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上的幸福最仰賴一件事,或許可以稱之為對人與物的友善興趣。幸福的秘訣正在於:讓你感興趣的範圍越廣越好,而對感興趣的人與物,你的反應要盡可能保持友善而非敵意。
你幸福嗎?「幸福」(Happiness),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在你我設想的幸福人生中,需要有什麼樣的元素?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這本書裡探討了幸福人生的要素。我原本以為,作為一個哲學家,他的幸福應該會是內省式的、沉思式的,是將焦點放在自我內心世界的分析上,但很意外的是羅素是透過「降低對自我的過度關注,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的對象上」來掌握幸福的。對羅素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他卻還是感到人生苦悶無聊,時常被各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那他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並不是透過精神分析或寫日記探討自我,而是發展出對外在世界的興趣——透過將自身的熱情轉移到關注他人、關注事物,個人小我的偏執可以化解,人與他所在的世界將能有意義的整合,這樣的幸福是值得追尋的。
事實上,一旦我們可以對自身之外的人或物產生真正的興趣,這一整個存在於自我與世界之間的對立,就會隨之消失。經由這樣的興趣,一個人將會感覺自己匯流進了生命的長河。…… 這樣的人感覺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世界提供給他的歡樂與美景,而且不會受到死亡念頭所困擾,因為,他覺得自己並不會真正與在他之後降世的人們分離。正是在與生命如此深沉、如此本能的融合中,我們才能覓得最大的喜悅之情。
另外他在書中還提到了讀歷史的好處:透過加強歷史意識,了解到自我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流中的一小部分,一個人的心靈將更為寬廣自在,不被眼前的得失損益所輕易動搖。我們是不是在追求自身的幸福時,因為太積極、太執著,變得短視近利了,最後失去的反而更多?幸福會不會是一種太過想要就無法得到的東西?每當我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因為自戀而毀掉自己的成就,一些人因為自私而失去了原本美滿的關係時,就會深刻的體會到:太過關注於自我,真的是一切不幸的來源。 這本小書並沒有嚴格的哲學論理,而是羅素本人的人生經驗談,充滿妙喻和獨特的幽默,發人深省。當然,裡面許多關於性別和種族的偏見早已不合時宜,但這也反映出幸福本身的確是受到歷史和文化脈絡形塑的產物;我們這個時代當然也有我們自己的困擾,以及我們自己獨特的幸福主張。然而說到底,人究竟要如何在外在和內在間取得平衡,如何長久保持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熱情?我們在追求幸福時,也正是在努力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