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如果是對戰後歷史不甚了解的讀者,先不要考慮從這本入門。汪浩這本《借殼上市》比較像「歷史評論」,而非史事介紹。由於重點集中於解密國史館提供的兩蔣檔案,以其回應蔣介石日記內容真偽性,每回篇章都有著重的討論焦點,再者文章原本又是刊載於網路,沒有足夠篇幅可以說明歷史背景,若沒有一定程度的史觀認知,閱讀門檻會輕易排除對這部分沒有底子的讀者(就像我)。這其實是我第二次讀這本,而兩次出現問題皆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完整歷史知識,以至於對歷史人物的行動決策無法意會,我這次甚至幾次叨擾本科生朋友直接懶人包惡補1950年那段猝不及防的國際關係,才使我多少可以融會貫通。
書中提出二十個問題正好分為二十章節,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但整體來說脫離不了叩問核心為: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為何?這其實也就是現在舉凡遇到選舉,勢必在在被口水戰到爛掉的「台獨華獨,今晚你選哪一道」概念。有一點我覺得有趣的是,當汪浩選擇以國史館檔案回應蔣日記時,雖然沒有明確性想「洗白」蔣介石意圖,不過字裡行間讀得到一些「反駁」,推翻多數人對蔣的「誤解」。
好比當年中共欲加入聯合國,蔣介石為了守住「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不可能同意這項提案,當時剛好又遇上外蒙古入會案,美國希望中華民國可以不行使否決權,如此美方就會繼續支持「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說法。牽一髮動全身,任一決定與討論都會影響國與國間的利益衝突,這段歷史既是瑣碎,又讓人不能只懂一部分,你如果不了解蔣介石之所以決定否決外蒙古加入聯合國的背後考量為何,就不能理解他以此要脅美國支持自己的籌碼的考量。相對於僅掌握高中歷史程度的一般讀者來說,這些更深入史事若不靠自己爬梳相關資訊,就得靠請教專業人士才能還原整個歷史原貌(這也是我覺得在讀這本時感到痛苦的緣由)。在蔣介石那時代,他一心最大企望就是收回失土,同時存在兩個中國不在他的考量中,這使得中華民國後期失利與國力委靡,無法與中共抗衡,甚而退出聯合國。但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汪浩認為兩個中國同時存在聯合國或許未竟然是壞事,若因此去批評當時蔣介石的決策為錯未免有「事後諸葛」的意味,這類的「緩頰」在書中出現過幾次,倒也不是想依此為汪浩扣上任何帽子,而是對於他想要澄清某些被曲解的解釋這點作為感覺值得深入分析。
其實單論這段錯綜複雜歷史,藉由朋友解說,我個人是覺得,在暫且不談蔣介石聽信陳儀胡謅,與白崇禧邏輯不通的治台建言(這段我還沒釐清為什麼白崇禧要加強對台管制),導致二二八慘劇發生的荒謬作為情況下,蔣在國際間一直處於被耍著玩,抱持雄心壯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淨做垂死掙扎與徒勞無功,他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是被美耍著玩,又是蘇聯看不起,又是中共威嚇,原本還是五大常安理事,後面落得什麼都不是,也是唏噓。可如果沒有韓戰,蔣便無法逃過一劫;沒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無法提供正式軍事盟邦,以致形塑「一邊一國」局勢。
從蔣時代便可感受到,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挫敗絕對不是數一數二的可憐(是嗎?),必須體認的是,這就是台灣處境,如吳叡人教授說:我們不得不是如此帝國主義下催生出的結構性懷疑主義者。//我們見證國際政治中不可破的現實主義真理,以及所有無視於這些賤民處境的理想主義宣稱與道德教條之偽善。//愈是回顧歷史,清晰的是自身無法抗拒的渺小,這不是失落,而是一種頑強成長的動力。
後記:讀完一直在猶豫到底該不該稍微整理成一篇文,既擔心在論述上會出現資訊錯誤的狀況,又不是專科,很難大書特書最後總結什麼精闢個人觀點。文章的成形還是回歸紀錄一手閱讀感受,總地來說對《借殼上市》印象不是那麼好,也藉這次機會體認如果想要建立基礎認知,還是先從比較經得起時間與大眾評判經典入門會比較好,不然直接從他人評論看起有點像是要去超商買咖啡牛奶的路人誤闖歌劇院,甚至連台上在展示何種演出都毫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