水分而浮腫,只能靠衣物認屍。
Thumbnail
「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能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選擇自殺的崔怡在(徐仁國 飾),因為在遺書裡的字裡行間透露著對死亡的蔑視,讓「死亡」勃然大怒,決心給予這個自私選擇自殺的男人懲罰,讓他不斷在將死之人的身軀裡重生。諷刺的是,前一刻才毅然決然面對死亡的崔怡在,面對可能無止盡的痛苦,開始奮力求生……
Thumbnail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問:「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