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早期的英格蘭,「文明」和「野蠻」的古老和持久對立經常被用來表達一些基本價值觀。當時關於文明理想(ideal of civility)的論述是在自我描述的話語中進行的。當探險家和殖民者對他們在非歐洲世界遇到的「野蠻」和「蒙昧」表示遺憾時,他們乃是隱含地表達了他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珍視。他們透過闡述自己不是什麼來定義自己。就像後宗教改革時代英格蘭的其他大忌(例如「教皇」和「巫術」)那樣,「野蠻」的觀念體現了許多時人感到厭惡的東西,並因此間接透露了他們所讚賞的東西。
正如神學家為了顯示什麼是善而闡述罪的意義一樣,「開化」民族的概念需要「野蠻」民族的概念(最好是還有實際存在的「野蠻」民族)來澄清自己的獨特之處。文明(civilization)的概念本質上是對比性的:它必須有一個對立體才能被理解。哲學家暨歷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在一九三O年代寫道︰「我們創造了生番這種神話人物,他們不是歷史上的真人實事、而是我們所恐懼和厭惡的一切的象徵。我們把我們裡面為我們不齒的所有欲望和我們鄙視的所有思想放入他們之中。」今日的學術術語說得好︰「身分是透過創造他性(alterities)所構成。」詢問近代早期的英格蘭人何謂「文明的」和何謂「野蠻的」,事實上就是在探究他們對於社會應該如何組織和生活應該如何進行的基本假設。它也提供了一個重新考慮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的視角。
書名:追求文明:從近代早期英格蘭的禮儀,重探人類文明化進程的意義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06月
作者簡介:基思.湯瑪斯 Keith Thomas
英國歷史學家,威爾斯人,專長領域為近代早期英格蘭社會與文化史,研究取徑深受人類學影響。學術生涯主要在牛津大學,曾任牛津大學副校長、基督聖體學院院長、牛津大學出版社代表與《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辭典顧問等。一九七九年成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一九八八年因為對歷史學的貢獻,被授予爵位。目前是牛津大學萬靈學院、貝里歐學院、基督聖體學院與聖約翰學院之榮譽院士。 首部著作《宗教與魔法的衰退》(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1971)即榮獲沃夫森歷史學圖書獎。其他經典作品包括《人類與自然世界》(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1983)以及《生命的目的》(The Ends of Life : Roads to Fulfilmen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2009)。