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孝庭
譯者: 黃中憲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29
🇹🇼🇹🇼
一旦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爆發,台灣島對於美方的戰略價值,有如一艘″永不沈沒的海上航空母艦″。台灣處於極佳的戰略地理位置,這將有利於美方在亞太地區牽制蘇聯繼續擴張,並使得美軍的遠東指揮部前線發揮極大作用。 --麥克阿瑟
今後復國事業,照事實論,幾乎不復可能。今後一切設計當為繼我後來者成功之謀,而不必為我親手成功之計也。
--蔣介石
🇹🇼🇹🇼
一.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何時創建的?標準答案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在中國大陸上出現了這一個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中國人追求民主和現代化的起點。而當時的台灣已在馬關條約下由清廷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已經有一段時間。
兩者在法理上的交集是從1943年開羅會議開始的,然而當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取得對日抗戰勝利並接收台灣後,國共內戰爆發,短短四年,這個原本立足於中國大陸的國家撤退到台灣這塊島嶼上。1945年到1954年,是中華民國從「前世」過渡到「今生」的關鍵轉折,在冷戰的世界局勢下,許多的巧合和意外,形塑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誕生。
《意外的國度》描寫的正是這個島嶼中華民國的建國史,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它也是大陸中華民國的流亡史。故事的主角是蔣介石和美國,台灣海峽成為此一戲劇性歷史上演的舞臺。我們今日很熟悉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其實淵遠流長,其中的真實情況遠比教科書和官方願意談論的要詭異複雜。
二.風雨飄搖的蔣政權
在國民政府敗退來台,一直到韓戰爆發之前,蔣介石政權岌岌可危,那時的台灣也很有可能走向與今日非常不同的道路。當時的台灣在法律上究竟是誰的?蔣介石是美國人心中最佳的抗共保台人選嗎?台灣有沒有可能由聯合國託管,蔣會不會被孫立人取代?本書搜集大量史料,詳細探討了這些問題與可能性。就在蔣介石於台北復行視事之際,檯面上是國共持續的軍事熱對抗,檯面下是各方你來我往的政治角力,台灣海峽暗潮洶湧,國家前途未卜。蔣介石除了得對抗毛澤東,還要與美國人交手,而當時美國本身對華立場的反覆不一,加之美蘇冷戰的世界局勢,都使得這段歷史顯得險惡,確實找不到比風雨飄搖還來得更貼切的形容詞。
韓戰的爆發或許救了蔣政權一命。在以軍事手段防堵共產黨的亞太戰略佈局下,美國願意支持壓得住國民黨官僚體系的蔣繼續領導「自由中國」,但蔣政權在軍事、經濟上卻也不得不極度的仰賴美國老大哥了。反攻大陸的偉業必須配合盟國的軍事行動,而在實際上,台灣的國防力量已經被改造為防禦力量,從此中華民國只能在台灣落腳。就在中日台北和約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署下,「中華民國在台灣」此一政治現實得到了法律依據和外交承認,這個國家有個全然不同的新開始。
三.霧中之人
撇除對蔣介石和各方政治勢力的個人喜惡不談,身為讀者,我試著仔細體會當時的複雜局勢,會發現一向作為黨國最高領袖的蔣介石曾經是那麼孤立和不受歡迎(而且隨時有生命危險)。他一方面用國家暴力來保衛自己崩潰在即的政權,另一方面還要試著透過各種手段取得美國的支持;在與敵人作戰時,同時進行一場與盟友的外交戰,這需要謀略、智慧和敢於冒險,一切講究實力而不太在乎道義。而如果沒有美國的大批援助和戰略佈局,如果沒有冷戰的世界局勢,中華民國在台灣能夠立足嗎?歷史往往不是單一事件決定的,在接受某些特定主張之前,我們需要重回當時的脈絡,需要理解各方的思考與互動。可惜的是這本書對於中共和蘇聯的角色談論不多,這未被明論卻無比重要的那一方,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毛澤東在韓戰前後如何思考台灣問題,史達林是否在背後下指導棋?一切只能等待更完整的史料才能解答。
四.永遠的三角習題
今日的我們彷彿又再次經驗了冷戰的局勢,台灣一樣是在戰線的最前端,美-中-台三邊關係牽動著整個世界。做為一個有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的台灣人,是應該理解這個島嶼國度的建國史的,它的必然與意外、幸與不幸、悲壯與淒涼……在其中究竟有什麼價值是可以為我們這個共同體所珍視和保衛的?
處於三角關係核心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要面對台灣海峽長期的起伏波濤與洶湧暗潮,我們要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向何方,才能挺立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